欢迎小朋友们查看吃货新天地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文:俞宗建 辛已(1161年)春,朱熹游学莆田,师事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听其讲道。 据《朱子语类》八册3177页,朱熹给门人沈僩[xiàn]云:“这道理易晦而难明。某(朱熹)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林光朝),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 朱熹在莆田什么地方听林光朝、方翥讲道,为之踊跃鼓动?林光朝给朱熹说什么内容呢? 据朱熹门人德辅记载,(朱熹)云:“在兴化南寺(南山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一段,'归'自释音作'馈'字,此是‘物各付物’(实事求是)之意。某(朱熹)云:‘如何见得?’ 艾轩(林光朝)云:‘曾点不是要与冠者童子真个去浴沂风雩。只是见那人有冠者,有童子,也有在那里澡浴底(的),也有在那里乘凉底,也有在那里馈饷馌南亩底。曾点见得这意思,此谓物各付物。’艾轩(林光朝)甚秘其说,密言於先生(朱熹)也。”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听林光朝讲道,又当面请教疑问,如一对面语,林光朝“密言于先生(朱熹)也”。朱熹有感而作七绝诗《曾点》: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朱子在广化寺听林光朝言“曾点言志”后,收获颇丰,心情愉悦,又追随林光朝至黄石谷城山 “松隐岩精舍”,聆听其讲道。朱熹以《伐木》为题赋诗,来表达两人深切情谊,诗云: 伐木相将入远山,共听幽鸟语关关。 殷勤若解当时意,此日那容不尽欢? 朱熹感恩林光朝殷勤诠释“曾点言志”当时真正的寓意,今日“南夫子”林光朝再“相将入远山(谷城山),那容自己(朱熹)不尽欢?”朱熹兴至至极而作《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泗水滨”意指莆田,诗人以“海滨洙泗”誉称莆田,因莆田享称“海滨邹鲁”;“万紫千红”指的是莆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儒家思想、理学之风) 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在莆田黄石谷城山国清塘横塘别墅“观书亭”上观书有感而作《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据清代水利专家陈池养游城山国清塘《题濯缨亭》诗句:“当时(1161年春)紫阳(朱熹别称)闻风至(莆田),尤爱于渊饶理致。况复澜回木兰陂,更得影倒壶公翠。扬清激浊留斯亭(濯缨亭),不坠书亭(濯缨亭)嗟飘零。” 据清代翰林院编修张琴纂《莆田县志》卷六载:濯缨亭,在国清塘上,林光朝讲学处,朱文公(朱熹)书“天光云影”和“濯缨亭”二匾,惟“濯缨亭”三字墨迹犹存。 清代黄海《续莆田比事》卷六载:朱子手书“天光云影”和“濯缨亭”(即观书亭)的墨迹至清代手迹犹存。民国学者宋湖民《南禅室集》载:朱文公为“濯缨亭”书匾,款识“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 莆田黄石七境下庄村至今尚存一块相传为朱子所书的“天光云影”石额。 以上皆为朱子在莆田作《观书有感二首》的重要史料证据。 1161年春,朱熹曾来过莆田南山广化寺南湖书堂、木兰溪木兰陂、黄石红泉义斋(红泉书院)、谷城山松隐岩精舍、横塘别墅、濯缨亭等地,“胜日寻芳于莆田”,创作了家喻户晓,众口皆吟的名诗名句《春日》“万紫千红总是春”以及《观书有感二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句。 笔者全身心投入研究三年,从多维度,宽思维,多角度探踪寻幽,颠覆性的考证结论,不指望三个月即能转变人们固有的结论和先入为主的想法和观念。 倘若有学界专家学者愿意认真完整审鉴《朱熹半亩方塘考》一书,笔者相信不用三年,三个月,三天,但起码也投入三个小时方有可能完整了解"半亩方塘"的由来。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