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充分利用数学学具,让数学课堂中学具操作切实有效

 映雪的萤 2010-08-02
充分利用数学学具,让数学课堂中学具操作切实有效
作者:数学11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4    更新时间:2010-3-28    

         

                    (数学)11号作品  

 [摘要]  

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根据课堂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单独或组内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学具的特点以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已有的认识过程,又不等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做好学具操作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具操作    切实有效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可以说,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在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一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有部分学生带着问题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操作,有的在操作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有时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有时教师推出操作的时间不到位,有时是操作的次数过多或过少,没有操作的必要性也进行操作。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但用好了操作,课堂将生机勃勃,因为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这一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就如何优化利用学具进行切实有效地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学具操作活动的基本过程  

数学课堂中学具操作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明确动手要求,分工情况等)——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具体地说,在课堂开展这一活动,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让小学生观察学具的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其中不乏多种手段,例如折、剪、拼、合、组、测量。第二,小学生边研究边思考,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弥补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第三,要记录活动过程的作记录,为后面的发言做准备。  

例如我校教师朱老师在市西北片公开课上5册《可能性》这一课是这样处理动手操作的:1、全班分4人小组进行游戏,出示游戏规则(温馨提示):“①组长在盒子里放好球,负责管理盒子。先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再动手摸。②摸完了做记录,再把球放回盒子,由组长摇动盒子。③完成摸球游戏后坐端正,比一比哪组最安静。”这样的安排组织课堂,学生活动的井井有条,活动效果明显,学生课堂表现不乱。2、问:当盒子里有白球,有黄球,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生:当盒子里既有白色又有黄色,就可能摸出白色,也可能黄色。生:如果白色的个数少,摸出的白色的机会也少。生:如果盒子里都是白的,那么摸出的一定是白的。师:当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就说——可能。朱老师教学的数学游戏这一环节,完全遵循了学具操作的基本过程,做到了提出问题(明确动手要求,分工情况等)——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每一环节自然流畅。  

二、把学具操作和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把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所获得的具体感知和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还引导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由操作学具所获得的概括话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即仅仅有画一画、折一折、做一做、量一量还不够,还要与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结合起来。  

例如,我校青年教师成长社社员杨老师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有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要烙3个饼,正面反面都要3分钟,一只锅最多烙两张,最少需要几分钟?  

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先思考,不动手)  

师:请学生们拿出学具——三个饼和一个锅,以四人小组为一单位开始操作。  

(思考后,再动手,有目的,不是无的放失)  

生操作后反馈。(真正做到:提出问题(明确动手要求,分工情况等)——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一起,课堂有声有色,充满活力。)  

1:需要12分钟。师:你能拿着学具上台演示一下吗?  

生开始操作,边操作边说:先放两个饼,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然后放第三个饼,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一共12分钟。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9分钟。师:你能操作一下吗?(语言和操作紧密结合,操作与语言对话并存,与思维交织)  

2边操作边说:先放1号饼和2号饼,烙一面要3分钟,拿出2号饼放入3号饼,再烙一面,需要3分钟,这是1号饼熟了,拿出1号饼放入2号饼和3号饼再烙一面,需要3分钟,这时都熟了,一共需要9分钟。  

师:有谁听懂他说的了吗,再来说一说。生叙说这一过程。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第二种方法更省时呢?生:因为每次烙饼都有两个饼在锅里。…………  

这里杨老师设计了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注意把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所获得的具体感知和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还引导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由操作学具所获得的概括话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这样以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只是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了,而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有了思维的跟进,学生在不经意中实际上已经有一个提高。  

三.         把握好学生利用学具操作的时机    

把握好操作的时机,当学生想而不深、思考而不解时,用学具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手段,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具体应该朝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在认知的生长处,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在课堂善于发现、寻找这些结点,也就是在这些结点正在生长的时候时,就立刻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5册(人教版)《有余数除法》第一课时,既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9个苹果或23个花生或16颗糖果或11个饼干学具),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请小组长把物品平均分给组内的4个同学,要公平呦,看看每位分到多少?请一组同学汇报。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平均分食物(纸片学具),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分的情况,知道分物品会出现刚好平均分完或可能还剩下一些的两种情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表象,感性的认识有余数除法。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在认知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在教学11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就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能不能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转化?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③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可谓是在认知的发展处,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学到了,掌握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另外,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四. 安排好学生操作时的策略    

1、进行定向指导,保证活动质量。  

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因为,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老师想要他完成的完成不了,学具操作的目标偏离了,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所以,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一方面要强调纪律,组内合作要领;另外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一步骤有事可做,有章可循。    

2突出感知对象,提高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活动中要适当的突出感知对象,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声音和强度等方面来实现。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多做准备,如何设计学具的外形、颜色变化等,操作前要做个预先测定。  

   例如,教学《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体积比较》的操作活动,活动过程:①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学具各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②在圆锥中盛满蓝颜色水;③将水三次倒进圆柱,第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二道红色圈;第三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在操作中的兴趣也会提高。  

3、预设多层要求,获得不同发展。  

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这往往是有些操作活动比较有难度,教师就要提倡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处理好小组在操作学具时的不同分工。  

例如:在《平面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动手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师:看看这两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生: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师: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这前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高。师:那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生:平行四边的面积=底×高。  

本案例中,学生在实践之后,再进一步地观察、比较、思考,最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安排,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学具不能只发给学生就了事,而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有组织地实施。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上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的任务和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是精彩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将努力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操作,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并生成能力。  

   

参考文献:  曹培英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人民教育出版 20047  

       陈庆宪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新思维》  宁波出版社  20102  

              徐丽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    浙江大学出版  2005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