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督脉按摩穴位

 lxq1953 2010-08-06

督脉按摩穴位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

  本经循行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本经所主病候:角弓反张,脊柱强直,成人癫病,小儿风痫,痔疾等。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骶、腰、背、头、项各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

  长强(督脉穴;络穴)位置:尾骨下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痫,洞泄,大、小便难,阴痒,尾骶骨痛。

  腰俞(督脉穴)位置: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脱肛,便秘,便血。

  腰阳关(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带下。

  命门(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虚损腰痛,遗尿,尿频。

  悬枢(督脉穴)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腹痛,腰、脊强痛,肠鸣,完谷不化。

  脊中(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腹满。

  中枢(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腰、脊强痛,腰、背痛,胃痛。

  筋缩(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腰、背痛,抽搐。

  至阳(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咳喘,脊强,腰、背痛。

  灵台(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脊、背强痛,项强。

  神道(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悸,健忘,咳喘,脊、背强痛,肩、背痛,癫痫。

  身柱(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腰、背强痛,头痛,惊厥。

  陶道(督脉穴)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疟疾,热病,脊强,项强,发热,咳喘,癫狂。

  大椎(督脉穴)位置:颈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狂,头痛,项强,风疹,肩、背痛,中暑,小儿惊风。

  哑门(督脉穴;督脉、阳维脉交会穴)位置: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痫,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癔病。

  风府(督脉穴;督脉、阳维脉交会穴)位置: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急,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痫,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脑户(督脉穴)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晕,项强,失音,癫狂,头痛,眩晕。

  强间(督脉穴)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眩晕。

  后顶(督脉穴)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项强。

  百会(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不语,癫狂,脱肛,阴挺,不寐,项强,痔疾,尸厥。

  前顶(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狂,项强。

  囟会(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狂,目赤肿痛,鼻衄,鼻痈。

  上星(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目眩,迎风流泪,目赤肿痛,鼻痈。

  神庭(督脉穴)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狂,目赤肿痛,流泪,鼻衄,鼻痈。

  素髎(督脉穴)位置:面部,鼻尖正中央。

  主治: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鼻痔,鼻塞,鼻痈。

  水沟(也称人中穴)(督脉穴)位置:面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癫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晕厥,齿痛,牙关紧闭,鼻塞,鼻衄,闪挫腰痛。

  兑端(督脉穴)位置:面部,上唇尖端,人中沟下端皮肤与唇之移行部。

  主治:癫痫,齿龈肿痛,口歪、唇紧,鼽衄,昏厥,口臭,鼻塞,消渴。

  龈交(督脉穴)位置: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相接处。

  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口歪,口噤,口臭。

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

仙人推腹法:用手指、手掌、拳头由心窝推到小腹。任脉。

金鸡独立:两眼微闭,两手自然防在身体两侧,任意抬起一只脚。上实下虚(脑血栓偏瘫)。头重脚轻、睡眠。记忆力。绝老年痴呆。

跪膝法:引血下行。

两腿劈叉法:大腿内侧酸张紧绷。肝肾经。

揉地筋:肝经上。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器,一条硬筋。把它按柔软,揉出来。凡“摇动”、“震颤”、“拘挛”、“强直”、“抽搐”、“火气”、“眩晕”、“抑郁”等。

督脉、膀胱经: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掌根/肘颈椎揉到尾骨。

铜头撞树:适合气血不足,中气下陷。升阳法,出血、上实下虚及高血压忌。




排寒气:取嚏法+补中益气丸或六味地黄丸。

适时按极泉、少海——缓解咳嗽。

糖尿病:花旗参煮枸菊地黄丸、疲劳吃人参生脉饮两支,睡前吃五子衍宗丸,每天喝山药芡实份粥。练习金机独立、伸懒腰并按摩脾经地机、三阴交、公孙、肾经复溜、太溪(降血糖好)。

心包经淤阻:先膀胱经两侧的厥阴俞刮痧,十几下。休息。等左臂心包经发胀后,心包经腋下开始刮起,至曲泽,膻中痛,则喝两支血府逐淤汤,刮膻中,胸痛消失,梅花针敲郄门,拔1。5寸空罐,黑紫血出,若手掌发凉麻则喝两支人参生脉饮,柔劳宫,太冲至行间,补心血。





山药:气阴

薏米;湿

芡实:脱漏症,久泻夜尿。

胃寒去薏米,胃热去芡实、山药,换绿豆。绿豆薏米粥。

腹胀喝白萝卜汤。





十宣:开窍醒神。心肾不交病(十个小方块膏药(活血通络膏)贴在十个手指头上)

中风、脑淤血急救:针头扎十个手指头,挤出黄豆大的血,可立即缓解,免于中风。

类风湿:舌光剥无苔,质红色暗,乃脾经淤血之象(山药薏米粥)。找身体痛点:

大肠经是否淤滞:刮痧肩髃到手三里,臂臑出大青包。

脾经:血海到商

睡前揉10个脚趾关节+跪膝法治膝盖痛。

中风前咬舌脉弦滑,痰火盛,刮心经(极泉起)。极泉、灵道、神门、大都、太白治中风后舌头伸缩不自如。

神门、少府治失眠

中脘1、气海1、胃经4——失眠





掌根按揉天突、鸠尾,缓解颈椎痛。肺俞、厥阴、心俞刮痧或在督脉与前胸对应地方刮痧。用拳头敲打腰椎骨。

鼻炎:1)流清嚏,易鼻塞,刮痧膀胱经、肾经到皮肤热。秋冬遇风咳喘者,艾条灸风门、肺俞、脾俞、肾俞,灸至穴位发痒。怕冷怕风过敏者,用取嚏法,喝姜枣汤助力。胃寒,附子理中。痰多不渴,参苓白术散,少饮水。取嚏不出者,补中益气增心肺之力。易出汗怕风,玉屏风颗粒。皮肤干燥喷嚏无力,人参生脉饮。委中(解一时之急)、膀胱俞通鼻窍。

过敏性鼻炎,本在肾,艾灸关元、肾俞。

2)流浊嚏,花无香。胃经、胆经。推腹法、敲打胃经、多按丰隆。臀部贴墙法:臀贴墙上,面朝天花板,脚放到墙上去,身体下肢与躯干90度。开始:脚跟紧贴墙,脚心朝天,脚心与胸平行。两脚全脚贴墙,腰臀抬起来。脚心与胸再平行,脚心朝天。为一次。做5分钟。

皮肤病:按太冲、敲胆经、拔阳陵泉,疏通三焦经,推按膻中。



解酒毒:藿香正气散。大山查丸。生白萝卜。西瓜、莲藕、梨。按揉足三里、中脘、下巨虚,胃、小肠足底小肠反射区。

便秘:补中益气丸(下垂),参苓白术散(便秘腹泻同时),柏子养心丸(失眠心悸)。



敲带脉——妇科。

痘——山药薏米芡实粥(参苓白术散)+带脉、推腹、阳陵泉,刮大肠、小肠、三焦。

美容——足三里+太白+阴陵泉+豆米方(黄豆、绿豆、黑豆、红豆、紫米)

减肥——脾、肝二经:常揉太冲到行间,肝经腿根推到曲泉100次,敲带脉,大腿外侧胆经3分钟,拔动阳陵泉1分钟,揉地筋3分钟。揉公孙,服粥药

痛经:次髎、三阴交。月经前吃逍遥丸(火旺吃加味的)后头晕乏力、腰酸腿疼吃六味地黄丸。虚寒怕冷十全大补丸。淋漓不尽,脾不统血,则吃补中益气丸或红枣。来时吃八珍颗粒两袋和三七粉。量少不下,平时吃山查水或加红糖。

上睑肾虚,下脾虚。敲打三焦经,接触肝胆淤滞阻塞,消太阳穴附近黄褐斑。敲打胃经,皮肤弹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