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1)为什么画面上的事物能写而图外之意空缺

 新的每一天 2010-08-08

61)为什么画面上的事物能写而图外之意空缺

 

 

学生从小喜欢图画,因为图画是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小学生能够写出画面上的图意,是因为这些图像都是静止的,是可以直观的。只要看明白图意,就能够描述。但是图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那么容易想象了。这也是一种动态的观察与想象,能够把画面上的事物想像成活动的。如果在小学低年段起就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那么到了高年级就具备丰富的想像力。如果老师指导不得法,学生就会停留在表面现象,只描绘所见到的,那些看不到的没办法讲具体了,就是六年级也不例外。

 

 

要把图外之意也写具体,那么首先必须明确,究竟需要补充什么?也就是所补充的画面是与现有的画面具有联系。可以补充的内容大概有: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内心活动,描绘对象的场景的优美,重点场面的活动过程。如新课程三年级上册封面(不是教材里的课文),这是一幅找春的图画,画面上有三个小孩在找春天(一蹲、一俯、一抬头),还有树木花草和小动物。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写图外之意呢?比如:三个小孩是哪所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山坡、草地上是怎么观察的?他们之间又说了些什么?小蜜蜂、小鸟对他们说了什么?树木、白云、花朵又都有什么样的姿态在欢迎他们。除了这些,还从哪里找到了春天,找到春天时的表现怎样?这样的提问讨论就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果是画面上的内容比较抽象,又该怎样指导呢?抽象的画面也有观察重点。如新课程四年级上册封面是课文《鸟的天堂》的插图。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如何来表达描述这个情景呢?画面上有五个人坐着一条小船在江面上游,看到了大榕树。画面上的榕树主要是大榕树的根。这样的景象应如何指导,才能描述出图外之意呢?一方面可以从“我们”这些人入手,我们看到大榕树时的反映怎样?从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去揣摩;另一方面,从大榕树去想像,从榕树的根想象榕树的大小、榕树的茂盛,描绘榕树的美丽,想象树上的小鸟,鸟儿在做什么?想象如果是秋天去,鸟儿的表现怎样?如果是春天去,鸟儿又怎样?你是怎么想的?先设置这些悬念,为学习第三课课文埋下了伏笔。

 

 

所以,一本教科书的封面就是一次很好的看图想象的训练,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写看图作文时就能做到内容具体、想象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