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酒诗(其八)赏鉴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昵称191190 2010-08-16

饮酒诗(其八)赏鉴

                                                                       饮酒诗(其八)赏鉴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本诗可划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在这部分里,作者托物起兴,以孤松自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卓尔不群的品格。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青松坚贞高洁的形象。首先,前四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当阳光普照,雨水充沛时,众草疯长,枝繁叶茂,遮没了青松特有的丰姿。可是,当一夜北风起,隆冬到来时,风刀霜剑交相摧残,茂盛而葱郁的众草则禁受不了,遭到灭绝。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东园孤松却傲然挺立,迎风霜,斗冰雪,愈加青翠。表现出不畏严寒,坚贞高洁的品质。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通过这一对比,孤松坚贞高洁的形象就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但是,如果仅是这样写而没有第五、六句诗承接,那也只是孔子所表达的哲理意蕴的重复,只是较为形象些而已。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第五、六诗,再一次运用对比,将孔子说的哲理意蕴推进一层。倘若严寒不能将连成一片的松林灭绝,这似乎不能完全说明松树有不畏严寒不怕风霜的精神与能力。也许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得以生存下来,这样的话,松树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因此,“人不觉”也就是必然的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将人们对独树一方的孤松的感觉,即“众乃奇”,与之对比。只有当孤松独立一方,或于荒山,或于秃岭,巍然挺立,傲视严寒,方显出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这样一对比,就更加突出了孤松傲然独立、卓尔不群的品格。后四句为一部分。承接前一部分的托物起兴,作者在这里抒情言志。将诗人自身与所咏赞的对象和谐地联系起来,把表现客体与创作主体了无痕迹的融为一体。进而推出最后两句言志之辞。这里作者表示要与孤松为伴,以饮酒为己愿,远望静观这喧嚣而混乱的尘世。并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自己不能被这滚滚红尘遮蔽了双眼,不能被这世俗尘网所羁绊。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思想有虚无主义的倾向,比较消极。
      李白也写了一首类似题材的诗,即《桃花开东园》(古风其四十七)。原诗抄录如下: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
              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为了互相阐发,加深理解,多方学习,我们不妨将两首诗相比照一下(为了叙述方便,以下以“陶诗”、“李诗”来指称这两首诗)。读了李诗之后,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李诗是受到陶诗的启发而写的。当然,天才诗人李白是决不会生吞活剥陶诗的。两首诗相同之处,都是运用比兴手法,以青松自况,表现诗人坚贞高洁、无所畏惧的品格。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方面,陶诗是以抑扬手法写青松。“众草没其姿”,一抑也;“卓然见高姿”,一扬也。两相对比。而李诗是运用繁笔正面实写桃花,运用简笔虚写青松。诗人不惜笔墨以八句诗来写桃花,共写了四层意思:一、先以拟人手法写桃花白日自夸。二、接着写它“偶蒙”春风而花开,生就一副“艳阳质”,即只能在春天开放的本性。三、它并不是没有美人般的姿色,只是恐怕它“花不实”。这三层以桃花喻小人,表现小人得势就忘乎所以,表面上装腔作势,而实际昏聩无能。四、写桃花瓣在秋天来临就很快凋落离散。一个“早”字写出了桃花的悲惨命运。总之,这八句诗将桃花由含笑自夸到零落相失的过程完整的写出来了。喻示了小人由得势到垮台的过程。写青松却只有最后两句。作者先肆意泼墨,描写桃花,却只用两句诗从侧面虚写青松:桃花在迅速凋零时,哪里知道南山松依旧傲然挺立在萧瑟的秋风中。至于南山松如何迎风霜斗冰雪并未正面描写。完全是依靠桃花形象来反衬青松形象。这首诗里,诗人以桃花“偶蒙春风荣”来譬喻小人得势是暂时的,终究逃脱不了“零落早相失”的命运。而青松虽孤独失意却傲然挺立于秋风中,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无所畏惧的精神。另一方面不同的是,陶诗是前六句比兴,第七、八句出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于是,诗人浓厚的主观情素也因之自然的渗透其中。最后两句言志。李诗则是通篇比兴,且始终未出现诗人自身的形象,而是通过桃花含笑自夸,华而不实,零落相失的形象来反衬南山松独立秋风的形象。通过李诗,我们管中窥豹,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有多大。李白就说过:“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这首《饮酒诗》也充分体现了陶诗的语言特色:平实、质朴、自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叙述和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而且显得十分融洽、自然。整首诗没有雕镂的辞藻,也没有晦涩的典故与生僻的字词。而是运用平实、通俗而又十分朴素的语言,让感情从胸中自然地流淌到纸上,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态。但平实不是淡而无味、面目可憎。陶诗的语言之妙在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做到寓绮丽于朴实之中。苏轼评陶诗是“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趣”、“癯而似腴,质而似绮”。是的,陶诗初读如嚼绵木,只有认真揣摩,细心体味,才能感受到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特色。
       这里还要特别谈一谈对“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的理解。在《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中,张厚余先生认为其中“抚”字当作“挂”字。本人则认为“挂”字不如“抚”字妥当。首先这“提壶挂寒柯”难讲通。因为既已说“提壶”,就不必再讲“挂壶”,讲了“挂壶”同样也不用讲“提壶”。讲酒(壶当指代酒,因为陶诗“篇篇有酒”)也只是顺便提下,无须反复讲。且与《归去来兮辞》中“有酒盈樽”有同样作用,表示有酒就己愿已足。诗讲求精炼,这样又“提壶”又“挂壶”,既琐屑又重复。再来看看张先生的鉴赏:“诗人把酒壶挂于孤松的寒枝上,并且时时对它远望,表达了对它的痴爱与留恋”。若真是先把壶挂在树上,而后对它进行远望,这的确是有些“痴爱”。可这并无多少意义。“痴爱”其实用不着先挂然后对它远望。拿在手上把玩,也许更能表达对它的痴爱。再从行动上看,若一手提壶一手抚松,“远望时复为”,这很自然也很协调。而先挂后望,则有点矫情了。还有,张先生认为“望”是望壶,本人则不那么认为,前文已经分析,此不赘述。最后,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校为:“李本、焦本作挂,苏写本作桂。注,一作抚。今从一作。”不过,他没有说明原因。“桂”字当然讲不通,故不足论。其实,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也描绘了一个“抚柯远望”的诗人形象。原文写道:“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是写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那么作者抚柯远望到什么呢?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语带双关。一方面,这的确是“遐观”之景,另一方面,是说自己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在文中也是托物言志,以示自己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抚松盘”的形象与本诗中抚柯远望的形象完全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