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另一半的科学方法

 unique 2010-08-17

寻找另一半的科学方法

时间:2010-05-17 06:44 来源:《环球科学》2010年03期
搜索人际关系网是寻找配偶的最佳方式。
  

撰文     尼古拉斯·A·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 詹姆斯·H·福勒(James H. Fowler)
翻译     张勇 熊哲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尼古拉斯(Nicholas)和他的妻子埃丽卡(Erika)笑称他俩是相亲认识的,而且是南亚式的相亲。在认识之前,他们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住所也不过相隔4个街区,然而两年来,他们的生活从未有过交集。直到埃丽卡远赴孟加拉国,尼古拉斯才有缘与她相识。1987年夏天,尼古拉斯回到故乡首都华盛顿,照料生病的母亲。他在这里出生长大,高中生活也在这里度过。那一年他还是个医学院的学生,没有女朋友,并且傻乎乎地认为自己还未做好谈恋爱的准备。他高中时的老朋友纳西 (Nasi)刚好也回家过暑假,一同回来的还有纳西的女朋友贝米(Bemy)。当时贝米刚从孟加拉国回来探亲,为了完成一项关于社区发展的作业,她要在孟加拉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农村调查。很快,贝米和尼古拉斯熟悉起来,贝米还常拿尼古拉斯开些善意的玩笑,这俨然成为三人的余兴节目。

    和贝米同在孟加拉国实地考察的还有一位年轻漂亮的美国女孩,她们住在同一间由木头和锡条搭建的棚屋里,用同一个铁桶洗头发,怀揣着相同的梦想——消灭世间的贫穷。说到这里,你可能猜到了后面的故事。在雨季的某个午后,当贝米正在给纳西写明信片时,她脑子里突然灵光一现,转身对好友埃丽卡脱口而出:“哈!我知道你未来的丈夫是谁了!”她说的当然是尼古拉斯。刚开始埃丽卡觉得这个主意有点荒唐,不过数月之后,她还是同意在华盛顿和尼古拉斯见上一面。他们四人在纳西家里共进晚宴。不用说,尼古拉斯当场就动了心。按照埃丽卡后来的说法,那天她也并非“无动于衷”。实际上,当天晚上回家之后,埃丽卡忍不住摇醒了妹妹,激动地宣布自己遇到了“真命天子”。约会三次之后,尼古拉斯认真地告诉埃丽卡,他已经陷入爱河。这就是尼古拉斯和埃丽卡的罗曼史。尼古拉斯通过三层关系找到他的妻子埃丽卡(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他俩之间存在两条人际纽带。所以,很有可能你的完美恋人就住在你的隔壁,你却无缘相识。

    尼古拉斯和埃丽卡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只是在情节的复杂和浪漫程度上有所区别。互联网上满是这样的爱情故事,不信你搜索“我是如何遇见我太太 /先生的”,就会找到成千上万的例子。这些浪漫的故事看起来不仅有幸运的成分,还充满了宿命的味道。但是,只要稍作思考,你会发现这些浪漫的相遇其实并非完全出于偶然。它们的共性在于,当男女双方在跨越从陌生人到恋人的鸿沟时,他们两人之间其实只存在两到三层人际关系的距离。

媒人

    对大多数人而言,和配偶相识都是通过朋友的朋友或其他人际关系实现的。

    我们通常认为,爱情是非常私人的行为,而且也很难解释其中的道理。的确,大多数美国人认为配偶是自己选择的,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在选择的过程中,有人是冲动而为,有人则是经过慎重考虑。不管是哪种情况,挑选伴侣常被看作是一项个人决策。这与我们通常的想法是一致的,比如我们常常认为生活取决于每个人的不同选择,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生活的海洋有多么波涛汹涌,我们都可以为自己设计出全新的航向图。所以,一旦发现生活就像是在使用熟悉的航海工具在一条既定的航线上前行时,我们不禁非常惊讶,甚至略感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选择能力过于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伴侣的选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看法从侧面也反映出人们对机缘巧合的爱情故事的浪漫诉求。因为这种巧遇似乎暗示着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发挥作用,与一个独特的陌生人相识相知相恋是命中注定,而且充满魔力。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样的事情——因在孟加拉国共用一个铁桶洗头而有缘结识了后来的爱人——确实有点神奇,但这样的机缘巧合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偶然”。

    参考一下有关人们如何结识伴侣的统计数据。1992年,全美健康与社会生活普查 (也即广为人知的“芝加哥性调查”)在全美国范围内抽取了 3,432名年龄介于 18~ 59岁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得到了关于美国人在爱情与性行为方面最全面最精确的一组数据。调查的内容包括伴侣选择、性行为、心理特征、健康状况等详细信息,还包含一组罕见的数据:人们是在哪里、怎样认识现在的性伴侣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经人介绍可以帮你找到爱情。一项大型全民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与配偶是通过两人共同的熟人介绍认识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许多情况下,不管男女双方处于何种情感关系,他们的初次见面都是由第三方介绍的(见上表)。其实,中间人在介绍两人认识时,或许并没有刻意想要促成一桩好事,往往却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在上述全美普查中,6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配偶是通过两人都认识的某个中间人介绍的,仅有 32%的人是“自己介绍”认识的。即使是短期性伴侣(比如一夜情),也有53%的人是通过别人介绍的。所以,尽管萍水相逢的事情偶有发生,小部分人也确实无需他人帮忙就找到了伴侣,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和配偶结识,常常是通过朋友的朋友或其他人际关系实现的。

 

家庭关系

    相比通过朋友或其他人际关系,由家人介绍的男女双方通常更有可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四种感情关系中,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受访者比例大致相当(35%~40%),但是经家人介绍的受访者比例却相差较大。通常,由家人介绍的两个人更有可能步入婚姻殿堂,而不是发生一夜情。两人的相识方式与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也有很大关系。芝加哥性调查结果显示,在相识一个月就已经发生性行为的受访者中,由朋友介绍的人所占比例略高于由家人介绍的。法国曾经做过一项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在夜总会相识的伴侣中,有 45%的人在一个月内就发生了性关系,而在家庭聚会上相识的两个人,这一比例仅为24%。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毕竟很少有人蓄意在家庭聚会中猎艳。

    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往往采取不同策略来寻求不同的两性关系。可能大部分人都愿意让家人介绍结婚对象,但更习惯自己寻找露水情缘。这很好理解,你想,喝多了的大学生有谁会发短信问妈妈,是否可以把酒吧里刚认识的俊男 (靓女)带回家过夜?所以说,搜索社交网络时,在什么情况下寻求何种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会得到怎样的两性关系。

    不过有一点很明显,无论建立哪一种感情关系,人们都非常倚重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当你自己去结识某人,你对对方知之甚少。但如果是经人介绍,介绍人就对你们两人都比较了解,倘若觉得你们合得来,常常会鼓励你们碰面,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媒人的角色。朋友和家人不仅熟知你的性格、社会背景和工作经历,还了解一些比较隐秘的细节,比如你习惯把衣服丢在地板上或喜欢送人玫瑰营造浪漫氛围等。通过社交圈子牵线搭桥来结识未来的伴侣,不仅风险较小,而且会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也正是媒人这个角色几千年来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对“相亲”嗤之以鼻,很难想象跟一个陌生人结婚会是什么样子。亲朋好友常会出于善意来干涉我们的生活,试图“帮”我们寻找配偶,但是这样的行径常被看成多管闲事,和《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中的媒婆延特一样滑稽。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当亲友和同事认为我们独自寻找伴侣存在困难时,才会充当媒人的角色。但实际上,就算我们坚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不得不承认人际关系网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媒人。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非常复杂的网络结构,很容易衍生重重机缘。假如你正单身,有 20个关系不错的朋友(熟到对方会邀请你参加他的派对),他们每人又认识另外20个人,这 20人每人又有 20个朋友,这样,仅通过三层人际关系,你就可以结识 8,000人。关键在于,其中的每一位异性,都有可能成为你未来的伴侣。

 

社会预选

    即使是萍水相逢,男女主角也往往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才偶然相遇。

    街角偶遇也有可能促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情侣,如果碰巧两人还有些肢体上的接触,恋爱尤其容易发生。这些幸福的偶然相逢,也是众多爱情故事中屡见不鲜的经典桥段,或者是两人同时看中了同一副手套(电影《缘分天注定》),或者是听完音乐会后错拿了对方的雨伞(电影《霍华德庄园》),又或是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人们在某个私人聚会中相遇时,其实已经经历了“社会预选过程”:参加聚会的人往往拥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身家背景。

 

交朋友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在这个关系网里面,有些人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右边的图解描绘了 140个大学生(绿色圆圈)之间的朋友关系网(灰色线段)。离中心越近的人,他的朋友往往也拥有很多朋友。外围的人没准也有不少朋友,但他的朋友就没什么朋友。通常,越靠近网络中心的人,结识其他人所需要的路径就越短,同时也更容易获得这个网络内部所流传的东西,不管是八卦消息还是病毒感染。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人外出遛狗时拴狗的皮带缠在了一起(电影《101斑点狗》)。这样的意外事件为两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他们可能成为短期性伴侣,也有可能走入婚姻的殿堂。曾执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埃尔温·戈夫曼(Erving Goffman)用“补救程序”一词来描绘当事人的反应:在意外发生后,两人都希望能够缓解对方所受的“伤害”,而这种愿望就促使他们去认识对方。恋爱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往往懂得把握机会和对方相识。而情场高手为了认识某人,甚至会有意制造这样的“意外”事件,他们无疑是掌握自己命运的“幸运儿”。但是,偶遇终究是例外,而不是常态。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这些萍水相逢的故事中,两位当事人也拥有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服饰、音乐或宠物。

     所以,即使两个人没有经过别人介绍,是自己认识的,他们也经历了“社会预选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决定了你能够认识哪一类人。比如,芝加哥性调查针对美国人考察了这个问题:你是在哪里遇见你的配偶的?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是在学校、单位、私人聚会、教堂和社交俱乐部等地与配偶相识,而同时出现在这些场所的人通常都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和身家背景。在酒吧、旅游景点或通过征婚启事与配偶相识的受访者仅占10%,这些场所的人往往缺少共同之处,其中能够发展成为未来配偶的候选人群也比较有限。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结识配偶的场所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这个变化趋势的权威数据,来自法国的一项研究。研究者以时间为线索,考察了通常人们结识配偶的场所,其中包括夜总会、派对、学校、工作单位、度假地、家庭聚会和所谓的“邻里之间”。研究数据表明,1914年—1960年间,15%~ 20%的人是在自己家附近认识配偶的,但是到了 1984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3%。这反映了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域因素对人际纽带的影响越来越小。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地域因素的影响更是日趋式微。2006年,美国 1/9的成人网民(约 1,600万)在使用 online dating或其他网站(比如match.com,eharmony.com,名字取得极好的plentyoffish.com,还有数不清的其他站点)交友。一项系统的全美调查表明,在这些“在线交友者”当中,43%的人(约700万成年人)已经在现实世界中约见过网友,17%的人(约 300万成年人)已经和网友建立了长期恋爱关系,或者已经结婚。相反,在所有已婚或拥有长期伴侣的网民当中,仅有 3%的人是通过互联网认识他们的伴侣的。这一比例可能会逐年上升。看来,娶个邻家女孩为妻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在寻找伴侣时我们需要依赖人际关系网,但地域因素对人际关系网的影响越来越小。


 

人际空间

     人际关系网将我们与那些不大相识的人联系起来,为择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过去几十年间,随着地域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人们在寻找配偶时不再搜索地域空间,但仍然会搜索人际空间。我们不再遵循就近原则,而是根据人际关系寻找合适的伴侣。我们会思忖,这个跟自己关系较近的人(比如朋友、同事)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婚配对象,如果不是,那么跟自己关系较远的人(比如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兄弟姐妹)合不合适呢?我们也常在派对之类的场所寻找未来的伴侣,因为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结识朋友的朋友,还有那些仍处于我们人际圈子之外的人。

     我们和朋友的朋友,寻找另一半的科学方法以及那些不大认识的人之间有一条“微弱的纽带”。但这条纽带拥有非比寻常的力量,它能把我们与我们不认识的人连接起来,为择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搜索人际网络的最佳方式,就是超越现有的人际关系层,但也别离谱地去打扰跟你没有任何共同点的人。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没准就是你的完美红娘。

     偶遇可以促使两个人坠入爱河,尤其是当他们还有某种肢体上的接触时。这些幸福的意外相逢,是爱情故事中常用的桥段。
 



结婚的好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现代研究证实,结婚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但这种好处因性别而异。如果我们随机挑选男女各10,000 人,让他们自由婚配,然后对他们进行纵向追踪,考察他们的寿命,根据统计分析,我们将会得到如下结论:结婚使男性寿命延长七年,使女性延长两年。

    最近,曾执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人口统计学家李·利拉德(Lee Lillard),和他的同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琳达·韦特(Linda Waite), 以及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学家康斯坦丁·帕尼斯(Constantijn Panis),进行了一项极富创意的研究,主要探讨婚姻为什么以及怎样延长人类的寿命。这项研究分析了在1968 年—1988年间,11,000 多名男性和女性进入和解除婚姻关系的经历。他们详细追踪了每个人的婚史和生活,包括婚前、婚后、婚姻终止(死亡或离婚),以及再婚。他们还深入考察了婚姻如何对健康和生活产生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机制如何因性别而异。配偶提供的感情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和心理学价值。跟一个熟稔亲近的人在一起,会降低心率,增强免疫力,缓解沮丧情绪。在性别角色方面,利拉德和韦特发现,婚姻对男人的健康有益,主要在于它能给男人提供社会支持,男人还通过妻子与其他人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同样重要的是,婚姻使男人远离所谓的“颓废单身生活”。结婚之后,男人会以成人身份要求自己:把摩托车藏入车库,绝不再碰任何毒品,准点吃饭,勤奋工作,按时回家,认真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些变化都有助于延长男人的寿命。妻子通常会逐步改变男人的生活习惯,这个控制过程对男人的健康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婚姻能够增进女性健康并延长寿命的原因则简
单得多:婚姻让女人更加富有。上面只是抽取了这项大型人口统计学研究的部分结论,也许这些说法有点老套,还有股性别歧视的味道。
 
    必须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对象结婚时所处的年代,女性的经济能力确实远不如男性。不过,这些结论指出了一个意义深远而又无甚争议的事实,那就是婚配双方交换了一些有利于他们健康的重要资源,这些交易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不必完全对等。

——本文作者

 

科学教你谈恋爱

时间:2010-04-13 08:58 来源:《环球科学》2010年第4期
谁不以能拥有一段美满的恋情为人生幸事,但人间聚散好似命中注定,一切终需随缘。不过现在,科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恋爱的成功几率。要想维护一段完美的婚姻,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  罗伯特·爱泼斯坦(Robert Epstein)
翻译  周林文
审校  黄维仁


    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亲身实践那些能激起他们热情的课题。在化学课上,老师通常让学生摆弄各种瓶瓶罐罐和神秘试剂,以此来达到这一目的。最近,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关系科学课程上,用“爱的练习”调起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首先,我邀请8位互不相识的学生来到讲台上,并把他们随机两两分组。每位参与者都要对同伴的喜爱程度、爱慕程度或亲密程度,从1到10评分。然后,我请每组参与者相互凝视对方的眼睛,我把这个练习叫做“深情对视”。

    一开始有人会忍俊不禁,但此后大家都会很认真地深情对望。两分钟过后,我请参与者再次打分,结果爱慕程度平均上升7%(也就是说每组参与者中有一个人的得分增加了一分),喜欢程度上升11%,亲密程度上升45%。台下的学生有人唏嘘有人喝彩。我又要求课堂上所有的学生结对相互凝望两分钟,结果89%的学生表示这个练习增强了亲密感。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眼神交流

    在美国,首婚失败的比例是50%,再婚失败的比例67%,三婚失败的比例更是高达75%。可见,要想维护一段完美的婚姻,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守难,这主要是因为当人们开始一段恋情时,往往还未掌握能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技巧,并且还怀有非常不切实际的期望。此外,人们很容易选中并不适合自己的伴侣,仅仅由于身体上的吸引就错误地以为自己已陷入爱河。

    上述因素综合起来,就为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而这通常发生在18个月之内。当激情的光晕渐渐退却,我们也开始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伴侣。我们往往不禁想说,“你到底是什么人?”或者“你变了。”我们可能会花费数年时间努力维持婚姻,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以后。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选错了人,而且缺少解决争端以及相互交流的基本手段,不离婚才怪。

    多年以来,我研究过大量有关婚恋关系的科学文献,同时也亲自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我开始认为,一定有办法可以补救我们在婚恋关系中的糟糕表现。如何补救?就是从科学研究中提取实践技巧,然后教会人们去使用它。

    至少有80份科学研究揭示出了人们是如何学习相爱的。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D·莱尔德(James D. Laird)与同事在1989年做的一项研究,给了我设计“深情对视”练习的灵感。研究显示,即使是完全陌生的两个人,相互凝视对方的双眼(不是盯着对方的手)也可以快速提升喜欢和爱慕的感觉。对视和注视相近,但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对于很多哺乳动物来说,注视(对于施动者和受动者)是一种威胁。如果你对这一点存疑,那就在地铁上试试看吧。但是,对视时,人们给予了对方注视的许可;也就是说,双方都很脆弱,彼此不设防线,这是建立感情依附的关键要素。在紧张对峙的情形下产生的这种情愫可以瞬间转变为强烈的情感,甚至让人质爱上劫匪,这种现象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


 

动物或者人表现出来的脆弱姿态,往往会让他人心生怜意,想要关心和保护这个生命,进而被他/她吸引,甚至喜欢或者爱上他/她。几十年前,社会心理学家就发现,当一个人情不自禁地激动和兴奋时,他/她通常会四处寻找线索解释和定义这种感觉。身体的反应是:“我很激动,但我不确定这是为什么,”而环境会提示你:你恋爱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爱的技巧

    我从科学研究中总结出十几种能让人情不自禁而又增强亲密感的技巧,“深情对视”只是其中一种。“爱的光晕”、“让我进来”和“交换秘密”都是十分有趣且能增进情感的活动,值得夫妻学习并实践(见前页框格)。

    在我们的课程中,如果学生们在朋友、恋人或陌生人之间运用这些技巧,可以获得额外的学分。90%以上的学生报告称,运用这些技巧成功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213名学生中,50多人递交了详细的书面报告阐述他们的经历。几乎所有这些报告都记录了好感、爱慕、亲密、依恋程度的提高,一个月内的提高幅度为3%到30%不等。在少数案例中,评分甚至增为原来的3倍。(见第xx页表格)。(并不是人际关系有所改善才能获得学分,学生们要做的只是记录下他们所使用的技巧。)

    我观察到的几个特例也很合理。一位异性恋男性与另一位男性进行练习,没有收到任何积极的效果;相反,这样做让他“很不自在”。而当他与女性练习这些技巧时,他的亲密感评分上升了25%,而她的上升了144%。

    一个叫奥利维娅(Olivia)的女学生与自己的弟弟、母亲、好朋友和陌生人进行了这些练习。她与弟弟的深情对视失败了,因为他不停地发笑。当她和母亲交换秘密之后,她们之间的亲密感增加了31%。交换秘密可以通过向对方披露自己的秘密来让人放松戒备。她与朋友进行练习之后,评分增加了10%~19%。最值得注意的是她与陌生人对视的结果:亲密感增加了70%。


     另一位学生与自己结婚5年的丈夫做了这些练习。这对夫妇——阿萨(Asa)和吉尔(Gill)尝试了8种不同的练习,尽管在练习之前他们的相互评分已经高达9分到10分,但是他们所进行的每项练习都能让评分再提高至少3%。阿萨写到:总的来说,“我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丈夫比以前更爱我了,我真的很高兴”。她还报告了一个意外收获:她和丈夫现在也不怎么提起对方曾经犯过的错误了。可能是因为上了我的课程之后,他们更注重改善夫妻关系,所以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小词典: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 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