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四诊闻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一)闻声音 1.发声: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便停目,为独语,属心力不足。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3.呼吸: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实,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4.咳嗽:咳声重浊声粗,多属实证;咳声无力,多属虚证;干咳阵阵而无痰为燥咳;咳时痰声辘辘,多为痰湿咳嗽。 5.呃逆:呃声高而短,且响亮有力,多属实热;低而长,且微弱无力,多属虚寒。 (2)嗅气味 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气,痰涕及大、小便的气味等。口臭,多为肺胃有热,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臭气,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汗有臭秽气味,为瘟疫;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 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痈。 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 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属寒。 小便臊臭,多为湿热 中医闻诊包括哪些?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音 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 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语言 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呼吸 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 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 呕吐 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 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
肠鸣 肠鸣:腹中鸣响。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 嗅病气 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体之气: 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 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