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相识不晚 2010-08-29
作者:林海峰 来源:心理驿站  时间:2006-10-13 20:21:25
 
  
优秀学生是指学生品学兼优,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而且连续二年以上被评为三好学生者而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为四化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就必须重视优秀学生的发现、培养和教育,使更多的青少年成为优秀学生,这是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重任,也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抱负。本讲仅就中学优秀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问题,做以下初步的探讨。

一、优秀生的心理特点

优秀生除具有青少年的一般心理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有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

优秀生具有爱憎分明和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确信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和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诚实勇敢、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艰苦朴素……是一个人的美德。他们立志使自己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党和人民,有远大理想,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因而他们对社会上的现象,对周围的事物都有正确的见解和评价;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看不惯,勇于斗争。他们做了好事,从不夸耀自己。如北京××中学学生赵××舍身从火车底下抢救出三岁女孩,默不作声,甘做无名英雄。两个月后,直到派出所把情况向学校做了反映,学校才知道了这件事。一般来说,优秀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正确的政治方向,他们的“道德的成熟先于身体(性)的成熟”,就能抵挡住“时髦的”奇装异服、黄色音乐等等的诱惑,自觉地抗拒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

(二)好胜心强和富于进取精神

青少年正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优秀生的积极肯干、善于思考、主动热情、求知欲强等优良品质,都是与他们的好胜心和进取精神分不开的。他们有一股子力争上游,什么事情都要办得比较好,比较理想的劲头;有一股子什么事情都要自己独立地去干,还要干得好的热情。他们的求知欲尤其旺盛,不仅喜爱抽象概括的数理化,而且喜爱课外的文艺和科技读物;他们喜欢深入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去吸取人类丰富的知识营养。他们不甘心落后,事事处处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能控制自己的活动、判断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有自我检点、自我训练、自我体验、自我鼓舞和自我禁约等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能使他们自觉地抗拒不良思想影响,养成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好胜心和进取精神是一个人品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方面还有片面性,教师也要注意他们的好胜心和进取精神所带来的消极一面。如对别人的成就不服气,但不向外露,只是内里鼓劲,力求超过别人;获得了成功或取得了优良成绩时不好自吹,但好自赏;遭到了失败,严于责己,受了委屈,不好争辩,只是心里难过,暗自流泪,暗自悔恨或责骂自己。教师发现优秀生出现这种苗头时要特别热情关怀,细心体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把握他们细微的脉搏,耐心开导,打开他们的心扉,敞开他们的胸怀,扩大他们的眼界,帮助他们摆脱个人得失的羁绊,立志成才,从我做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四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三)责任心强,富有正义感

优秀学生对集体生活比较关心,集体观念较强,能维护集体荣誉,积极完成老师和集体交给的任务,工作热情、办事公正。他们能主动地为班级和学校做好事,并关注学校和班集体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对同学有较强的友谊感,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对后进生乐于帮助。他们对集体的关心不仅限于校内,而且也十分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家大事。

正义感,指对是非、好坏能分辨清楚,对维护或破坏集体利益的现象有鲜明的态度。他们对不良现象敢于斗争,他们能顾全大局,能使个人的爱好服从于组织、集体的需要。他们爱憎分明,对不良行为和现象敢于批评,不怕打击报复,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乐于助人,做了好事不夸功摆好。

(四)具有荣誉感与自尊感

荣誉感是对个人或集体的实际行动所带来的光荣名誉的一种内心体验。荣誉感是在集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促使人们珍惜集体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来行动。荣誉感对于优秀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荣誉感,优秀生就能自觉地关心和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自觉地抵制一些不良诱因的干扰,自觉地去完成社会、学校和教师所分配的工作。优秀生有了荣誉感,他们就会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集体带来荣誉,也会为别人的行动给集体增添荣誉而高兴,会为自己(或别人)做了不好的、不应有的事而感到羞愧。荣誉感促使优秀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力求进步。

自尊心是对自己个性品质的肯定的评价,表现为充分地肯定自己的长处和成就。在优秀生身上,自尊心是与自信心、进取心、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紧密联系的。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优秀生的自尊感不仅表现在自己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而且还事事处处懂得尊重别人,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别人尊重。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们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地约束自己,以取得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与信任。他们不甘落后,目光始终向着“走在自己前面的人”。优秀生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一旦自己有了错误就会感到内疚,受到良心的责备;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同学,就暗下决心去追赶,会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会从中接受教训,以鞭策自己。

(五)具有自制力与克服困难的精神

优秀生优良品德的意志表现是:他们具有自制力。优秀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不为诱因所干扰。有的优秀生上学路上也不愿意浪费时间,默默地背诵公式和外语单词,有的学习废寝忘食,有的在嘈杂的环境中克服干扰,闹中求静,坚持学习。他们能为实现正确的目标而不畏困难、持之以恒,能克服犹豫、恐惧、懒惰、羞怯等不良情绪;善于听从别人的忠告,来反省自己,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能朝着“吾日三省吾身”来要求自己;行动时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他们还具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执行决定过程中主要是克服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克服内部困难,即主观动机上的干扰或目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克服客观上的困难,如诱因的干扰、恶劣的天气和缺少必要的工具、设备等。能自觉地确定行动的目的,在要立即行动时,当机立断,毫不犹豫。

(六)具有坚持真理、知错必改和言行一致的精神

坚持真理、知错必改和言行一致是人的美德。它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真理的人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又是敢于修正错误的人。知错必改的人,一是严于解剖自己,对自己一分为二,经常地反省自己;二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尽可能从各种意见中吸取合理的营养;三是认错诚恳,改错坚决。言行一致的人“言必行、行必果”,不提出自己做不到的诺言,不承担空洞无物的保证,说到做到,不夸大成绩,不隐瞒缺点。坚持真理,知错必改和言行一致就能保证一个人抵抗各种毒素的侵蚀,保持优良品德。优秀学生正是把这些良好品质作为自己道德修养的任务。

(七)养成了良好的行动习惯

行动习惯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总是以内心的修养(知识、观点、信念、理想、品质)为基础的。优秀生的良好习惯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道德感的激发并转化为道德行动而形成的牢固的习惯。良好的行动习惯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般地说,优秀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做到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前复习、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并验证自己的作业)、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并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师长彬彬有礼,对同学团结友爱,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一些好的行动习惯还会发生迁移。比如,从小养成作业精确、整洁、遵守作息时间、积极参加劳动等习惯,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工作的准确性、爱清洁、准时和爱劳动等品德。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秀生的良好品质中也潜在着不良的因素,而这些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也不易被发现。教师对优秀生要注意缺点,要多提出严格要求,要及时发现潜伏在他们身心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些不良因素主要是:

(一)优越感

优越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它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长处、成就和自己所处的地位。优秀学生是学生中的榜样和骨干力量,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学校和班级里的许多事情,要通过他们去做,依靠他们发挥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他们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在教师心目中是理想中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得到老师、家长的宠爱,同伴的尊敬和羡慕。他们耳听表扬声,眼看微笑脸,手拿奖励品。对他们往往是表扬多、批评少,使用多、教育少。他们在同学中也往往是发号施令多、接受别人的指令少,常常在各种活动中很自然地形成以我为核心。这些客观现实反映在优秀生的头脑里,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常常是不外露的,是教师和家长起初觉察不到的。有一个学生,在小学是尖子,到初中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由于受到不恰当的赞赏和尊重,自以为了不起,对同学的问题总是以“这还不容易!”来回答;如若谁赶上来了,不是为之高兴,而是怀着嫉妒和抵触情绪;为了名列前茅,他还不择手段地玩弄手腕,打击对方;对老师的话也只爱听赞扬的,不爱听批评。由此可见,尽管在优秀生身上有许多积极因素,但也要注意被掩盖的消极因素,帮助他们克服,否则他们就会脱离同学、停滞不前,甚至可能不顾大局、不顾人民的利益,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高傲自大

高傲自大是自私心理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外向表现。有的优秀生由于能力较强,成绩好,而自我扩张,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藐视别人,甚至连教师、父母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对人简单粗暴,处事主观武断,处处要求别人赞许和尊重自己,而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尊重别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爱护,但惟我独尊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不应有的,对本人对社会都是有害的。

高傲自大的突出表现是竞争心切,总想比别人强一截、高一头。当看到别人强于自己时,产生不服气和嫉妒心理,总想暗地赶上,压倒别人。当看到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冷潮热讽,毫无同情心,又无友爱之意。高傲自大的另一表现是不虚心,听不得不同意见,一旦受到批评,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或者态度横蛮,反唇相讥。

有的优秀生,在某些因素下,存在着只重智育、不顾德育和体育,不愿参加公益活动和不担任社会工作,不艰苦朴素,不参加体力劳动等问题,这是要引起重视的。

上述心理特点并不是每一个优秀学生都具有的,它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不一致。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既要考虑优秀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又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①

二、优秀学生品德优良的原因分析

优秀学生品德优良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斗争而形成的。

除去上述主观原因外,还有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周围环境较好,来往接触的人(家长、亲友、邻居、教师和同学)都很正派。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过集体生活,很少接触坏人坏事,这些都是对学生好的影响。他们对报章杂志、文艺作品中报道的科学家、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革命老前辈的创业英雄事迹印象很深,把英雄、模范的行动和理想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本世纪末要把我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以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远景大大激励着青少年。社会上举办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优秀事迹的报告会,开展“学雷锋、争三好”和“学英雄,树新风,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和“立志成才,为祖国四化从我做起”的学习活动,以及揭露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宣传活动,从正反两方面教育青少年分辨是非和善恶,促使他们朝着优良心理品质方面发展。

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招工“择优录取”的方针,使学生感到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前途。中小学生守则的颁布,也使学生在道德行动上有了准则。

法律的颁布以及法制教育,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批判和纠正,以及对犯罪活动、违法乱纪分子的打击,对严重失职人员的处理,对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前,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全国上下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使我国城乡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有一个根本改观。这样一个以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的新面貌的出现,无疑将大大促进我国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家庭的影响

1.家长的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给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学生品德的好坏,主要看童年和少年时期。而童年的关键又在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直接地或潜移默化地给子女以影响。家长思想进步,行为端正,工作表现好,处处做子女的表率。这些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孩子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关键。学生的品德优良有礼貌、讲卫生、爱劳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诚实朴素、吃苦耐劳等好品德,就是从小受到家长的熏陶而形成的。

2.家长教育得法,父母对子女要求一致。

教育子女要从大处着眼,如用革命英雄人物、科学家的事迹教育孩子,鼓励子女立雄心壮志,从小处入手,教育子女每天严格遵守作息制度,时时处处检查督促。

父母一方若发现有教育方法不对时,孩子年龄小,不该当孩子面提出。孩子年龄大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不对之处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父母之间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教育好孩子。

3.严格要求,不娇惯,不溺爱,不袒护孩子。

有的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好,也不随便让孩子乱花钱,从不娇惯孩子,养成生活朴素的好习惯。分配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他(她)自己去做,不依赖家长,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经常用周围孩子的优点同自己孩子对照,激发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孩子有缺点错误,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帮助孩子到改正错误缺点为止。

4.不同职业的家长,具有不同的良好品质,影响着孩子的良好品质的形成。

比如工人的团结性,组织纪律性;矿工的坚忍性;仪表工人的细心的精确性;农民的关心集体,互助合作,勤劳朴实,纯朴,诚实的品质;解放军指战员的敏捷性,纪律性,自我牺牲精神;知识分子的爱科学,独立钻研,勤学好问的精神;中小学教师的活泼,冷静,机智,敏感,对人文明礼貌;医护人员的爱整洁,安静,沉着,耐性,富有同情心;文艺工作者的灵活,开朗,富于创造性等品质;商业服务人员的和蔼,耐心,细致,助人为乐,服务光荣的品质……等等,都在程度不同地影响和左右着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的家长还经常地利用学生的假期,让孩子到工厂、农村去劳动,到商店、车站去做些公益性的劳动和服务性工作,以助孩子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5.革命老干部总是以革命的传统教育孩子不要特殊化,不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写自己的历史。

6.重视早期教育和早期行动的培养。

人的思想品质以及学习都要受先前经验的影响。特别是早期学习,是成长的基础,早期行动的培养对成长后的行动影响也是持久的。不少家长重视对子女从小在智力、品德、身体素质以及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观点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相互关系中,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和行动习惯,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学校对优良品德学生的培养有赖于以下几种因素:

1.校风、榜样与身教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它要把儿童培养成具有好思想、好作风的一代新人,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校风。好校风一经形成,就有很大的免疫力,他们不但能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而且还能把学校里的新风尚,带到社会上,推动时代前进。比如学校有艰苦朴素的好校风,学生的衣着整齐、清洁、大方,那些醉心于奇装异服的人就没有市场了,这就能使学生一心扑在学习上。

青少年年龄小,分析问题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他们在榜样和教师身教的影响下,是会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作风的。例如看电影,学生争抢好票,到电影院大家发现老师坐在最后排的角落上,学生深受感动,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的行动是我们的榜样,我感到羞愧!我要学习老师的风格。”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往往是非常有力的教育。

2.爱、热情与信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开始。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既爱教育事业又爱学生的典范。教育学生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信任。对优秀生是这样,对品学双差的学生更应是这样。教师以冷淡、轻视和傲慢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跟学生疏远,因而破坏教师的威信,没有威信就不可能做一个教育者。

3.尊重、引导与奖惩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人格不可污辱,自尊心不可伤害。自尊心是学生进取的力量源泉。品德优良的学生自尊心强,“响鼓不要重敲”,给予一定的暗示性谈话即可。他们有了缺点错误,也不要掩饰,要正确引导。一般不要当众批评,找他个别谈心。但也不能姑息,而应当实事求是,尤其是对那些众目睽睽下犯错误的学生,更要在大家监视下给予恰当的批评;有的还要他当众检讨。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但无损于好学生的形象和威信,反而有助于提高、保持他的威信,甚至对维护班主任的威信都有好处。因为大家有这样的看法:谁犯错误都要改,老师一视同仁。品德优良的学生听到表扬多、奖励多,在一定的情况下,适当的批评、惩罚也是必要的,这要掌握好时机,不能滥用。

4.教师、学生要稳定

教师、学生的稳定指的是要减少换班主任的次数和学生调换班级的次数。不然各个班主任都要重新了解学生,学生也要了解老师,而学生对老师的熟悉程度又很有限,很不利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尤其是干部、优秀生,弄不好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培养优良品德的心理依据

学生的优良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人们相互间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关系中,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方面的因素,其中有校内的和校外的,有自身的和外界的。各种因素又是互相交叉,互相制约,共同作用的。但是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关系。它是作为积极的、能动的主体,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在影响、改变外界事物的实践中,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从而形成新的思想品德。青少年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在他们所接受的各种影响中,有的可能产生与现行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思想品德;有的则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方向性和可控制性。学校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对各种客观影响做出选择和调节,力求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期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下面就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提供心理依据。

(一)充分利用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班)集体活动中度过的。一个优秀集体可以促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革命理想,提高道德行动的自觉性;形成集体的义务感、责任心、荣誉感、友谊感以及主动精神和服从集体要求等良好品质;形成纪律性与自我牺牲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先公后私及公而忘私的优良品德。

青少年具有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好奇心胜、积极好学等心理特点。集体活动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适合学生的需要、兴趣,能满足学生的愿望。由于集体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上的新颖、生动和多样性,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一旦失去了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常常会产生孤独感,渴望参加集体活动。

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科学家的报告会,参观革命圣地、博物馆、展览会,校庆活动等等,对形成学生的优良品德都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树典型、立榜样、创三好的活动,以及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校队活动和团队活动,既符合了青少年的特点,又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

集体活动,可以使学生亲眼看到集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大,亲身体验到参加集体活动对每个人的德、智、体的发展都有好处。这就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建立良好集体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在集体活动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十分明显,使学生容易体验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集体的成败,集体的成败又影响到每个成员所受教育的效果,这就使学生产生尊重集体、服从集体的要求,逐步形成集体主义思想。

(二)充分利用学生好模仿的特点

模仿是对榜样的一种效法,是对别人行动的反映。学生在集体中,由于老师、同学共同活动、直接交往,别人的言行常常会引起自己的思索、对照,产生模仿的心理。少年儿童模仿别人有它的发展规律,他们开始只是模仿邻近的人,随后模仿较远的人。例如,儿童先是模仿家人,进而模仿老师、朋友和班级里的同学,而后模仿广大社会范围中的榜样;先是模仿现实社会存在的人,而后模仿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英雄;先是模仿现代人,而后模仿历史人物。模仿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无意的模仿到有意的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把模仿当作目的到把模仿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从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产生类似的举动,到模仿榜样的内心特征而产生独创性的道德行动。

要充分利用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引导学生向先进榜样学习,激起学生丰富的感情与想象,引起模仿榜样的意向。革命前辈、英雄和模范人物是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先进思想,因而常常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政治道德标准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和学习的方向。比如,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张志新,有共产主义道德行动的雷锋,以及英勇对敌的小英雄何运刚……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很高威望。通过先进榜样人物的言行、思想活动,把高深的政治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可以使学生获得难忘的印象和受到深刻的教育。先进榜样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陶冶革命情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行动习惯都能起积极的作用。

学习英雄榜样,实质上就是使榜样的优良情操和思想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这就必须激发学生有学习和寻求榜样的需要,寻找的榜样要符合学生的标准,而且必须是认真地虚心地学习。对教师来说,选择榜样必须是:榜样的人格和品质是高尚的,但又是可以学习到的,不是高不可攀的;榜样应是公认的、具有权威的,能引起敬仰的心情;榜样是典型的、特点是突出的,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在进行先进榜样教育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习榜样的本质特点,把认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绝不停留在口头上。指导学生学榜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学榜样自觉做好事的行动,使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习惯、道德品质。

为了使先进榜样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注意:第一,实事求是地宣扬、表彰先进榜样的事迹,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班集体;引导学生模仿先进,以正确的方向,激发学生模仿先进榜样的动机。第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榜样,一分为二地看待先进榜样,学其所长,防止仿效榜样的缺点。第三,分析先进榜样形成的条件,指明要赶上先进的途径,增强学生模仿先进榜样的信心。第四,表扬、介绍先进事迹的会议,形式上要隆重、热烈,激发学生敬慕先进的心情。第五,及时表扬学习先进榜样的积极分子,扩大先进榜样的队伍和影响,提高学生模仿先进榜样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舆论和荣誉感

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步会意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产生荣誉感、自豪感,或者是自疚情绪、羞愧体验等。集体舆论,即在集体中占优势的正确言论与意见,常常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直接表现。它以议论、褒贬、奖惩等形式肯定或否定这些关系,引起集体成员思想上的考虑、情绪上的体验,促使集体成员调整自己的行动。它是个人与集体关系正常化的“晴雨表”。它表示集体的意志,是集体成员根据集体利益调节个人行动,改变关系的信号;是学生产生荣誉感的一种重要源泉。

一般说来,受到集体舆论支持并引起自豪感与荣誉感的行动可以使学生坚持和发扬;而受到集体舆论指责并引起羞愧与自疚感的行动学生会回避和克服的。因此,健康的舆论便成为学生产生良好行动和消除不良行动的一种巨大力量。为了培养健康的舆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舆论的倾向与性质,以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给集体舆论树立正确的方向。通过谈话和讨论肯定正确的舆论和否定不正确的舆论。培养积极分子分析和评论各种舆论的能力,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来议论各种事情,并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力量。此外,还可以利用刊物、漫画、墙报等来表扬或评论各种言行,表达集体的愿望和要求,使其成为舆论中心。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可以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第一,向学生展示整个学校的成就、先进事迹以及发展远景,使学生产生爱校感情。第二,利用各种形式表扬班内先进事迹,指出先进事迹与整个集体的关系。第三,组织学生参加爱校爱班的活动,增强学生搞好集体的意志。此外,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不仅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而且也是利用荣誉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

对集体和个人同时施以教育影响的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当教师的要求、指责或批评并不直接指向个别学生,而是指向班集体或小组时,集体会运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个别学生。

(四)充分利用学生对集体前途向往的心情

青少年学生是富有幻想的。幻想是创造性活动的前奏,是意志行动的一种动力。当幻想集体发展的远景时,不仅可以使整个集体生气勃勃、奋发有为,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奔向集体共同目标的活动中更加关心与热爱集体,更加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教育家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前景教育。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根据集体的远大前景的愿望来行动,他不仅有强有力的意志,而且也有高尚的人格。他认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机关,如果不能建立前途观念,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工作和纪律”。树立前途观念,在开始时,为了使学生热爱生活、产生明日快乐,仿佛是一种简单而原始的满足,但是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途(包括共产主义远景),就会出现最深刻的责任感。

培养集体成员的前途观念,应根据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前景教育时,要随着年龄的增长由近景扩展为远景。第一,为了使儿童热爱生活,在建立近景时先从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着手,而逐步引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在实现前景教育的具体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观念,逐渐使学生把个人前途与集体前途协调起来。第二,学生年龄越大,越要注意把近景的境界往后推得越远,应该向他们提出需要克服的某些困难,和在相当时期以后要实现的前景。第三,对于接近成年的学生,政治上比较成熟,远景的作用愈加显著。要使学生知道,现在的学习与劳动就是为祖国建设作准备,使他们在未来美好远景的鼓舞下艰苦奋斗。不断给集体提出前景与要求,不仅以明天的欢乐鼓舞学生前进,而且也在为实现集体前途的忘我劳动中使人格美化和高尚化。

(五)通过学生自己的道德努力形成优良品德

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形成优良品德,首先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和其他外界影响下,通过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而发展的。因此,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是指一个人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下成长的。每当一种思想影响一旦被青少年接受后,就会在他们的身上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反应出来。随着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必然在他们身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青少年从有意识地模仿成人的道德行动,努力完成教师与集体提出的任务与要求,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举止,立志为崇高的理想进行道德的自我修养,这都是自我教育的表现。自我教育体现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在知的方面,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在情的方面,有自我体验、自我反悔;在意的方面,有自我鼓舞、自我命令、自我誓言、自我禁约和自我检查;在行的方面,有自我检点、自我训练和自我监督。如果一个青少年能逐步形成这些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能大大推动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

自我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觉地参与他们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当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后,他们就能自觉地提出道德修养的自我奋斗的目标,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将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行动,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自觉地抗拒不良思想的影响,自觉地塑造自己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品德教育,一方面,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也应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由教育的客体变成教育的主体。任何一种教育,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配合,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学生如果只是在教师、家长的劝告和阻止下,才有好的道德行动,那末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道德的行动,这就是教育上的失败。因此,优良品德要通过学生自己的道德努力才能牢固地形成。学生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我意识到具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和排除诱因干扰的毅力,是优良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优良品德形成是这样,不良品德的转变也是这样。比如,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在改正过程中,必须付出自己道德意志的努力。当教师把班级收钱订报的工作委托给他时,他小心、谨慎地把钱保管好。到订报的那一天,当他把钱如数地交给了邮局时,他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又让他保管班费时,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他做到了分文不差。以后用自己假期劳动所得的报酬,为同学购买学习用品。从偷别人的东西,到送别人东西,这是思想上的一个飞跃。他不仅拒绝了罪恶行动的引诱,而且在他身上逐步焕发出崇高思想品质的光辉。这些都是在他与错误行动的斗争中取得的,没有他自身的道德努力是不行的。

在任何一个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斗争。积极因素是正确教育影响的结果,是新的道德品质扎根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是克服消极因素和不良影响的力量。学生在发扬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时,也必须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只有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向往和充满着信心,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克服消极因素,并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优良品德。

(六)优良品德的培养要因人而异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虽然有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彼此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他们不仅在智力上、生理上有差异,在性格上和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上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优良品德的培养中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对骄傲自大的人,就要培养他谦虚谨慎的品德,对胆怯的人,就要培养他勇敢的精神;对马虎、敷衍了事的人,就要培养他认真、细心的品德;经常说谎的学生就要对他进行诚实和实事求是的教育;只能听表扬经不起批评的学生,就要对他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对办事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学生,就要培养他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此外,还要注意男女性别的差异。一般地说,女生比较细心、安静,但比较胆怯;男生比较胆大、勇敢,但不够细心、谨慎等等……。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七)真诚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对品德优良的学生是会很快就爱上的,它比爱那些心灵受到创伤的后进生是容易得多的。这种爱并不是教师单方面起作用的,而是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任课教师首先从学习成绩中获得了对某个优秀生的印象,产生了积极的定势心理。然后通过观察考查,对政治上力求上进、组织纪律性强、学习努力成绩优良的学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这种希望往往会通过教师的语气、面部表情、手势、眼色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些反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表现为更加努力学习、更加进步,和老师更加亲近。当学生的这些反应又为教师所觉察时,教师又增加了对这些学生的爱护和关心,并在教育和教学中表现出来。这样反复几次,就会产生偏爱和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了。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教师看到某个学生长得乖逗人喜爱;或会亲近老师,帮助老师做事;甚至学生家长职务的高低和经济条件的好坏,都会使教师对某个学生产生偏爱的情感,放弃严格的要求,也会助长好学生不良品质的发展。好学生的变坏,也是长时期内对他的缺点、错误袒护、纵容的结果。如果教师对学生只有爱之心,而无严要求,学生还会把这样的教师当作软弱可欺。“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对学生爱的同时,必须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只有辅之于严格要求的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当然严格的要求必须是积极的。那些只会当“干部”的好学生,惯于发号施令、指挥和领导别人,而不会当“战士”,不会服从别人的领导,教师要从爱护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细致的工作,讲清道理,让他不当干部,学会当战士和做服从别人领导的表率,对他是有好处的。教师只有把爱溶化和贯穿在严格要求之中,才能防止教育的片面性,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八)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育工作中的一种辅助方法。表扬能起到发扬学生优点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用得不恰当也会产生弊端。对品德优良学生来说,表扬太多,奖励太频繁,夸奖太过分,就会忽视自己的缺点产生骄傲自满的思想。品德优良学生变坏是长期对他的缺点、错误缺乏应有的教育的结果。对品德优良学生适当运用批评倒比表扬有效果。批评是否定学生思想行为的错误部分,使学生克服或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批评能起到抑制的作用。批评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实际,使学生心服口服。品德优良学生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奖励,而公正合理的批评对他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地说,后进生对表扬的反应比对批评的反应更强烈些,而品德优良学生却往往相反。运用批评时,要使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诚意地在帮助他,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与学生关系好的教师,威信高的教师以及不轻易夸奖人或批评人的教师,一旦对他们运用批评,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时,不要说得一无是处;有时也要与肯定他们的优点相结合。与此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羞耻心的教育。当他们偶然做了不应该的、愚蠢的事时就会感到痛恨,感到这种卑鄙的事对自己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也是绝不允许的。有了羞耻心,就有了对可耻的、卑鄙行为的强有力的抗毒剂;这也是义务感和责任心的道德情绪的支柱。

(九)进行一分为

二、严于解剖自己的教育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身上,不仅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优秀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只是积极因素在他们身上占主导地位,消极因素被掩盖而占次要地位;后进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人,只是消极因素在他们身上占主导地位,积极的闪光因素被掩盖而占次要地位。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一个学生身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优秀生可能会变成双差生,双差生也可以转化为优秀生。这里的关键就在教育。

对待优秀生,教师首先必须一分为二地给予评价,不能言过其实地赞扬和鼓励,要善于发现优秀生身上被掩盖的消极因素,对他们的缺点,不能轻描淡写、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当优秀生过高估计自己,对自己的长处看得多、短处看得少,对同学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时,必须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看到同学的优点,教育他们“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于责己,宽于待人”,养成善于剖析自己的习惯,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觉地抗拒不良思想的影响,塑造自己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十)进行劳动和艰苦朴素的教育

有的优秀生,在家长、学校的影响下,片面追求智力的发展,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考上大学,因此不会劳动,连自己的衣服被褥都不会洗,拿铁铣干活一会儿就打起泡。有的生活上不艰苦,大手大脚地花钱,穿着超过了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来说,要重视把缺点和错误克服在萌芽状态。要教育学生尊重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劳动果实,事事处处做到“勤俭”、“艰苦朴素”,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让别人做。同时教育学生懂得:从国家的建设需要来看,他们绝大多数人应该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使他们懂得,毕业后升学或者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同样是国家需要的,同样是光荣的。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对他们在日常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都要有安排、有布置、有检查。这样,才能逐步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十一)优良品德的培养有多种开端

品德的培养可以有各种开端,可以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做起,使他们了解行动的社会意义;也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手,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先转变他的感情;又可以从磨练意志开始,使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督促自己坚持原则,排除困难,坚决实践自己的诺言,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动习惯开始。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不能机械地遵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再到道德行动习惯的模式进行。当学生对行动规范认识不清时,就要着重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对道德认识较好,而行动习惯没有养成的,就要着重训练道德行动,加强督促、检查,以培养他的良好的行动习惯;对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要着重调整思想感情,强化情感的感染,同时致力于意志的锻炼,要求他们做到言行一致。只有当上述几种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发展时,学生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

总之,要重视对优秀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待优秀生也要一分为二,对待他们身上的优点要继续发扬,但也要看到优秀生也存在缺点,也潜在着一些不良因素,如果处理不当或看不到这一面,潜在的消极因素可能恶性发展,危害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优秀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决不能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对他们必须是坚持教育、严格要求,以利于优秀生的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