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出身L林盛旗,父镇官至侍御史l_‘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涛≥、《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珠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旧唐书梆宗元传》)他不仅年纪轻轻便卓越的文才能和渊博的学问在流辈L}1享有盛誉,而儿利举仕途也颇为顺利。他2l岁登进
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沧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竞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0期这里四句写了“回风”、“林彤”、“羁禽”、“幽谷”、“寒藻”、“汜1漪”六种景物,而它们的形、态、动、静叉刻画得精细而生动,使人如临其境。再看《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 发春念长违,中夏欣再睹。是时植物秀,杳若临玄圃。献阳讶垂冰,白日惊雷雨。笙簧潭际起,鹳鹤云间舞。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蔽空素彩列,激浪采光聚的断沉珠测,锵鸣捐佩浦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受凉星满川,忽疑眠洞府。 “笙簧”八句,写自日雨后界围岩之景:潭水,写了水浪、水光、水响;潭上,写了鹤舞云翔、“古苔”“青枝”、“阴草…翠羽”和遮天蔽日的水帘。这些景物交织成一个色彩鲜丽、绘形绘声、有动有静、如画如仙的艺术境界。 柳宗元古体诗的另一个特色是爱写清幽之境,表现自己的孤寂、抑郁。他的古体境界凄冷.表现出一种寂寞凄清的格调;这种格调在他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上面所举(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一篇,“古苔”、“青枝”、“阴草”、“翠羽”、“素彩”、“激浪”、“寒光”、“幽岩“、“新月”、“夜里”,构成一个清冷幽凄的境界。叉如(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猿鸣稍已疏,登石娱清沦。日出洲渚静,澄明晶无垠。浮晖翻高禽,沉号照文鳞。双江汇西奔,诡怪潜坤珍。孤山乃北峙,森爽栖灵神。洄潭或动容,岛屿疑摇振。陶埴滋择土,蒲鱼相与邻。信美非所安羁屡遗巡。纠结良可解,纡郁亦已伸。高歌返故室,自谮非所欣。“清沦”、“静渚”、“浮晖”、高禽”、“沉景”、“双江”、“诡怪”、“孤山”、“洄潭”、“岛屿”… 组成的画丽,笼罩着令人震颤的寂寞与清冷,正好表现作者的“纠结”、“纡郁”。柳宗元的古体色彩鲜丽,他喜用绿色、白色等冷色。这清冷的色调,与幽峭的境界相一致,是诗人表现孤寂凄清之境的手段柳宗元的古体华而不绮,色彩鲜美而不会浓艳,有时他仅用一两种颜色,便收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如(渔翁)用山水的绿色,烘托渔翁的悠然自得;(江雪》茫茫的皓白,烘托r一漠的寒冷和无边的空寂,突出“孤舟”“独钓”。柳宗元的近体诗很少用典,也很少议论,通过鲜明的形象,表现作者落奠的情怀和缠绵的愁思。请看《蹙柳州城楼,寄漳汀剑连网州): 城上高楼接走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飑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写广漠的原野、无际的海天”、在“惊风”中“乱飑”的水面“芙蓉”、“密雨斜侵”的墙上“薜荔”、重重的“岭树”和曲折的“杠流”表现诗人彷徨无据的心境和“茫茫”的“愁思”。再看上文所举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首诗通过对尖“似剑芒”的群峰的描写与联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痛,令人心灵为之震撼。形象鲜明,神韵摇曳,这是盛唐诗歌的显著特色。苏轼之所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正是由于他的近体诗继盛唐之后,能以“远韵”取胜。 柳宗元近体诗的另一个特点是笔带感情。他的近体诗或思乡,或赠别,或感怀,总是笼罩着强烈的抒情气氛,荡漾着缠绵的幽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就是突出的例子。再看看(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班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雨后的“山城”、凋零的“百花”、“满庭”的落叶、“乱啼”的黄莺,这春深之景,因融进了诗人的“宦情羁思”而充满萧瑟的秋意,摇曳着幽怨的情思。再如(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目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作者眺望秋日的原野,但见荒山层叠,距柳州城北30里的融州,仅隐约可见,而故乡长安却在千里之外淡淡的诗笔,饱蘸浓浓的乡思。 声韵悠扬,也是柳宗元近体诗的特点他的近体诗多用响韵,加上和谐的声调,形成强烈的音乐美。只要读读他的近体之作,便不难有这种感受 柳宗元的诗歌之所以未能引起人们r泛的重视.主要原因是:一、柳诗无论数量或影响,都不能与柳文相比,柳诗的成就往往为柳文的成就所掩盖;二、在诗人纷纷探索诗体新变的中唐,柳宗元仍然走着盛唐的路子,虽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突出的成就,但有盛唐诸公横亘于前,他的诗歌光芒就相对显得暗淡一些不过,我认为,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成就来看,柳宗元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仍然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