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巧言令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丑牛童 2010-09-01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译文】

孔子说:“巧言令色者,少有仁德之人啊。”

【注释】

(1).巧言令色: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孔取悦于人。属于对别人利益构成损害的那种花言巧语。

(2).鲜:少的意思。

【道释】

《老子》81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所以巧言令色者是不讲信用的,无诚信之人,不是仁德之人。

说到语言,人类最早的语言应该是朴实的、可信的,花言巧语是后来发展的。所以,从朴实无华到花言巧语这是人类语言共同的发展规律。根据《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法则,我们可以得出“花言巧语之为利,朴实无华之为用”的应用。这就告诉我们,推动这一发展的是对利益的追求。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并不一定都对别人的利益构成损害,而巧言令色却是对别人利益构成损害的那种花言巧语。

之所以要巧言令色,在于要掩饰什么,之所以要掩饰,是怕一旦揭穿,个人就会失去什么,因此巧言令色的目的在于维护,和获取自己个人的某种利益,而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这种做法与仁爱爱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巧言令色,鲜仁矣。

这是孔子第一次在《论语》中提到‘仁’,不是给‘仁’下定义,而是从反面来说明‘仁’的属性。我们先来看看《老子》对‘仁’的定义:“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意思是说上好的仁者的行为是不含有个人的目的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老子》思想是相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