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要注意的10条

 田田和妈咪 2010-09-05

1.过分宠爱。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错误地认为“树大自然直”、“满足孩子要求就是爱孩子”,使孩子常常养成自私、任性、孤傲的不良心理。

2.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学习成绩。家长错误地理解超前教育,不当地开发孩子智力,盲目地超前、拔高。让孩子学这学那,搞得孩子身心疲劳、神经紧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希望孩子要超过自己,超过他人。

3.过度放任,漠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有“请老师多费心,打骂都行”、“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文化水平低,教育不了”的想法,这说明家长不重视对孩子教育或没有认真考虑如何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更有责任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4.父母言行不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一些不当的言行和世俗观念,如家长读淫秽书刊、看黄色录像、打牌赌博、酗酒斗殴、行贿受贿、贪污盗窃、搞封建迷信等等,往往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应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注重自身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的提高,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孩子的表率和榜样,一些不当的言行应适当的回避孩子。注重对孩子的正面影响,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5.家庭关系不和、工作不顺心常迁怒孩子。家庭情感环境是孩子成长的软环境,是第一环境,对孩子起到最直接的、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要时刻想着这一点,不要因自己的心境和情绪不好影响孩子。

6.平时与学校、老师、班主任沟通少。孩子上学后,有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就是开始与家长拉大心理距离,其心理反应和行为受同学、老师的影响较大;孩子在校时间较长,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接触较多,因而老师对学生了解较多、较全面。这就要求家长要常与老师交流,协助老师共同教育孩子,使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7.家访、校访和家长会后往往喜怒无常。孩子在学校某些方面表现好了,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往往非常高兴,对孩子多方过分地奖励;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好,受到老师批评,家长则常常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打骂。这些都是不理智的做法,作为家长应该能够理智地接受、分析老师对于孩子的奖励和批评,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恰当反应,不应喜怒无常,造成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和误导。

8.不支持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比如音体美特长班、运动队、文艺团、文学社、广播站、文化课补习班、第二课堂小组、电脑学习班、手拉手活动、自愿者活动、旅游团、慰问团、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等,往往注重对学生的指导性、启发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以育人为目的,孩子又有往往很感兴趣。作为家长应该积极支持和配合孩子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孩子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使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开开眼见、长长见识,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意识和技巧,培养孩子优秀的思想品质。

9.对学生花钱把握不当。有两种表现都不好:一是过于顺便,只要孩子有花钱的要求,就能够满足。我们认为孩子花钱既便是有适当的理由,作为家长也应该对孩子的花钱和消费要有所了解,摸清情况,心中有数,适当限制。二是认为孩子尚小,不能接触钱财,至少不能独立花钱。这样限制过严,往往适得其反,易造成孩子避开家长去花钱,甚至出现暗拿和偷窃行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适当的、逐渐的让孩子参与家庭花钱和独立自我消费花钱,相信、理解、支持、协助孩子的正当花钱,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了解孩子的花钱情况。比如,问问孩子花钱做了些什么,指出花钱或消费行为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老师了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因为多数孩子跟家长要钱的理由常常是学校要求怎么样,老师要求怎么样,学习上需要怎么样等等,而老师在这些方面是对学生了解最清楚的、最能协助家长教育孩子的。

10.与孩子缺少思想沟通。有不少家长与孩子缺少思想沟通,容易造成亲子隔阂明显,双方心理上、情绪上不融洽、不愉快,大大降低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功能,削弱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尊重、理解、亲近。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在家庭里建立新型的亲子人际关系,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家长与孩子多进行思想沟通,家长要真正懂得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人格,并有良好的榜样行为,成为朋友意义上的知己;以关心、引导、积极、热情、冷静的心态对待孩子,以教育孩子做“完整的人”为最高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