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需要纯粹的阅读

 平和的面对人生 2010-09-08
 电子书、智能手机、电脑……这一切不仅为我们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带来一场革命,更导致了大脑皮层的变化。2009年12月《新发现》杂志做了一期“电子阅读,引爆大脑革命”的专辑,这是其中的观点。事实上,自从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就已经预见到纸质书籍的没落命运——电子屏幕将纸质书籍从文字王国至高无上的宝座拉了下来,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
  
   在美国,据说亚马逊网站KINDLE阅读器的销量已经超过他们纸书的销量了。在我们这里,仍然是静悄悄,也许是巨大变革之前的黎明。刚放了寒假,我去了一趟青岛书城,在这里,根本嗅不到电子书攻城掠地的危机。孩子们遨游在书的海洋,他们选择惬意的方式阅读,或坐或站或蹲,沉浸在一本书的世界中。与电子书相比,传统纸质书的“局限”,看似可怜的信息量,其实恰恰为读者的沉潜、消化和思考提供了保障。传统书籍营造的读书感觉,书页的翻卷,书香的氤氲,是传统文化葆有的一种韵味,这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
  
   我平素对青少年的阅读格外关注。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阅读,小学是三本杂志,《儿童文学》和上海与南京的《少年文艺》,正是这三本杂志,将我引向文学,培养了我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年少时的阅读,好像春天播种的粒粒种子,秋天收获了无数颗粮食。我现在仍然记得这三本杂志上读到的儿童文学经典,比如,曹文轩笔下乡村少年,沈石溪笔下的动物世界,郑渊洁笔下的小老鼠舒克和贝塔。与此同时,小小连环画将我引向古典四大名著。我想,这大概是70后共同的精神履历。30年光阴流转,前两天我看到南京路小学三年级的寒假读书书目,我发现17本书中有沈石溪的动物小说5本,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将时代的鸿沟填平。
  
   就青少年阅读而言,我的建议是:多让孩子读一些经典作品,少读一些漫画;多为了怡情益智而阅读,少为了作文而阅读;在阅读中放飞想象力,想象力飞得越高,创造力来得越快;少在网络中漫游,少沉浸在游戏世界,互联网时代,信息点击可得,良好的阅读习惯难得。
  
   当然,在影像和网络时代,让孩子爱上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如此,让孩子在迷恋上电视之前,就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很有必要。家有小女,五岁半,爱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甚至会玩网络游戏“摩尔庄园”,但也喜欢读书。我们的妙诀就是坚持睡前讲故事,“小鸡卡梅拉”九本,她听了无数遍。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从讲故事中她认识了大量的汉字(看电视也认识了很多字),现在她已经能独立阅读《幼儿画报》和漫画版《古希腊罗马神话》(作家出版社你)。去年,她最喜欢的一套书是嘻哈农场系列(湖南少儿出版社);现在,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贝托妮和她的一百二十个宝贝》(接力出版社),里面有一首歌谣,法国人超乎寻常的想象和浪漫,给她带来快乐。
  
   这次去书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电子书时代,孩子更需要纯粹的阅读。纯粹的阅读意味着沉静、专注。这在喧嚣的多变的世界,尤为难得。我在书城买了三本有点冷门的书,徐铸成的《旧闻杂忆》(三联出版社)、《陶成章传》(人民出版社)、《丁则良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去收银台结账时,发现家长带着孩子排队,我看了看家长手中拿的书,有一位拿着一套“视觉大发现”系列,有一位拿着《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包里装着几本书,感觉这样的人生更加踏实、淡然、笃定,只要面前有一本打开的书,“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不管书籍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孩子需要纯粹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