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托课改新理念构建有效新课堂

 陋巷 2010-09-08

继续教育学习材料:

依托课改新理念构建有效新课堂

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平遥一中紧紧依托课程改革全新理念,转变观念,大力开展校本研训,聚集课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构建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涵义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问题的尝试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等教学基本环节和讨论、交流、分享等教学基本手段构成。“引领”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探究”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问题”是教师的点拨作用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效互动的载体。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点拨为教、探究为学的一种“双主式”课堂教学模式。“点拨”是指教师以问题设计理念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知识迁移中发展能力。“探究”即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索”就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追究”就是追问(根由)、追查(原因)。“探究”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获得学习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学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的点拨作用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呈现互动状态,利用教与学的“双主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

1.强调问题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用有效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手段和目标,把问题当成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催化剂,重视问题的使用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师问生”、“生问师”、“生问生”、“生自问”等多种提问和探究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或指导学生自学,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贯穿于教与学全过程的主线,引导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体验、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

2.强调课堂的双主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引领”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让教师成为学生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自主探究”就是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有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强调学习的探究性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问题引领,教师点拨,将他们置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的探究活动,经历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活动的体验和经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与问题情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索发现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通过鼓励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强调目标的达成性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师预设或课堂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日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把握,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三、“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符合“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自主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贵的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实现了转变,由传道授业解惑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究合作的伙伴与激励者,以从单纯追求知识传授为目标,到关注学生人格塑造与培养为境界,将人的发展摆在首位,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方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较高;自我意识发展较快,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独立的人格塑造的强烈要求。高中学生的求知过程,已不满足于初中阶段对认知对象是什么或怎么样的初始阶段要求,而更多地会探求认知对象为什么或还可能怎么样。在课堂上,他们常常希望老师对学习的材料能给予及时引导或点拨,更希望对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在同学的合作、帮助下,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究学习的问题,同时还要创设探究学习的浓厚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时间解读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同时对他们的见解予以关注和认可。而“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合作性,较好地诠释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是他们向往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富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通过亲自尝试、探究和交流来完成任务,它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热情而不断地探索。

 

4.符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

从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必要的条件联系系统,同时基本神经过程的特性以及两种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特点也得到训练,向着适应于活动条件的方向发展。”([]斯米尔诺夫主编《心理学》)“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师的主导下,用问题引领学生参加研究探索活动,相互讨论启发,增加了思维的活动量,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问题引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灵话性和开放性,因此上述教学基本程序也只是相对稳定,并非一成不变的,而应当在教师的主导下,将五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必将这五个方面平均使用力量(也并非缺一不可),应有所侧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调整,使之适应教学的动态性。

五、“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就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利用有效的知识铺垫,引发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诱导学生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教师创设情境中寻找问题;在课题上寻找问题;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寻找问题;在课本结语处寻找问题;在新旧知识异同点上寻找问题;在知识应用上寻找问题;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问题;在解题策略多样性上寻找问题;等等。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教学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来龙去脉,展示、暴露学科思维活动及思维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获得恰恰是学生问题自主探究的基础。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加工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创设一个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反思中发现新的结论;在分析对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中,对探究的问题引伸、推广、发展和迁移;在实验--归纳--推广或类比--联想--预见中,探究结论形成的过程;等等。

创设一个形成智慧的过程。我们不提倡归类式的死记硬背,但我们不应丢弃归类后的问题解决策路的总结。策略是本质的东西,是经验的总结,是思想方法。不死记硬背,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某类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经历了过程,印象就深刻得多,对某类知识就会理解得透彻,对其本质就清晰明了许多,解决问题时大脑中就有了模块,有了程序,有了思想方法。其实,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策略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形成智慧的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为基于问题引领下的自主探究过程。

3.交流分享,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知识展开问题化,就是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变成一系列问题,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空;鼓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调控课堂,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多向多维的交往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运用,深化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学科内新的问题或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以及反馈、矫正“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巩固、深化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师应做到:学生训练的问题要“选得精”、“练得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启发性;教师点评“要精辟”、“要得法”,让学生能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要针对学生思路阻塞的地方,指点思考方向,揭示知识的关联,将那些不易被学生想到的隐性问题挖掘出来。

5.课堂延伸,生成问题

在“问题引领、自主探究”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满足于解决课堂问题,还要加强引导,延伸课堂,让学生不断挖掘问题。为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从课堂延伸到课后,让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对学校常态教学现状认真全面地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大量的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后概括提出的,这不是改革,甚至也不是创新,而是切切实实地按科学规律办事,还课堂以应有的面貌。这种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吻合,顺应了教育大环境的发展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