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外国人说中国人太讲究吃了,说得难听点就两字:好吃!咱们就是吃也能吃出一种文化来! 吃,首先是一种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其次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在中国!咱们中国人就是能吃,敢吃,会吃!从老祖宗到现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我们都有吃过,而且还在不断创新。至今我们形成了八大菜系:广东菜系、浙江菜系、山东菜系 、江苏菜系 、湖南菜系 、四川菜系 、福建菜系、安徽菜系,有上百种做法。 中国菜吃得健康,吃得放心,这是技术。中国菜讲究色香俱全,这就是艺术了!这些艺术大家慢慢体味享受吧,我们会还是说说关于吃的其他东西吧。 中国人大部分都用和餐制,而外国人则多用分餐制。于是有人误认为分餐制世外国的。其实, 分餐制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饮食传统,而非常人认为的分餐制乃西餐所独有。我国分餐制的历史可谓久远,它一直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在原始氏族社会里,贫乏的物质资源决定了人们必须遵守一条共同的原则,就是对所获取的财物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单从饮食方式这一方面来看,众人获取的食物,平均分配后才可食用。这就是我们最原始的分餐制。 《周礼·司几筵》郑玄注说:“铺陈曰筵,籍之曰席”;《诗经》说:“肆筵设席” ;《史记·项羽本记》中的“鸿门宴”,这些都是分餐制的最好证明。我们不能妄言外国人的分餐制是抄袭我们老祖宗的,但至少可以说分餐制不是他们独有的。不可否认的是,外国的分餐制的确比我们的和餐制更卫生。 秦汉以至隋唐,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桌椅先后进入中原地区,当时称为“胡床”、“胡坐”。桌腿、椅腿都变高了、变大了,使围坐就餐有了物质基础。人们是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但各人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馔品。和餐制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建立起来的。宋朝,民间还很流行分餐,《水浒传》在第170回《张叔夜三番宣御诏,宋公明合伙受招安》中曾写道“宋江便命开筵,款待天使。尊张叔夜、刘光也上坐。宋江、卢俊义等众头领都在堂下列席。”可见,分餐依然存在。但是,此时“合餐”理念又有了几百年的传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合餐已处于蓄意待发的状态。清朝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沿途宴饮无数。据史料记载,当时除皇帝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一人一桌独餐以外,其他随从人员都是围桌合食。客观上,这也促进了南北饮食文化的融会贯通,满汉全席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些都标志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一种延续至今的“合餐”新传统便逐渐形成了。 营养学家一直提倡在国内使用分餐制,但是一直都未实行下来,2003年,“非典”肆虐,这些都是对和餐制的最大挑战!结果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使用和餐制!这是为什么?因为和餐制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德文化根基,它体现着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精髓!一开饭,全家人都放下各自手中的活,围着八仙桌或大圆桌一坐,气氛就上来了,家的感觉就有了,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我在外读书,很少和父母团聚。回家,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三个人围着桌子,家的感觉就来了,不论吃什么都是香的。有次和室友们在外聚餐,大伙往大圆桌上一围,有人说:“好久没有围着桌子吃饭的感觉了……”我猜他是想家了,想爸爸妈妈了。 进了大学聚餐骤然增多,寝室聚餐,老乡聚餐,班级聚餐,院级、校级各部室聚餐,各社团、协会聚餐等等。以后走进社会,特别是商界和政界,各种名目的聚餐更会接踵而来。只是这些聚餐有更多礼仪规范和社会目的。 为什么要说是“聚餐”而不是“吃饭”呢?因为“吃饭”只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聚餐”不再是几个人在一起吃顿饭那么简单的一件事,而是社会交往,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社交高手都会利用聚餐交到更多的朋友或加深与老朋友的友谊。记得上学期毕业生离校的时候,我们部室的师兄师姐请我们吃烧烤。旁边一桌是国土资源学院的同学,其中有个叫李**提着一瓶啤酒过来敬酒(他和我们师兄只是认识而已),一圈敬完后他说:“我们相聚西华师大是缘分,明日一别,就不知道要多少年以后才会相见,甚至有可能见不了了……给我留个你们的联系方式吧。”然后他就掏出手机先记下了师兄的QQ号,然后是师姐的。“不如我们记你的吧,我们加你。”“那也好,我的……”于是晚上我就加了他,我想其他人应该也加了他吧。我想也许这就是他为什么那么优秀的原因之一吧。 初高中同学会也少不聚餐这个环节,甚至直接用聚餐代替聚会全部内容。现在和我同大学的初高中的校友都有好几个,但一学期下来见不了几次面,平常似乎大家都很忙,忙着学习,忙着学生工作,忙着做兼职,忙着谈恋爱等等。说要聚会大家都觉得没时间,可说聚餐大家就无法拒绝了,因为饭总是必要的。它既能满足我们食欲,也达到了我们聚会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聚餐很多人都会选择火锅而不是中餐。首先火锅重油重味,以麻辣为主,是四川人的最爱。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火锅可以边煮边吃,用餐时间可控性强。大家有足够的时间交流沟通。记得人际交往中有一条就是说不要一个人吃午餐。 大学四年很快就过了,如有聚餐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不要只是把它看作一顿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