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雄何处觅庆东

 幽居 2010-09-12

英雄何处觅庆东

(2010-09-12 17:46:11)
标签:

孔庆东

文化

英雄何处觅庆东

 

英雄何处觅庆东

 

秦至马

 

阅读孔庆东喜欢孔庆东已经有些年头了,常想啰啰嗦嗦说出点老孔的好处。然而一提笔便觉滞涩,不知从何说起。总觉得,老孔有特色,有我非常喜欢的一种特色,然而要把这种特色清晰地把握住,并很形象的描述出来,描述得不那么老生常谈和黯淡无光,于我而言,实在不易。况且,老孔是这么一个生动活泛、满是灵光的人,偏偏我的笔调却常是局促拘谨的,以拘谨死板的笔调来写热情活泛、才气洋溢的孔庆东,这不是牛头硬要对上马嘴么

孔庆东是被很多人误认做浅薄轻率的。前一阵子,我去书店,店老板是我的朋友,当时他正站在收银处翻看摩罗的《耻辱者手记》,我问他摩罗的书如何,他用淡然其实却是过分自信的口气答道:“还是有很不错的东西的。至少比你喜欢的孔庆东要好上很多,孔庆东的那种书实在……”。这话让我内心隐隐有一点怒气,因为我知道他并未真正看过几本老孔的书,也不知道摩罗和老孔本就是朋友。然而我一时也不好辩解反驳。我觉得老孔的写作的某些特点是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的,除非真真切切看过他几本代表作,并对他的为人和写作有一些心领神会旁敲侧击的了解,否则,凭我一张笨嘴,一时也难让别人体会到孔庆东的好。对于没有真正品尝过螃蟹的人,你再怎么描述辩解,也不能让他嘴里产生那么一股佳肴之味吧?

老孔很有才气。才气足的人,如果不加节制,下起笔来就过于流利快捷、触类旁通、顷刻千言,缺少锻打和节制,就不那么深沉、耐人寻味。在表面上容易显得粗率浅薄。老孔早期的作品大概就有这么一种缺点。笔调过于流利,而且有时候甚至有那么一点不合规矩的“乱”,因为他的集子往往各种文体和各种笔调并置。不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佳作其实至少还有十之二三,而一些不算很好的篇章里,有时也能看到很好的句子,让人眼前过一亮。

其实老孔自己对此倒很明白,十余年前,他谈起自己的成名作《47207》时,曾经诚诚恳恳地说道:

……我仍把它视为一种羞于出手的“非成品”,觉得作为一名北大教师,而且三十多岁了,写的书还是这个水平,“难见真的人”。……

我觉得老孔这几年的文章境界更见高了,他依旧像以前那样,在写作中并不压抑自己的才气,任凭才气像开闸的水龙头那般恣情喷洒,但不同的是,喷洒的过程比以前是更加得心应手、五花八门、从容有致、自成法度,以至飞花摘叶皆能伤人了。试看看他的《现代文学“凌乱”史》、《妹子的麦》等文章,在论述中往往东奔西突、上下翻飞,看似庞杂凌乱,风筝越放越远,越飞越自由越欢腾,但是线头却依旧牢牢地攥在手里,能收能放,而且说理简洁无比、虎虎生风,着实让人从心底里喝一声彩!

老孔的这种说理议论的杂文,是我最喜欢的当下的文坛风景之一。然而,这种开阔纵横的说理,或许也是他被误解的一个原因。因为文章一旦开阔纵横起来,势必不能一步一扎寨地,按照一般常见的体例那样进行详细死板的推理论述,而是东突西挡、前冲后杀、左晃一枪右刺一剑,显得纵横夭矫,恃才使气。这就需要对老孔的写作背景比较了解,或者艺术视野比较开阔的人,才能看清老孔的招数,并且莫逆于心,粲然一笑。许多人乍一接触老孔的文章,会看到很多与自己想法很不一样的论断,而且这些论断往往与时论相悖,三言两语就道出,似乎常常并不加以详细严谨的论证。于是,总有点觉得老孔在随口发言,很草率,乃至粗浅。我以前刚接触老孔的文章,就有这印象。后来才渐渐明白了老孔的眼光、思路、立场,才感觉到老孔文章背后的学问与性情,才知道老孔“百花错拳”一般的文章后面,有着怎样的深厚、热忱与开阔。

造成老孔被人误认为轻率浅薄的,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真。他的文章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从来都是自己开朗率直的真性情,从来都是真真切切面对当下的问题,不做作,不回避。当无数作家学者在扭扭捏捏、为文造情地摆弄自己的深沉忧郁、老气横秋,仿佛一下笔就都在为历史、文化、国家、人生而满腔忧虑、眉头紧锁的时候,老孔却赤膊上阵,不加掩饰,用一种表面上开朗诙谐、实际上很严肃很有浩然之气的文体,淋漓尽致地喷发自己的喜怒哀乐、是非爱憎。这一点其实只要翻翻他的书,或者看一看他的博客,就能感觉出来。他书中对于当下中国学术、文化、政治、社会、民生的关注、批判和同情,是何等不由自主、持之以恒,是何等严肃、热忱、开阔!不太了解孔庆东的人,随便翻翻他的书,会觉得他那语调开朗无忌、直率恣肆,似乎颇有点不够深沉和深邃。这就刚好击中了孔庆东的一个“缺点”——他的性情不那么忧郁,甚至是开朗豪迈的,他不装深沉,快人快语,用他自己的语调说出自己内心的真话。于是,在很多人眼里,孔庆东就没有深度也不深沉了,因为,这个世界,大部分时候“深沉”是要装的,文坛正如官场一样,懂得说真话的没有几个,大多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装腔作势之辈。你不跟着装腔作势紧锁眉头甚至哭鼻子抹眼泪,那不就是没心没肺的浅薄么?

老孔绝对不是一个文风浅率的人。但这并是说我就要把老孔捧为当下文风最深邃的人之一。老孔的文风原不以深沉或深邃见长,而以坦荡犀利、纵横有趣为特色。有时候看似浪荡无忌的笔调,其实内中的学问还是很深厚的。只要长时间阅读过孔庆东的博客的人就知道,他应该是中国读书最努力、视野最开阔的学者之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保持极其开阔的阅读视野,寄托自己的生命情怀。老孔曾称,那些骂他的人的学问还没有他的鞋跟高,看似戏语,其实倒是实话。读书真正读多了读懂了的人,一般都“知书识礼”,知道好歹,视野和胸怀较为开阔,不会轻易去否定别人。那些拼命攻击和否定孔庆东的人,要么是出于误解,要么是别有用心之辈。

老孔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但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的学术才华和成就还只是“中等”。这一说法并非故作谦虚。因为这一个“中等”是放在那些真正做学问的学者中衡量出来的,并不包括现在大量抄袭作伪、尸位素餐之辈。时下的学者,大概是那种死板枯燥的论文做的太多,以致影响了自己的表述方式,绝大多数学者下起笔来总有点论文气,死板,晦涩,带了不少专业术语,让人一见便头疼。难得有笔下生动活泛、情理兼备的学者,更遑论是孔庆东那样纵横夭矫、形象生动的言论了。老孔的杂文散文自不待说,就是他的专业论文,看起来也清畅易懂、生动可读,几乎连高中生也能看明白。在我眼里,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论文写作方式。我并不喜欢那些只有专业人士才被迫皱着眉头看下去的论文,我觉得那样的学问表述方式不太好。我喜欢老孔《街前街后尽琼瑶》之类的论文,言之有物,点到即止,蕴含文气,比一般的散文还具有可读性。再比如老孔的《1921:谁主沉浮》一书,按他自己的说法,书中并无多少学术创见,只是在大量的论述之中“印证了常谈”而已。然而,虽无多少学术创见,但细读此书,就可以感受到其中内蕴的激情和热火,被他用力按压在一行一行的论述之中,其中仿佛还回响着写作时“桌下的膝盖骨咔咔作响”的“举鼎绝膑”的紧张之感。当时下的论文写作完全成了一种单调冷漠的技术操作,几乎感觉不到作者的生命和心跳,感觉不到作者对于研究对象还有什么情感联系和审美热情的时候,老孔扬鞭跃马而出,对学术依旧抱有这么一腔不曾冷却的热情与感受,这已经是弥足珍贵的了。虽然只是“印证了常谈”,但至少让人感到生动可读,并且被作者的某种不曾麻木的热心所感染。老孔或许不是当下学术成就最高学问最大的学者之一,但他的表述方式,在学者中却是最有可读性最让人喜欢的之一。

老孔是当下比较热火的时评家,有很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又是老孔的一个特色。当下,纯正的学者一般不太具有社会影响力了,一般也少见学者经常参与各种媒体的活动。有之,也往往是沽名钓誉之辈。老孔却是常常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人,并且往往表现得从容潇洒,思路敏捷而开阔、妙语连连、一针见血,兼具学问与性情,沟通雅俗。他的社会视野比一般学者开阔很多。这么说似乎有过分拔高老孔之嫌,实则不是。只要看过老孔的视频和访谈录的人,就会感受到老孔的这一本领。然而,这却不是我佩服老孔的地方。世上博闻强记、巧舌如簧、能吹会捧、沽名钓誉的聪明人多了去了,不见得就少了老孔一个。我佩服与喜欢的是,他面对社会的发言时,表面上有一点诙谐甚至孟浪,但掩盖不住的骨子里极其严肃热忱的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看多了关于老孔的行事与文章,才知道,老孔实在是一个非常严肃严正的人,是一个坚决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的人,为下层人民鼓与呼的人。或许恰如老孔所说,这个世界上板着脸装正经的人,往往内心倒不是严肃正经的,而像老孔这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人,倒是真正的严肃者、执着者与热忱者。读久了,几乎每次都能从老孔的文章里受到一股浩然正气的感动。这才是老孔的言论每每启发我和感动我的地方。虽然老孔的言论我也并不是句句都那么心悦诚服,也有一些让我至今还存疑的地方,但当我左顾右盼、前瞻后看,环顾当下众声喧哗的文化界时,我不得不由衷的说一声:老孔是最让我觉得亲切和可信赖的人之一。许多人说老孔偏激,其实老孔视野开阔,比许多所谓的公正者博学者实在要公正得多。

老孔的散文里面,我喜欢的是他的记人散文,如《北大四博士》等,诙谐幽默、生动传神,寓正道于其中。他的杂文里面,我尤其喜欢他近几年来的博客文章,嬉笑怒骂、辽阔纵横,各种杂事滚滚而下地凑合在一篇文章里,言谈之间充满了生趣和他个性化的浩然正气,于不经意中可以窥看出他生活、性情、学问的方方面面。我甚至认为,不看孔庆东的博客,不足以了解孔庆东也。

老孔曾说;“世人大多能够理解孔和尚的儒家面目,但对孔和尚佛性的一面,理解者还不多也。”其实,在我眼里,老孔具有三面。即儒家的一面、佛性的一面,还有俗人的一面。儒家的一面不难理解,这位“北大醉侠”,时不时在文中轻描淡写地说上如下一类的话:

“参加《人民文学》作家采风团到贵州转了一大圈,解决了一个当地公检法欺压百姓的恶性事件。”

这真是风采过人,有点“事了拂衣去”的古侠客行迹了。老孔也常豪气勃发,貌似有点张狂不逊,其实老孔对自己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在很多时候,他对自己有很实在的估计。倒是很多常把谦卑、谦虚和宽容等词汇挂在嘴边人们,实际上却没有多少谦虚和宽容的真胸怀。

老孔佛性的一面,据我了解,则在于他骨子里那深厚的悲悯之心,是他常说的自己容易心软,是别人所称呼的“温柔的大爷”,也是他曾说的:“其实正是我们这些人,在努力地团结最大多数的同胞,宽容一切可以宽容的人”。老孔说这些,并不像很多作家学者那样娇娇作作、有意无意的带有表演意识,他确实是在做很多具体的事的。他的很多行事和言论,其实对他并无好处,甚至常常给他带来误解、麻烦乃至打击,常常成了“千夫所指”的人,但是,他依旧做他的孔庆东。

而老孔俗人的一面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总是津津乐道于他的吃食,他总是开一些似俗似雅有时还带点黄色的笑话,还有他随时抖露的诙谐的调侃等。正是这俗人的一面,使他变得生动丰富起来,变得得更加有趣和有味,变得更加亲切。使我对于这位长我一辈的名人也不分大小辈分,不知天高地厚,开始妄称起“老孔”来。于是阅读孔庆东,不仅是接受精神和学问上的教育,更是受到了某种生活上的启迪。使我领悟到,一个人不仅要有强健的胃口来消化各种各样的书籍、思想、艺术,更要有强健的胃口来消化和吸收生活中的种种可能。有时,当我觉得现实生活缺乏生动和光彩,变得像一湾死水那样的时候,就总会想起老孔,想起他文字里荡漾出来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想起那些生动的波光以及波光中倒映出来的广阔,还有生命哗哗流动的声音。

老孔的这三个方面合起来,再加上他那开朗豪迈和不时流露的虎虎生风的作风,在我眼里,综合交错,最后汇聚成了一个英雄,一个文化界学术界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的英雄。

老孔曾说:“友好容易理解难。”人与人之间能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友好,但真正的相互理解常常是困难的。尤其是那些生命和学识很丰富的人。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这么说来,老孔这么一个有个性有风采的人,常常遭人误解乃至臭骂倒是理所当然的了。我也不一定理解孔庆东。但我愿意以这样一篇繁琐的文章,说出我所喜爱的孔庆东,并对这几年来从他那里不断吸收到的光和热,表示感谢。

这样一个充满个性和胸怀的人,在当下文化界如同凤毛麟角。然则,英雄何处觅庆东?

 

本期博客思考题:请评价下面三句话。

 

1、          孔和尚多次张贴表扬自己的文章,真不害羞!

2、          凡是写文章嬉笑怒骂者,必定有大学问。

3、          友好和理解这两件事,永远不能两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