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年10月20日 《论语·雍也第六·30》-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zcm1944 2010-09-14
杨伯峻《论语译注》“雍也第六”摘记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⑴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⑵其猶病諸!夫⑶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道:“假若有這麽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麽樣?可以説是仁道了嗎?”孔子道:“哪裏僅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堯舜或者都難以做到哩!仁是甚麽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説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注釋】⑴施——舊讀去聲。⑵堯舜——傳説中的上古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⑶夫——音扶,fú,文言中的提挈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取譬:以自身作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摘自徐志祥《论语名句赏析》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譬,取譬相喻義。方,方向方術義。仁之方,即謂為仁之路徑與方法。人能近就己身取譬,立見人之與我,大相近似。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猶己。然後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術在其中矣。

                                                ——摘自钱穆《论语新解》


安德义《论语解读·雍也第六·30》

 

【原文】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尧、舜,传说中的两位上古的圣贤君王。病:忧愁,文中指做不到,有困难。 ②近取譬:从切身的生活中选取例子。

  【语译】

  子贡说:“一个人,如果能广泛地施惠于百姓并能拯救他们,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简直是圣人啊!尧和舜对此还深感不足和遗憾呢!对于有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期望有所成就的就让他人同样有所成就,自己期望显贵就让他人也同样显贵。从自身开始,做自己所能做的,这可说是走向仁的途径了。”

  【解读】

  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具有崇高德行又有最高政治地位,是德位兼备的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能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在孔子的心目中,只有尧舜禹等古圣先王才够“圣”的资格。他赞美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者。涣乎!其有文章。”(《泰伯篇》)孔子既赞其煌煌功业,又美其彪炳圣德。“圣”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仁”则不同,“仁”是孔门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标准,“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且如影之随形,身之有影一样,“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其易行易做且又普通。它又是一切美德美行的总和,是各项道德范畴的集中体现,体大而细微,博大而精深。正因为如此,要完整的达到这一境界却又非易事,但“仁”与“圣”不同,“仁”可力致,“圣”则非力而能致者也。子贡不能分清“圣”“仁”的区别,故而发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哪里仅仅是‘仁’呢?一定是圣人的行为啊!连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做起来,都有困难。”孔子认为“博施济众”超仁而达圣,那么“仁”在“施”与“济”的问题上到底如何去表现呢?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最大特点便是推己及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孔子说:“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反身而诚,由己及人。从自己出发,推及他人,虽然没有办法像圣人那样博施济众,但能做到这些,也就是“仁”的具体表现,这就是“仁”和“圣”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