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 选修一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背景——必然性+有利条件 (二)有利条件:庆历新政奠定基础;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 ▲思考:北宋中期为什么会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具体表现何在?阅读补充材料和课文 1、根源: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 ★拓展补充材料::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有什么特点?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影响如何? (1)措施:“兵、权、钱”的集中: 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 ②行政权的集中——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2)特点:①从军权(“杯酒释兵权”)入手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分裂,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②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巩固了统一,但也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文官不懂军事)(积弱);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中央禁军力量强大,地方弱)。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3)原因:①因为他自己是武将出身,通过军事政变--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才做的皇帝, 为了防止部下效仿才有了“杯酒释兵权”.从此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格调被确立下来(这也是岳飞等著名将领被害或不得志的根源)②吸取了藩镇乱唐、亡唐,以及五代藩镇割据为害国家分裂局面出现的教训。(课文42页第一段) (4)结果影响:积极: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弊端(消极):但是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权力过分集中;造成冗官冗费;三是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四是地方财政困难,军事基础和物质基础薄弱,这是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具体表现:三冗两积三危机——内忧外患 (1)两积指的是国家 ;(2)三冗指的是 、 、 (3)三危机指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边疆危机 (4)内忧指的是对内无法 ;外患指的是对外无力 。(课文43也最后一段) 辽和西夏的威胁==边疆危机==外患 ★思考:阅读课文42-43归纳分析三冗的原因 冗官的原因:一职多官制、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恩荫制(43页第二段) 冗兵的原因:每逢灾年收编流民编入军队防止农民起义;挑选各地强壮士兵编入禁军;边塞大量屯兵对抗辽和西夏。 冗费的原因:(43页第三段)冗兵、冗官的费用;大兴土木和皇室开支;交纳岁币。 ★思考:宋朝军队人数那么多为何战斗力低下?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的同时也常常贻误战机。实行更戍法,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 ▲注意结合课文42页的表格读出信息(在表格上两行文字) ▲注意结合课文43页的地图了解什么是澶渊之盟?(宋辽)什么是岁币?(银+绢) 二、庆历新政的失败==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 1、人物:宋 宗、 《答手诏条陈十事》;2、中心: 3、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宋仁宗动摇; ◆失败后,范仲淹创作《 》“先天下 ,后天下 ” 4、作用: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背诵问答题:北宋中期出现怎样的社会危机(即笔记中的必然性)?指出具体表现(三冗两积三危机内忧外患)。出现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庆历新政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作用? 第二节、王安石变法(内容) 一、目的: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二、内容:★记忆方法:青
★ 思考: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 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 ★ 最能体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评价、启示 1、失败原因:P51最后一段 (1)指导思想有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如均输法); (2)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3)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 (4)变法后期,宋神宗决心动摇及其去世,王安石变法失去强大的支持。 (5)根本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 2、评价: (1)性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局限性: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无法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 3、启示: (1)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扰,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改革者要有坚定的政治魄力和远见卓识; (3)改革的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且用人得当; (4)改革成败关键是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命运为转移。 背诵问题:王安石从那几个方面实施变法(富国强兵育才或经济军事教育三方面)?主要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效?变法失败的原因、评价、启示。 (若问:为改变积贫积弱采取哪些措施?扣除育才或教育) 附答案:★思考: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青、市、方、均 ★ 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青、募、农 ★ 最能体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均、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