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本无全(教育经验)-牛少山

 尚和蒙学教育 2010-09-16
    天地本无全

           泡经和晒经的故事

    唐僧行程几万里去取经,经历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取回来的经书掉河里泡过,褶褶巴巴已经不象个样子。并且在晒经石上不小心扯去了一些字,经书也不再是完整齐全.

    唐僧说:“你看,咱取来的经书已经不全了!”,而他的徒弟悟空却说:”天地本无全,万事儿应不全之理!”

    在这里唐僧是不是应该放大自己的懊悔呢?是不是应该埋怨徒弟们? 是不是还应该埋怨自己言而无信?忘了老龟所托? 是不是还应该埋怨老龟不该生事儿? 是不是还应该因为没有圆满完成皇兄李世民的任务而感到内疚?或担心皇兄李世民不满意?降罪于他呢?。。。

    如果是,那么这件事儿足以使唐僧师徒背上相当沉重的心理包袱。,从此他的心情就要相当沉重。心里压力将非常大,人累莫过于心累,虽然身体已经腾云驾雾,但是心情可能比过去走过的千难万险,千辛万苦的路时还要累得多。难受得多!

    都说《西游记》是神话故事儿,其实《西游记》还是一部中国的重要的佛教经典故事儿集。唐僧师徒泡经晒经时已经是在从西天回来的路上了,唐僧和他的徒弟悟空都已经成佛。泡经和晒经的故事儿是以两尊佛为榜样,现身说法,普渡众生。说明了“万事儿都不周全”这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什么叫“万事儿都不周全”呢?也就是说世间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这里悟空说的:"天地本无全"出自《山海经》里的典故: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断,从此,天不满东南,地缺西北。。。悟空说:"天地本无全,万事儿应不全之理!"意思是:天地如此广大尚且不周全,我们取来的经书不再完整齐全在情理之中,不必在乎)面对如此的变故,唐僧师徒的表现很值得我们学习!,你看不出唐僧师徒有什么太多的懊悔。并且既没埋怨也无內疚。不怨徒弟。不怨老龟也不怨自己。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心理包袱。他们仍然坦荡荡。乐乐呵呵的,尤其那个猪八戒,挺大个耳朵,粗柳簸箕细柳斗,自己不嫌乎,谁还有工夫嫌乎人家八戒丑!

    世人能不能领会“万事儿都不周全”这个道理。并且重视这个道理。用这个道理虚心地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他周围发生的事儿。根据这个道理去计划事儿,去决定事儿,去做事儿,去评事儿,去感悟。去净化自己的情怀,去平和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成败!
 学生们迎着问题而去形成习惯

    学生在考场上总是迎着问题而去!哪道题比较繁难,在哪道题上思考用的时间就比较长。九十九分的题做过了,剩一分的题没做,他就会去想这一分的题。就是全做过了,他心里也不托底儿,向存在的问题上去想。这就形成了思维惯性。

    擅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培养学生擅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任务。

    十年寒窗,甚至二十年寒窗,学生们不知做过多少作业,解过多少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得端的可以了!学生们迎着问题而去形成了习惯。这是学历较长的青年人和学历较短的青年人的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区别。

    世界充满矛盾,充满问题。你只要留心,总会有你发现的。你越想越多,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周全。
可怕的“迎着问题而去”思想习惯的迁移

     当学生走向社会时,容易将“迎着问题而去”的思想习惯迁移到针对社会的人和物上。迎着问题而去看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有毛病。迎着问题而去,他看什么都不随心,不愉悦。总挑毛病。这是非常可怕的!这样的学生应该认真想想万事万物都不周全的道理。注意改正自己的这个思想习惯!

     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没走向社会呢,他就已经这样了!他对什么东西都不耐心,他姥姥花二百块钱给他买支笔,第一次抽墨水后,写字不下水他来气了,他推想出很多问题:怨工厂出次品,怨商店进假货,怨姥姥没挑选好,于是就往桌子上狠戳笔尖,几下子就废了,扔进了垃圾桶。。。”

     对社会的人和物,主要应该关心的是他的用处。而不是解决他的问题。先要知道他有什么用。然后想到怎么利用他。被他的用处所吸引,从而对他产生兴趣产生好感。有用的东西有总比没有强啊。不能只看他的问题而讨厌他。不关心他的用处。一只螃蟹。如果你总看它的丑样子,你总想打开它的外壳是何等的难,不想它的肉的鲜美,你显然没有吃的兴趣。如此的美味在你面前你也不懂得享用。

      你能因为萝卜上带点儿泥就把它扔悼么?你能因为对你千般好的好朋友一时一事儿使你不愉快,你就忘掉人家的一切好处,总记得那件不愉快的事儿么?从实用角度看,万物(包括人)都有毛病。如果一点儿毛病没有的人和物你才肯用。那你就没有人和物可用了。你对人和物的要求太完美了。你将一事无成。所以说,你既不应该扔悼带泥的萝卜,也不应该因为萝卜上带点儿泥而烦恼。你不但不应该一见到你那千般好的好朋友就闹心,也不应该总记着你们之间那件不愉快的事儿。万事万物都不周全,如果你看什么都不满意,回避所有的人和物,那你上哪儿去呢!
  可怕的“迎着问题而去”思想情感的错位

    学生们迎着问题而去!学习上遇到问题要牵动学生的情感。能不能顺畅的解决面临的作业题,的确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他们的荣辱,长期以往,形成惯性。

    而当学生面对社会的人和物时,因为受到做作业留下的如此惯性的影响,经常在他们所发现的,和他们的切身利益,以及他们的荣辱无关的问题上动情。发生思想情感的错位。

    他们发现问题就少见多怪,自己解决不了就闹心,伊拉克打仗他闹心,足球队输球他闹心,他没有好时候!看电视上的足球赛不停的随其喊叫!

    如今,这个迷,那个迷,追着个族,追那个族。。。这个粉丝,那个粉丝,。。。

    虚的,和你太远的,和你甚至一点关系没有的,你动什么情啊!

    这显然是更可怕的。这是学生们学习时“迎着问题而去”思想情感的错位造成的。

    我在《不射之射是大智慧》一文中讲过教学中的莫名惊诧忌。而在这里,学生面对着和自己的荣辱以及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的莫名惊诧。和老师的关系并不大。不是老师给造成的。而是因为学历太长了,在书本上看到的间接事物太多了,而记在书本上的事物都很感人。作业做得太多了,而作业上的问题显然都是虚拟的。孩子们习惯了在虚拟的问题,间接的事物上动情。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周全,你看什么都愁,和你有没有关都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林黛玉早逝,饰林黛玉的演员也早逝,就是因为林黛玉葬花不该哭啊!那花落了,和你林黛玉有啥关系?你动什么情啊!莫名动情大伤身体啊! 
  学生们回到现实来,天地万物壮情怀

  《庄子》里的寡妇煽丈夫坟上土的故事在电视电影中没少出现,看上去好像是批评女人的虚情假意,但是,如果比较完整的去领会庄子这个人的思想,可以发现正好相反。庄子认为寡妇应该这样做!庄子本人就劝自己的妻子:当他死后不要悲痛而要高兴!怎么可能出尔反尔的批评人!

   丈夫活着时离你最近,你怎么爱他,怎么奉献都不过分。而他一旦不在现实中了,活人想死人,是傻孩子撵飞禽啊!为了应敷世俗,假装掉几滴眼泪就行了,尽快使丈夫的坟看似旧坟,就走向新的幸福去吧!

     我虽然不完全赞同庄子的这个观点,但是对于那些向虚幻中走得太远的学生们,我想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有些青年人很敦厚,看到问题不去推想是谁造成的,怎么造成的。他不怨他人,也知道不怨自己,可是他的心情还是很烦闷!很孤独!对现实中的人和物感情很淡!这是因为在虚拟的,间接的事物上寄情过多而淡化了对接触到的人和物的感情。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都顾及到,这也应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寄情于共产主义目标,寄情于苦难的阶级兄弟而忘了自己,他的情感很广远。而有些学生的情感寄托得比雷锋还要广远,广远得不着边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的学生的情感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时代了呢!而他对他接触到的亲人,朋友的情感却是那么的淡。对接触到的物更淡。在这里,我觉得那些个养宠物的人很值得学习,他们对他们的小猫小狗有那么深的情感。因为这些小东西在现实中离他们最近。是有理由寄深情的。你给它一口好吃的,它晃一晃尾巴向的表示感谢。

     学生们应该回到现实中来,和现实中离你最近的人和物寄以深情厚义。你用好心情去想你接触到的万物,就会发现你接触到的万物在壮你的情怀!使你不再孤独和烦闷。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像刘关张一拜桃花含笑。
 世上的问题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农民拔出萝卜必带泥,几经易手,摆上菜市的货架还带着泥,螃蟹的大夹子装在盘里,摆上餐桌还要带着。你长大了,觉得没有儿童时代,没有一个傻子顺心,主要是因为你能看出你接触到的人和物带着更多的问题。

    我们看出问题,如果顾不上解决或者解决不了,就要容许问题的长期存在。要顺其自然。不要天天去想问题。社会充满矛盾。你全都能解决得了么?不在其位不要什么心都操。伊拉克问题联合国都管不了,你能管得了吗?

    开满鲜花的山坡, 在艺术家的眼里是风景,在牛羊眼里是草料.在蜜蜂眼里是采料场,在兔子眼里是藏身处….各自看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都会很快乐的!

    你领会了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你就不至于因为鲜花下面的牛羊兔子粪而感到遗憾!你更不至于用你的眼光总是盯着鲜花下面的牛羊兔子粪.使你的心里堆满垃圾!你会经常把眼光瞄向事物的有价值的一面。很高兴你接触到的人和物带着问题在你身边与你共存。不但不能讨厌,还要爱惜。你必须培养自己这样的开放的情怀.

    还有,你不但应该放下问题不去想,你更不能看到问题就推想是谁造成的,怎么造成的。不要把解数学题的习惯用到看待社会事物上。不然,你会引起很多后果。问题的原因还有原因。。。越推越多,全是怨言。直到你气个够呛!把周围的人德罪个够呛!你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丢个够呛!陷入被动和尴尬中...

    老师教你怎么处理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来着?只取一两位,往下不管它。这个办法你倒是应该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为世上的问题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啊!你取多少位都取不全,不周全! 
  它曾经有个二兄弟

     我们经常听说掰苞米时掰一穗丢一穗的熊瞎子的笑话。其实这个熊瞎子还有个二兄弟,掰苞米时是一起去的,这个兄弟不是掰一穗丢一穗。而是抱着一大抱圆溜溜的苞米。一穗也不想丢。但是因为他自身也圆溜溜的!一迈步就有苞米掉下来,就要弯下腰去重新抱!它迈步就掉苞米。掉苞米就重新抱!就这样它总在这里抱啊抱啊!结果一穗也没有抱回家去。一穗也没有吃到嘴里。直到农夫来了,它把自己也搭上了。当然就没有后代繁衍下来了。而就剩下那头掰一穗丢一穗的熊瞎子了。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熊瞎子掰苞米都是掰一穗丢一穗的。

     我们做事儿向着十全十美的方向努力没错。但是十全十美仅仅是目标而已。其实世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他只想做十全十美的事儿,他等着遇到十全十美的事儿才去做。他就没有机会去做事儿。有的人什么事儿都不想去做。外人还看不出他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求全。而世上的事儿都不周全。
熊老三错失先机而撒手熊寰

    上文说的掰苞米的熊老大还有个三兄弟,因为在做事儿前这个环节上有点儿思想障碍而夭折了。

    那是个丰盛的金秋,熊氏家族来到一片儿柞树林吃橡子,什么事儿都想把个尖儿的熊老三发现最粗大的一棵柞树被熊老大上去了,它觉得没能抢占先机,错失了良机,就不肯上任何树了,就这么点儿小事儿闹得它好长时间也不开心,不想吃东西,结果本来胖乎乎的熊小伙儿很快减肥了。他无力再去寻找更好的树洞蹲仓,冬季来了,饥寒交迫的熊老三头场雪就没了。。。

   因为没有抢占先机,错失了良机就失去做事儿的兴趣,信心和勇气,心里很难受甚至不去做了。而先机前面还有先机,并且机遇的偶然性较大,是不可完全预测的。这也是不周全,无法准确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最好而焦急等待,等到知道已经错过机会后,就放弃不做,这就失去了许多做事儿的历练机会,越来越显得不会做事了,强烈的抢先心理造成的结果是反而落伍了!究其原因是也因为求全。而世上的事儿都不周全。
熊老四细找细摘细捉摸而误入歧途

   上文说的熊氏家族的熊老四没有它二哥和三哥那么多心眼,它是有玉米就啃,有柞树就上!但是,它因为做事儿的过程中求全而很不顺畅!人家在树上吃橡子是先用嘴啃树杈和树杆的结合处,啃得差不多时用手一掰,将树杈掰下来,然后用手从树杈的根部开始顺着树杈向树梢一把一把地捋去!捋一把甭管捋到几只橡子,全都放进嘴里!而熊老四呢,它是扒拉着柞树叶子一个一个地找,找到一只摘下来吃一只。它不用其它熊的方法的原因是:一怕有的橡子没捋着,二怕捋下来有的橡子手没抓住掉在地上。它很不顺畅,半天找不到几只橡子,吃不饱。而它越不顺畅越往更小的枝杈上去细找,而在细小的枝杈上它更不顺畅,指望颗粒皆收却误入歧途,终于失手扑了个空,从树上摔了下来!

     总是觉得自己做事儿做得不够细,不够周全!而越觉得不周全就越往细小枝节上想。而往枝上去想就想到杈道上去了!而到杈道上去就更不顺畅了,所以,归根结底,做事儿不顺畅的的原因也是因为求全,做事儿时的求全使他把很简单的事儿情越想越细,越想越复杂。从而分不清主次。一塌糊涂。他忘了站在高处看明白事儿物的全貌才能理解其局部。他忘了四两拨千斤,他忘了看大局。所以迷了局,很不顺畅。
 和尚背姑娘过河的事前事后

    从前,有一个和尚领着个小徒弟出门。遇到一条河,见一个姑娘过不去河,和尚二话没说就背起姑娘趟过了河,放在对岸。他的小徒弟想了好几天也想不开这件事儿情,终于憋不住就去问师父。师父说:“我背姑娘是犯戒,但是顺道,并且背过了河就放下了!而你怎么好几天放不下?”

    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值得我们思考之处:

    一个是做事儿前就知道结果不完美的事情我们该做也得做,不能等,人是要向前走路的,等不起!背不对,不背也不对,(不背她,她就过不去河,该行善不行善和尚有过)。就不要掂三倒四的在那琢磨。耽误行程。

    而另一个是即使有错,也是情有可缘的。过去的任何事情都情有可缘,就不要悬在心上放不下!我们事儿后做总结没错。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既有对也有错。我们没有必要去责备,不责备你,不责备他,也不责备社会和自然。(责备自然:指有的人事儿后不但怨人怨社会,就连周围的物品都看着不顺眼。)如果仔细想想,生了责备心,说了些责备话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求全了,对自己求全,对别人求全,对社会求全,甚至对自然求全。总之,责备是因为求全。因为求全而责备。求全责备。
   求全的人做事儿的情趣很低落

    求全的人一旦形成惯性。最容易错误地指望得到周全。只期望周全。而面对着社会上很少有周全的客观的事实,他们做事儿的情趣很低落!不情愿地被动地做事儿觉得心里很累很累。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不正常。

    求全的人具有强烈的好胜心。求全的情趣往往是为了得到赞赏。而他做事的能力有限。得不到那么多赞赏。他们不但受不了批评。就是正常的谈论事情他们也很紧张,很敏感。经常退避三舍。而听不到别人评论,自己也觉得很失败。所以他们每天都在痛苦地自责。咳声叹气。并且看别人做事儿也觉得人家很失败。对人家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而智商和情商的发挥都需要有场合。就情商而言,求全的人们失去很多处事儿的机会,甚至主动地退避三舍,不接触人和事儿,就失去了情场。从而亲情,友情,爱情都没有场合去体现。

     总之,求全的人指望自己做事儿做得最好,做得完美,而事于愿违,因为他们太要强,做事的能力反而得不到正常的历练。
 求全的人赔不起

    无本生意是不存在的。一本万利也需要本钱。俗话说得好,他得的起,也要赔得起。而争求周全的人们赔不起,赔一点儿就心烦意乱。不想再赔了。他们是宁肯不得也不想赔。因为心里承受不了:"赔" .因为怕“赔“而失去了很多”得“的良机。

    生意人49块买,51块卖就很正常了,是很正常的商情商机。有时甚知明知赔本也要做。为的是等待新的商机。生意,生意,广义上讲我们哪一个世上的人不是生意人!如果他求周全,等着遇到0块买,100块卖的生意他才肯做。那他显然永远没有生意可做。他不做生意怎么生存下去?有人都已经做到1块买,99块卖的生意了 , 他还因花本而心疼难受。像小说中的欧也尼。葛郎台老头儿须进不须出。

    因花本钱而心疼难受的人。省吃俭用,而生活还是很拮据。领会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也许能走出困境。
          觉得没占全,一辈子没精神

    求全的人们把自己的走错路经历记得清清楚楚。(因为他们的意识中,走对路是应该,而不该走错路。所以记错不记对)并且天天去想去后悔,而每想起一次走错路的经历。都对他们的心是一次严重的刺痛。他们永远放不下每次都严重刺痛他们心的走错路经历。。。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争求周全,求得全胜的意识在做怪。一次走错了路,觉得自己一辈子已经不周全了,没意思了!

    独生子女,一个宝宝生下来,有些家长就开始为他设计完美的一生,舍不得宝宝去缺!学习有点落后家长都心疼,而实际上宝宝生下来已经没意思了,比如,没生在重点校附近多没意思啊?.

    唐僧刚出生就被她妈把左脚小趾头咬掉了!这使唐僧更加上进!他感谢师父们对他的养育,珍重父母留给他的堂堂相貌和翩翩风骨,他落落大方,信心十足。他用九个脚趾行程数万里,取回了真经!他的确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
说孩子没占先,出言揭短后果严重

    宝宝一生下来,有些家长就开始期望宝宝能有一个完美的一生,容不得宝宝有缺。

   “你看人家对门儿的二宝子,比你还小两个月,人家都能背三百多首唐诗了!你看看你!“

    这就是揭短啊!这样说的后果只能是使孩子越来越没精神。带来的负作用十分严重!这样说的家长本人首先是觉得孩子没占先,没意思了。而又去揭短刺痛孩子。应该认真学习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不要以为这话很轻,经常这么说问题就很严重。更不要以为这样激励能使孩子奋进。只能适得其反。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孩子落后了,自己还看不出来么?

    不能比啊!有的物儿横宽,有的物儿竖长。为什么要自己孩子的短处比人家孩子的长处呢?

    梅放春前菊开秋后,梅放春前富贵数日,菊开秋后荣华月余。你的孩子也许大器晚成!
 熊五丫儿会过日子而事儿不遂

    熊老四的五妹妹熊五丫儿和她四哥一样很会过日子。这天她在山上看见一棵细高的梨树而上不去,她发现梨树旁边有棵柞树,就爬到柞树上,将能够得到的捂香梨全都摘下,拿回家和她四哥一起享用。

    他们细嚼慢咽,梨皮,梨肉,梨胡儿,梨籽儿一点也不浪费。开始时觉得酸甜可口。但是很快就感到牙有点儿受不了,而他们继续吃,将掉下来的牙也咽到肚子里不糟蹋,结果牙齿全给掉光了。再也嚼不碎梨籽儿,橡子,磕不开榛子了。亏得如此,山上的捂香梨树,柞树,榛柴才得以生生不息!

    属于你的物儿,你也不可能把它的用处全都能用尽。这也应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所以,你不能指望能耗尽你的物儿的全部使用价值。

    物儿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消耗,但是不可能全都在你手中消耗尽。消耗得差不多了,你该扔就扔,如若不然,你的身边就会堆满没大用向的垃圾,旧的不去新的进不来,你干什么都不顺手!会很被动的。
    熊老六吃梨不在胡儿

     熊氏家族的熊老六和她五姐大不一样,它见到梨树根本就不试着向上爬,而是站起身来用后背撞梨树。树杆的震动传到树梢,使成熟的捂香梨掉了下来。它撞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捡食掉在地上的捂香梨。嚼了两下觉得倒牙就干脆不嚼了,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整个往下咽。根本就不知道梨胡儿是什么滋味!所以,人类都夸它,说它吃梨满不在胡儿。

     捂香梨在它的胃里捂的很香,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捂香梨里的糖份通过梨皮渗透出来被消化。

     熊老六在山上到处走,将消化过的捂香梨两个一堆儿,三个一伙儿地排泄在离梨树较远的地方。其中的梨籽根本就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第二年春天长成了梨苗。

    像这样的可山糟蹋,可山挥霍的畜生们反而帮助了梨树的繁衍。这样的熊不但能繁衍下来,还为它的后代无心插柳地可山种梨树。

     熊老六只是享用了捂香梨中的糖份,其余都扔了,不能可惜。万事都不周全,这很自然啊!
包文正夹壁墙里藏爹

    宋朝的前期,竟然有:一个人不能经历两个甲子年的荒唐规定。六十年还甲子,如果一个人活过六十岁就要活埋。

    万事都不周全,自古忠义,忠孝有时不能两全,这两个难题都给铁面无似的包文正遇上了。侄子犯法,他忠义不两全铡了侄子尽了忠。而违背了从小把他拉扯大的嫂子的义。

    当老爹59岁那年还非常硬朗!面对着忠孝不两全时,他冒着抄斩满门的危险选择了孝。他用假过世,假出殡,假坟等办法瞒过了众人。将自己的老父亲藏在家中专修的夹壁墙里。

    五鼠闹东京时,他老父亲在夹壁墙里已经藏了十多年,七十多岁了,满朝文武对五鼠混乱朝纲都束手无策!想不出个法子来。包文正回家请教于他的老父亲。他的老父亲为他出了个生物相克的主意。第二天,包文正袖子里揣着自家的大狸猫上朝。在朝上,当五鼠闹妖儿时放出了大狸猫。五鼠见大狸猫就现了原形。大狸猫扑上去,一个爪子摁着一个,嘴里叼着一个。它吃了三个放了俩儿,留着吃它们的子孙。

    因为大狸猫在包文正袖子里的小空间呆了许久憋得很难受。从此,大狸猫世世代代不停的呼呼噜噜骂包文正。为了呼吸顺畅,屋子也嫌小了,干脆上了房脊,从此,老猫睡房背儿,一辈儿留一辈儿。猫辈是阳光下的动物,而鼠辈是见不得阳光的动物。偷偷摸摸。一辈儿一辈儿地就这么传下来了。这是后话。

    且说灭鼠之后,皇帝知道了包公藏爹,狸猫放鼠,皆顺无全之天理。大悦。从此将老人六十岁就活埋的规定取消。并且鼓励人们为老人尽孝。万事孝为先。满朝欢喜。
如何面对他人的求全责备

    一个人领会了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之后,可能就不再求全责备他人了!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学会能够正确的面对和回应他人对你的求全责备。因为我们能管住自己而管不住他人,我们能做到不再求全责备而无法控制他人的求全责备!而面对他人对我们的求全责备。我们正确的态度当然就是虚心!在受到别人的指责和奚落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你都应该表现得从容,诚肯。

    但是,既然任何事情都是既有对也有错。我们受到责备时最要弄清楚的是他说的事情是个多大的事情!千万千万不要因为受到他的责备你就慌了神儿,你就放大事情的错误的一面。就是说你要虚心而不等于受他的感染和影响。虚心不等于心虚。他责不责备,事情该啥样还啥样!总之态度要虚心,而心要稳重。不受其感染和影响。
 人的眼光,嘴和心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

    人的心脏本来就偏左一点儿,人在说话和看东西的瞬间嘴唇倾斜、眼球转向。这些都应万事不周全的道理。嘴正眼正心正只是做人的标准。只有偶像的人,才嘴正眼正心正。而我们实际的人是做不到的。你有意去照一张像,你的像可能很标准,嘴正眼正心也正,而如果从你活动的录像视频中截取图像。你自己拿去看看!嘴斜眼歪心不正的占多数!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场合,人的嘴和心不能一致。人的表现和心里想的也不能一致。这没关系,万事不周全嘛!做为一个大活人更有理由不周全。我们必须容许人家嘴斜眼歪心不正!我们经常感觉到责备我们的人嘴斜眼歪心不正!想和他辩论是非又觉得他很不讲理。其实这是很客观的,人们的眼光,嘴和心完全可能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你改变不了的。所以千万千万不要和不讲理的人叫真讲死理儿!你觉得这个人过去很讲理而今天不讲理,你今天不和他辩论是非!而你觉得这个人从来就不讲理,你永远不和他辩论是非!因为很少有人有能力把一个不讲理的人变得讲理!你和他辩论是非是在做负功。你和一个小人对着叫起真来!你就和小人划等号平起平坐了!就降低了你的身份。

     还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很正直的人,遭遇讲邪理儿的人就对着讲邪理儿。从而在众人面前失去了正直的形象。当然也就失去众人的支持,变得很孤立。

    总之,也许你能拽动一头牛,但是你不可能强行将人家的眼光,嘴和心拉成一条直线。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你和他讲正理儿做不到。和他讲邪理儿更做不到。遇到不讲理的人,你和他讲正理儿不对,和他讲邪理儿更不对,最好的办法是由他去吵,你说:“我听不见!”“我看不见!”然后他说什么做什么表演你都沉默。从容地离开不搭理他。
条律的时效性,局域性和容错性

     任何条律都有其时效性,局域性。而领会了万事不周全的道理之后,你还会更清楚地明白条律的容错性。就是任何条律都不十全十美,或多或少都会有错的。

    很多已经不相干的过时的条律严重地束缚着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使这些人对周围人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还使这些人经常划地为牢地自我约束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孔子?这些人是对孔子的有关:目不斜视,走得端坐得直的一些做人的标准榜样。没领会好圣人的本意。其实,圣人说的只是做人的标准榜样。我们应该向标准榜样看齐。而没说你必须保持是那个姿态啊!谁能受得了啊!人是猴变的,你天天像猴子似的有多自在啊!觉得怎么自在怎么活吧!没人限制你!

    人类颁布的条律越来越多,而声明废止的很少,少数废止的也没有颁布时那么大的宣传性。很多人知道其有而不知其废。这显然是人类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而使得很多被约束人必须自己理解自行废除.而这又使得条律的可信度和严肃性降低。

   看起来,求得在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相干的条律束缚下的思想和行为的解放,不能靠什么救世主。还要靠我们人类自己。
圣人知道同我们相处与共的人中没有典范,才为我们竖典范

    你接触到的,和你共事儿的人并不全是你的朋友。退一步讲,就是你的朋友。你也不能指望人家像圣人为我们竖立的典范那样十全十美。

    比如,孔子在教导我们交朋友时说了三点,其中首要的就是“友直”。建议我们要尽可能地结交那些直率的朋友这没错。你的朋友要尽可能地率直,但是不能指望人家的眼光,嘴和心在一条直线上。

    总之,如果你希望接触到的,和你共事儿的人的眼光,嘴和心在一条直线上,不是你朋友的人做不到。就是你的正直的朋友也做不到,万事都不周全啊!如果你等着什么时候遇到眼光,嘴和心在一条直线上的人你才肯交为朋友,那么你可能一个朋友也没有。

    不要混淆具有坦荡荡的胸怀的君子和典范,具有坦荡荡胸怀的君子是活的,而典范是虚拟的。

    率直的朋友的眼光,嘴和心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圣人知道同我们相处与共的人中没有典范,才为我们竖典范。多个朋友多条路,我们需要具有坦荡荡的胸怀的君子做朋友,而不能指望他们像典范那样。海纳百川,接纳你的朋友,你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要看人家对你的好处,不要总啄磨人家的毛病.
 你不再用哭怨使唤你的亲人,你长大了!

    人无完人,你的亲人也应无全之天理。圣人唯恐你挑亲人的毛病,才强烈的建议你敬奉亲人。

    孩子从生下来就会用哭怨使唤亲人,独生子哭怨父母没能力为他多生几个兄弟。而兄弟多的孩子又哭怨父母生得太多,使他不能独占父母。。。

    许多娇生惯养的孩子用哭怨使唤亲人形成惯性。他们没有使用外人的能力,只会用哭怨使唤亲人。你的亲人可能对你有无限的爱,但是不可能有无限的精力啊!有干不动的那天。难道你看着你的亲人辛辛苦苦为你奔波或者为你负重你就不心疼么?

    回娘家时把心里的烦恼跟爸爸说说比较好,而跟妈妈说不好,你使妈妈心里负重说明你还没长大啊!过去的少爷上大学,书童的扁担的一头儿是牛腰粗的行李卷,一头儿是个大书箱子,外挂两个大网篮。必竞是压在书童的肩上。而你回娘家时把你的窝心事儿,你的一大堆难处冲着你妈哭怨。你卸了包袱给你妈压上了。你还是在像使唤书童一样使唤你妈啊!

    什么时候你知道不再用哭怨使唤你的亲人,你才真正长大了啊!

    先是懂得不再用哭怨使唤你的亲人,然后才谈得上对亲人感恩,孝敬啊!
 圣人为我们竖典范而没有建议我们做典范

    万事无全,你不再教条.人无完人,你欣然接受你接除触到的外人,朋友和亲人都带着毛病和你共存。。。你不看人家毛病,你把眼光对着人家的好处,对着人家的存在价值,你从心里惜爱他们,你的心境就美好了,也开阔多了。而这还不够,你还必须容许你自己的眼光,嘴和心也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

    一句话,就是不讲死理儿,就是容许自己的嘴和心可以不一致!

    但是对什么人说话都要尊重人家的感受。说话要赢得人心,使人心服。不但不能以声压人,不能表现出生真气的态度,也不要用一本正经的口气回应。你是一个挺有身份的人,事情多大都应该不在乎,如果你表现得很在乎,你就正中了人家的下怀,人家不但达到了目的,占了便宜,还会瞧不起你。觉得你这个人很好玩儿,他轻而易举就能有效地感染和影响你。认为你头重脚轻,必是根底很浅。

    如果人家沉默了或嘴上说服你了,不要以为人家心里就服你了!其实谁心里都有数!千万千万不要自以为聪明能说会道,而以为人家傻不会听。你说话不合乎情理,谁都能听出来,你一句不合乎情理的话会失去很多人对你的在信任。使人们不再相信你,不再支持你,不再看重你!这是吃大亏的啊!。

     如果你实在觉得矛盾不好说,你就沉默。或者闲扯一点儿无关要紧的幽默!搞笑大家,使气氛轻松儿!沉默是金,贵人话语迟。大家都觉得很矛盾,谁也不想说的事儿太多太多的了!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合。话不投机半句多嘛!大家坐在一起很尴尬,谁也不说话。而总有人在这个时候扯淡而打破僵局!扯淡,扯淡,把事情扯得淡而有味!而博得满堂彩!一个满堂彩提高了自己在人群中心中的地位!而千万不要这个时候把大家谁也不想说的话说出来!那太丢人了!你说了大实话是没有人赞成你的!

    最近我看到一个贴子,说地球变暖的首要原因是牛纵气。平均一头牛一天纵的气中的甲烷做为动力可供小汽车跑20英里。只需在牛屁股上设一个接气袋就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地球变暖问题又节省了汽油!

    总之,圣人为我们竖典范而没有建议我们做典范。你在人群中要永远想着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学历再高也没有什么不一般的。你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不要把自己想得太美也不要在意自己的不美之处!尤其是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你很渺小。你应该把自己和谐的溶恰在周围环境中,你是一滴水,一棵小草儿。。。你有你的晶莹,你有你的生机,你兴高采烈!
   事儿扯不清

    人的情份是宝贵的,而事儿是情有可缘的,我们认识的人有限而事儿越想越多。我们必须尊重人而淡忘事儿。尤其自己最可贵!我们不能把自己搭到一件事儿上,那太吃亏了。我们也不能把自己搭到一个人上,那也是吃亏的。因为自己只有一个,而认识的人不止一个。所以我们不能和人过不去更不能和事儿过不去!我们必须淡忘事儿,学会半开玩笑地把事情扯淡。不然的话我们的心里就装不下那么多。承受不起那么重。而听你说话的人的心里不想装那么多。不想承受那么重。

    人和事儿本来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装到心里或相互交流就是虚的了。扯多大就有多大。想多重就有多重!你再委屈,也不要指望能把事儿彻底扯清,再小的事儿也是永远扯不清的。这也应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

    人的态度对于虚的事儿的伸缩是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你生真气的态度和一本正经的口气都会加重事情在人心中的份量。都会放大事情的令人不愉快的一面。所以我们需要用轻松的口气去谈事儿。用平和的态度面对它们。谈事儿先要掂量它的实际的大小和轻重。越是小事儿口气越要轻松儿。而对同一件事儿,身份越高的人口气越要轻松儿一些。宰相肚里装得下更多更大的事儿。如果为个别村的事儿大喊大叫,那么为个别县,个别省的大事儿该那出个什么态度呢?如果你的态度反常,就叫失态。经常失态必失身份。

    并且,我们和有身份的长者谈事儿,一定注意不要把事情说得过细。要高度概括性地把事情表达到恰到好处的程度。这是很重要的学问。

    总之,面对他人的求全责备态度要虚心,要尊重人而化解事儿。要自重而不受其感染和影响。再委屈也不要指望能把事儿彻底扯清。
揭短专业户好认,揭短的发生无常

    说话不揭短,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但是,万事都不绝对,世上的人不全是这样。世上真就有靠揭人家短活着的揭短专业户。所以,对这类小人还是要的警惕的。这类小人,你过去对他千般好他记不住。专门窥视你的短处,在适当的时机整你。或向领导那里打小报告,或在众人面前直接向你发难。揭短专业户也不知从哪里来的那股邪劲儿,那种耐心。对人家的短处他的记忆力惊人。你的短处他能记你十年二十甚至一辈子。更有隔辈发难的。在你面前揭你祖宗的短处。

    害人如害己,这类小人活得非常累非常累。没人理他,他自己就天天啄磨事儿,越啄磨越怕。或战战战兢兢,或病患缠身,活得窝囊。欠人家心理帐非常难受。表现得和正常人不一样,很容易认出。但是,他们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向你发难。没什么常规,令人防不胜防。

    我们做好心里准备,一旦遭遇揭短专业户。你才不至于被他的无端指责所气懵而不知所措。你若遭遇这种人,千万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那样,你反而成全他了。因为你整不过他,他天天啄磨就靠这活着,而你哪有那个精力陪他啊!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无声胜有声,你不理他他最害怕。或者你哈哈大笑,你一笑揭短专业户就懵了。

    遇到揭短专业户你应该有曹操面对写征讨书骂他的陈琳时表现的气度和胸怀。陈琳在征讨书中不但揭他的短,还揭他祖宗的短。而曹操不但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治好了头痛。
圣人为我们竖的典范自然平和,简单率直,胸怀坦荡荡

    如果你的朋友含沙射影地指出你的缺点和错误,虽然他不直率,但是多是善意的。你想,他没有当面丢你的丑,你应该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避免今后发生。真有一些青年人自以为是,谁的批评也不接受。你想,你能一点错儿也没有么?人无完人,你怎么就那么完美!

    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知道我有错,但是我就是不许他人指出。我对他说,你这个态度很伤朋友的心,再也不敢来提醒你,你的一些自己看不到后脑勺之类的错误会长期带着的,会影响你的形象和前途的。

   有的同学又问我:老师,如果朋友当着众人面含沙射影地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呢。我说,这也多是善意的。你想,你自己的事你最清楚,你的朋友含沙射影地拐个弯儿说,众人是很难领会的,这么做也是不想丢你的丑,所以,朋友多是好心才这么做。你可直应,也可含沙射影地回应,但是你的语气一定要诚肯。不伤朋友的心。

   还有的青年人当他人指出缺点和错误时轻信他人而心情慌乱。表现得过于谦恭很虚伪。这也是不对的。是非,是非的大小轻重缓急都要自己来看,平衡要自己把握才对。任何人的意见都用来参考。

  总之,应将大多数含沙射影之言视为善意虚心接受而用来参考。

   由甲地到乙地,人最好是走最近的直路。而我们往往是因为甲乙两地间有障碍物或者有绕行的必要而没走直路。含沙射影算不得高明。过于谦恭虚伪也不好。自然的站立在人世间,不要做作的挺胸抬头,紧张的绷着个小脖颈了,好像有什么大任将于斯人。一个人越简单越好。不但自己活得轻松自然,也使你的朋友更方便地接近你。圣人为我们竖的典范自然平和,简单率直,胸怀坦荡荡。不复杂也不紧张。
纫针认真之劳苦

    将棉线穿进很小的针眼儿,我们必须很认真地去做才能完成。这也应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因为我们的眼,手都不能十分准确。想达到将棉线穿进很小的针眼儿的准确程度我们必须很认真地去做。全神贯注也没把握一定能成功。这是一个很艰苦的劳动。

    在做任何一件事儿的进程中,总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根据万事不周全的道理我们知道,这些不确定的干扰因素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这样看来,我们对事情的结果就不能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不能指望一条路走到黑绝对能完成一件事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做事儿要留有余地,留有空间,留有预备队,给自己留条后路。。。等说法的原因。

    我们把做一件事儿时,为了节省而准备的条件针对性太强,过于苛刻。致使做事儿时十分加小心,十分认真,停工待料,等待错车,心里不踏实的劳苦称为纫针认真之劳苦。

    针眼儿大一点儿好穿棉线。而针眼儿越小我们越需要认真,并且越没有把握,完成的可能性越小。心里不踏实。

    留的余地,空间大,留的预备队,后路多好做事儿。心里也踏实。在战场上,凡是一位指挥员就知道留预备队。留后路。计算机的内存越大,完成一个数据流事件越痛快。总之,想痛痛快快地做任何一件事儿都要多留余地和空间,多留预备队和后路。以摆脱纫针认真之劳苦。学习更是如此,如果学数学只记数学用表中的公式,学英语只准备个英语词典,针对性这么强看上去是既省书钱又省时间,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和将来答题时都将遇到无法预测的艰难的。实际上,那些个只针对一次考试而做准备的学生都挣扎在纫针认真的学习劳苦之中。。。

    今天,古人们经历过的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用机器去做了,现代人得以从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是,做一件事儿的纫针认真之劳苦,尤其是做一件事儿的纫针认真之心理劳苦。还在困惑着很多人。不得解脱。

    指望一条路走到黑,说不上在路上的哪里偶然堵车。由甲地到乙地,我们需要准备两条以上的路。才能有效的减轻纫针认真之劳苦,

   再能的人做一件事儿必须预备一个帮手。才能有效的减轻纫针认真之劳苦,有个帮手。起码你的精神就不那么紧张。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何况人啊!那些万事不求人的单打独斗英雄都不持久,下场都不是很好的。

    大自然是很和谐的,给你长两只眼睛是为了有效的减轻眼睛的纫针认真之劳苦。虽然一只眼也能看清世界。给你长两只肾是为了有效的减轻肾的纫针认真之劳苦。虽然一只肾也能活。。。总之重要的器官都给你长俩儿,就是为了有效的减轻器官的纫针认真之劳苦。。。而一但剩一个了,耍单了,也就快了,不会长久的,说不上遇到会什么问题。。。

    纫针认真之劳苦是有时必须停工待料,等待错车的劳苦。是效率低下的劳苦,更是希望渺茫的劳苦。

    如果一个老板觉得什么东西恰好那么多就行了,一个萝卜肯定能砸一个坑。觉得什么东西都应该周全,怎么可能不周全!不准许它不周全,他就会把自己和自己的员工拖入纫针认真的劳苦之中。

    一个人如果耍了单,他就陷入了纫针认真的劳苦之中。疲惫不堪,希望渺茫。。。
只要出发总有路可走

    万事开头难,难在哪里?不是难在做事儿的进程上,而是难在凑齐为做事儿而准备的条件上.万事都不周全,为做事儿而准备的条件很难凑齐.我们不能等,应该走一步说一步.如果我们死等条件的完备才开始.那就迈不开第一步.在焦急等待时花的心思过重.就觉得做事儿太难.就会对做事产生畏难情绪.其实,世上无难事,任何事都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难.

   不要只参加刚开始的事儿,不要只参加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事儿.如果你只想参加刚开始的事儿和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事儿.你也迈不开第一步.使焦急等待花的时间长,心思重.对做事产生畏难情绪.

   今人的社会化程度是空前的。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合作。很少有从砍木为轮开始造汽车的傻子了。前些日子,有帖子说企图自造飞机的竟然是被孔子称为“鄙夫”的农民。如今不再是造就“拳打南山猛来虎,脚踢北海混江龙”的个人英雄,或者“脚烧火,手和面,胳膊肘子捣乱蒜”的勤杂工的年代了。今人想成就一件事儿,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必须获得周围人的配合。今人只要在其位就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努力跑好接力赛属于自己的那一棒。

    劝学篇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会做事的人也是平常人。会做事的人的事情做得好,未见得是因为他的条件齐备。而是因为他擅长于发现周围的人和物儿的用处。擅长于利用周围的人和物儿。

    我们不要死等条件的完备才去做事儿,也不要为了事情结局的更完美而去寻找更远的不切合实际的新起点,而是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发现四两拨千斤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也许是最佳起点,以这个着力点为契机。在周围人的齐心配合下,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用力。就能四两拨千斤地做一些事情。

    总之,出发点并不一定在更远的零点。出发点就在你的脚下。只要出发总有路可走。
  闲得慌儿就去宽铺前面的路

   上面我们提到,我们不要死等条件的完备才去做事儿,但是,为做事儿而准备条件的意识不强也是不对的。也就是说,我们出发前还是要积极的铺前面的路的。并且越宽越好,不要过于针对性。针对性太强的人心胸比较狭窄。一个人的心越窄,他前面的路就越来越窄。甚至无路可走。        

   死等条件的完备才去做事儿和为做事儿而准备的条件针对性太强。是看似相反的两种极端态度。而这两种极端态度的错误根源相同,万事无全。死等条件的完备才去做事儿的人和为做事儿而准备的条件针对性太强的人。都应该虚心领会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

    一个人心窄,他前面的路就越来越窄。一个人心宽,他前面的路就越来越宽既,心窄造成路窄,心宽路才宽。而前面的路宽,才感到轻松儿自然。才有心情,才滋润,才幸福.

    建议你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有限时间。遇到任务不要等条件的齐备,不要想得太多,及时地迈出第一步。走一步说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总能找到边儿。而当你闲得难受时不要在那里傻等,去铺前面的你的必经之路,铺得越宽越好。

    古人们经历过的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用机器去做了,现代人有很多空闲时间。如果除了种地什么也不干,就是一位现代农民也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去玩儿就幸福吗?不,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你玩得很难受。你闲时玩得难受,将来走路时因为路窄而堵得难受。莫如感到闲得慌儿就去宽铺前面的路。或者为自己的前途多设计几条路,你就业再有希望,也想几条自主创业的路.
事情的结果不可能全尽人意

     一个人只要一贯的心地善良,走得端,行得正,而做具体事儿时即使是做得很糟糕,也是万事都不周全的道理所允许的。谁没有做错事的时候啊!既然如此。必能得到人们的宽容和谅解。因为心地不宽容的人难以立世。立在世上的大人物的胸怀都是宽容的(比你想象的要宽容得多,人家大人有大量。)当然,如果真有因为一件事儿有人和你过不去的,那么这个人也必是一个小人物,他没有多大能水,你不用和他一般见识。天是塌不下来的!天有大人物撑着呢!而大人物的胸怀都非常宽广。他们不但会宽容和谅解你这个人。而且也可能容许你和你的错误一起存在!

     一个人心理城府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历史学家考证。大唐的首都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乃至是世界历史上最国际化的大城市了。唐太宗李世民容得下对他持有任何看法,抱有任何意图的任何国家的人和他睡在同一个城市里。大明宫面积是北京故宫面积的四倍。心有多大他的江山就有多大!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人为中心的疆域最大的王朝。

    我们要站在较高处看事儿,人往高处走,登高才能远望,登高可以放宽心情,登高可以舒展胸怀!站在高处去想问题才能高度概括,才能将问题简化。

    我们要站在较低处看人。永远想到自己的渺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水向低处流,大海富有,是因为它把心放在最低位。容纳百川,而山顶最贫瘠,是因为孤傲地一直挺着个脖颈子。

               结尾

    总之,违背无全之理的思想习惯和意识给世人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掉。时刻用“万事儿都不周全”的道理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周围发生的事儿。。要遵照“万事儿都不周全”的道理去决定事儿,计划事儿,做事儿,评事儿。净化自己的情怀,平和自己的喜怒哀乐,轻松儿地热情地迎接新的机遇!,轻松儿地热情地走向新的美好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