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编 辑 黄碧梅
专 家 刘国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大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于宗河(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会长)
【阅读提示】
我国民营医院接近5000所,占我国医院总数的20%左右,但是其承担的诊疗服务量远低于这个比例,医院规模多数比较小。民营医院发展不起来,当然有自身面临信任危机等原因,但是长期以来的政策制约也是重要原因。
去年的新医改方案提出,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民营医院是纯粹的企业还是带有公益性?为什么我们要扶持其发展呢?现实情况中民营医院遭遇哪些政策执行的壁垒,“一视同仁”的新政策又该如何落到实处?本版编辑与相关专家展开对话,试图寻求答案。
一问:营利和公益矛盾吗
编辑:国家对民营医院的定位是怎样的,它是纯粹的营利性企业还是具有公益性的?
刘国恩:要看对公益性的理解是传统意义的还是与时俱进的。从传统意义上,公益性服务好像就必须是低价,甚至是免费的最好。但从实质上看,我以为公众受益才是公益性最核心的内涵。对医疗服务而言,医保制度与医疗制度两方面要协同并举,才可能有效地推进医疗的公众受益程度。公众买不起服务,主要问责医保制度;公众买不到服务,主要问责医疗体制。虽然服务是一体,但责权分明。
医疗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最实在的表现应在服务质量、效率、安全和满意度方面,而不仅仅是廉价,更不该是吃免费大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于宗河:民营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医改意见指出,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