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证施治病案
8 k$ ?! e @7 X# U华夏中医论坛 咳为有声,嗽为有痰。咳嗽一症,病因种种,切莫因咳治咳!一患,女,49岁,患咳病半年有余,一日不大咳,咳则频声,痛引两胁,余无大碍。延医治疗,效果甚微。吾治,刻诊:两颧略红,唇红。口微干,不欲饮,精神可,微显呆滞。舌脉诊:苔白略燥,舌尖质略红。左脉寸显浮胜,关微弦。右脉寸微沉,尺脉略有力。吾诊:清气不生,浊气不降。肺阴不足,心火稍盛。是故,升阴而降火,是故火不克金也。是故颧红口干,咳则频声也。脉证相符。于施针:太溪,补法。处方:寸冬20克,葛根10克,牛膝20克,蝉衣3克,柴胡6克。三剂。三日后,复诊,言已愈大半。效不更方,略察舌脉可行原方2剂。三诊,舌脉可,不予方,唯左承山,行补法。数日后,愈!此案无一止咳而咳自止,实属阴阳之妙,道法自然!/ Y1 |3 O! z0 z C" V+ e 此案是我运用“岐轩脉法”指导临床的一个病例,因右寸脉微沉,且尺部有力,是气机不能很好向上流通也,故用葛根,蝉衣、 太溪用补法升其右。因左脉寸显浮胜,关微弦。故用牛膝,柴胡,补承山,导气下行降其左。气血左右平衡,故咳止。 , i3 _* L* S' o: s1 d* A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岐轩脉法透过现象,直指实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中医脉诊中的一块瑰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