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社交技能主要包括人际技能和小组技能。目前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还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的技能,主要表现在:是在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二是小组在完成共同性学习任务时,学习好的同学成了小“权威”,充当指挥者的角色,容易出现不礼貌的言谈举止,特别是瞧不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三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只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当同学有困难时,不能主动帮忙;四是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缺乏群体精神,将小组内认为阻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无明确的活动程序及策略安排,比赛竞争失败后相互指责埋怨。 虽然合作技能能够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形成和加强,但作为合作学习的基本保证,合作技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下面的《课堂合作学习基本技能细则》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合作学习中的具体技能,对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听取
1、听人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同。
2、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
3、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
4、别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要用“是否请您”或“您是不是可以”。
5、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说明
1、先准备后发言,不信口开河。
2、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
3、谈看法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
4、语言表达力求明白,不罗嗦。
5、别人提出疑问,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求助
1、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向同学请教,要让别人明白你不懂不会的地方。
2、态度要虚心礼貌,略略欠身,眼睛注视对方。
3、接受帮助后,应肯定对方对你的帮助并表示感谢。
反思
1、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
2、勇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
自控
1、服从组长安排。
2、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
3、小组讨论时,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
4、服从组内大多数人意见,个人意见可保留,但应到课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换不同意见。
帮助
1、关心同学,及时了解同学的困难。
2、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对被帮助同学不说讽刺、嘲笑、挖苦一类的话,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3、帮助时,要向同学说清发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对同学说:“有困难找我,我会尽力而为的。”
支持
1、对别人的正确意见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还可以说“我完全同意X X的意见”。
2、对别人的高明见解以点头、微笑、鼓掌表示赞赏,可以说“太棒了”,“真令人佩服”。
说服
1、在仔细观察分析别人的发言或操作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意见。
2、肯定对方意见正确的一面,再批评错误的一面。
3、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4、平等待人,态度要诚恳,说话要婉转,不嘲笑、攻击他人。
建议
1、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2、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提出具体的行为方案和措施。
协调
1、鼓励
(1)善于根据学习任务引发话题,组织讨论。
(2)关注每一个组员的活动,对组员的发言适时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3)随时注意观察讨论的气氛和组员的参与情况,用微笑、期待的目光或鼓励的话引导较少发言的同学参加讨论。
2、阻止
(1)当组员思想开小差或违反纪律时,可先正面提醒:“请注意纪律”,或用目光动作暗示。如仍无效,再严肃地点名制止。
(2)当组员讨论偏离中心议题时,应委婉地发出信号,使之言归正传。
(3)当组员讨论态度不当(如对他人发言取笑攻击等)时,应予指正。
3、求同(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
(1)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考虑这些意见的合理性。
(2)努力找出彼此不一致的地方,明确地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3)努力找出彼此一致的地方,作出必要的让步,达成一致性意见。
(4)少数服从多数,达成一致性意见。
4、分担
(1)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2)根据个人特点,分配任务。
(3)各自专心学习,努力完成任务。
(4)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提高。
5、总结
(1)综合说明同学讨论时提出的几种意见。
(2)分析讨论意见,作出结论。
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可以利用适当的训练得到提高,“与那些没有受过训练控制的小组相比,对小组活动期间如何相互作用进行过训练的学生,表现出在任务里花更多的时间(提问题,给予反馈,核对答案)付出远超过了只是给答案。他们会给出更多的用来确保听者理解其概念或过程的详细解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训练,使合作技能逐步内化为个体的自动行为,成为自觉的合作机制。在教授这些技能时,教师需要做到:
第一,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技能的价值。教师必须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或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出现的社交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特定社交技能的必要性。
第二,使学生必须清楚这些技能的具体表现。在学生认同了某种社交技能的价值后,教师要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该技能的具体表现。如,对“注意听他人讲话”这一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罗列出许多具体的行为指标,包括“应该看着讲话人”,“用点头、皱眉等行动来表示我们在听讲话者的话”,“用‘噢’、‘对’等词语来应对讲话者”,“简要记录讲话的要点”,“能够对讲话进行具体、恰当的评价”。有了这些具体的行为指标,学生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去听别人讲话,怎样判断别人是否在听自己讲话。
第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练习使用这些技能。教师应当通过演示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把社交技能用于生活的意识,并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使用特定的社交技能。如,在教授学生掌握“表达感谢”的社交技能时,教师不仅应当鼓励学生向帮助自己学习的同学表示感谢,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向他们的父母、向在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
第四,保障学生有机会在课堂内练习使用这些技能。与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这些技能相比,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社交技能的表现,也更容易提供及时的反馈,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缉活动中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练习使用这些社交技能。
第五,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使用这些技能的情况,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使用社交技能的情况,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反馈。
第六,鼓励学生坚持使用这些技能。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学生练习使用这些技能,如教师可以在一周甚至一学期的教学中,围绕这些技能设计—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还可以将学生正在练习的社交技能通报家长,请家长在生活中为学生练习使用这些技能创造机会;还可以在全校张贴海报,倡导全校师生共同关注使用这些社交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