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志文念康 2010-09-19

【考点提示】

   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一些固定句式。在高考中很少直接命题来考查文言句式,但在文言翻译、文言断句中往往涉及,因此在复习时、要抓住每种特殊句式的难点或易混淆点。

 

【真题回放】

1、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全国高考浙江卷)

此题涉及到省略句和宾语前置句的知识。“人之所有”的后面,省略了“书画”,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惟恐其不吾予也”的正确语序应为“惟恐其不予吾也”。全句翻译为: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2010全国高考山东卷)

此题涉及到被动句的知识。“常不见听信”中的“见”表被动。全句翻译为:申甫屡次把他的谋略陈述给各位公卿,却常常不被听从信任。

3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全国高考江苏卷)

此题涉及到省略句、状语后置、主语后置的知识。正确的语序应为“以(其)嫁时之衣殓,吾贫甚矣可知也”。全句翻译为:用(她)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放人棺材,我太贫穷,就可以知道了。

 

【内容详解】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或判断词表判断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用”“”“”“”“”“”“”“”“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
6)用表示否定判断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讨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以上两句是判断句吗?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
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  句中的用在动词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
(2)
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或又在动词后加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
表示被动关系
   “
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4)”“”“……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动词或者()+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的形式很相近,如: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倒装句式

倒装句式也称变式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几种类型。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韩愈《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屈原《离骚》)
2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  (司马迁《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彼且奚适也?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司马迁《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韩愈《祭十二郎文》)
3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一旦山陵崩,长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
、特殊结构:用""""将宾语提前。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
5.“
字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充当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可译为他(她)。例如: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6.“
字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充当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可解释为。例如:
府吏见丁宁。(丁宁叮咛(《孔雀东南飞》))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
 
宾语前置小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构成............”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战(于)河(北)南,应理解为于河(北)南战。《促织》:覆之以掌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   (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司马迁《陈涉世家》)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静女》)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李朝威《柳毅传》)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这种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以下四种句式:
 
、中心词+定语+
    
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鸿门宴》)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苏轼《赤壁赋》)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司马迁《苏武传》)
 
、中心词++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原《离骚》)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刘勰《文心雕龙》)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司马迁《鸿门宴》)
          
、中心词+之+定语+者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徐柯《冯婉贞》)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彭端淑《为学》)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五)多重倒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考生辨析不全。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     谓语      主语

这是一个多重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
、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
、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
4
、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左传.殽之战》)
  
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殽之战》)
  
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
、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
、分句的省略   例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较为固定的语法意义。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整理如下:
  1
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译文:群臣仓猝惶急,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只能用手搏斗。
   2
“……,抑……” 译为……,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
   3
有所译为……(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 ()不躲避的。
   4
无所译为没有……(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办呢?”“……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
……译为……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
……译成……怎么办?”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褚少孙《西门豹冶邺》)
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项羽《垓下歌》)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安置)?
   8
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是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
所以译为用来……“……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 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
不亦……译为不也是……?”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
有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译文: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12
……译为哪里……?”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
……()”译为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
得无……”“得无……译为恐怕……”“莫非……”“该不会……,表猜测。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译文: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15
“……之谓也”“……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大概说的是……
      “
……之谓乎译为难道说的是……吗?”  
 
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这大概 说的是 李将军 吧?
 
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难道说的是 管仲 吗?
  16
孰与”“……译为……比较,哪一个(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17
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8
……译为有个……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蒲松龄《促织》)
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19
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0
能无……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1
“()……译为何况……呢?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2
安能”“何能”“何得一般译为怎么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23 . “
何(奚)……为?”“   奚以……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 译为哪儿用得着…………干什么呢
例:奚以 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哪里要 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而向南飞 呢?
24.“
岂(顾)……哉(乎)?……哉?”“……可翻译为难道……吗?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译文:
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何......为(为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