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功耀:《黄帝内经》脏腑概念混乱之补说 - “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

 fangde 2010-09-21
张功耀:《黄帝内经》脏腑概念混乱之补说 [转贴 2006-11-21 12:26:20]   
我顶 字号:

   清朝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王清任最早指出了《黄帝内经》中脏腑概念的荒唐与混乱。其实,《黄帝内经》中脏腑概念的混乱状况,要比王清任先生所已经指出的严重得多。王任清已经指明了的混乱,笔者不在赘述。这里,就笔者新发现的概念混乱,在王前辈的基础上再作一个补说。

   据笔者对《黄帝内经》语言特点的分析,《黄帝内经》这堆“文化垃圾”,至少是四个人瞎编滥造凑出来的。而且,编辑上没有什么逻辑顺序。该书所表现的“脏腑”概念的混乱,悉为其中一个人所为。

   《黄帝内经》第一次出现“脏腑”概念是在《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且不说,此处“乃能泻”(可以射精)并不需要五脏俱盛,就是五脏六腑究竟指什么,作者在此前也没有作过任何交代。

   读过一些中医典籍的人大概很容易把“五脏”定义为“心”“肝”“脾”“肺”“肾”。其实不然。脏腑究竟指什么,在《黄帝内经》中是相当混乱的。举例如下: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第一次出现五脏六腑的阴阳所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作者写到《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五脏”的概念乱了。其中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这里,突然在“五脏”之外冒出个“嗌”。作者没有说它属于五脏,也没有说明它不属于五脏。它究竟指什么,这个疑问只得留给那些热衷于“晦涩崇拜”的人去考证了。

   ——到了《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冒出一个“十二脏”的说法。这“十二脏”是指: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按照所谓的“定数”,作者又捏造了一个九脏:“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这里,作者把“九脏”分为“形脏四”和“神脏五”,却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解释。不知这“形脏”和“神脏”究竟指什么?

   ——在同一篇,读不到40行,作者又列出了一个“十一脏”: 心、肺、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比“十二脏”少了一个“膻中”。与“心主神明”不同,这个“十一脏”的说法,特别强调“胆”的核心作用:“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再往下读到《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又出现一个新的“五脏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五脏”。

   《黄帝内经》就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概念体系,它连“概念要明确”这个最起码的日常思维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堆文化垃圾一堆砌出来,就被捆绑在了我们祖宗的名份上。最近,这堆文化垃圾又被标榜为“国粹”,试图继续骗取国家的财政支持,吞噬人民的血汗。难道我们的祖宗真的这样不智么?难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