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善”的教育 关于“恶”的教育

 小禾家 2010-09-23

关于的教育

某某月某天,一位妈妈去幼儿园接自己的女儿回家,看见孩子涕泪纵横地坐在那里抽抽嗒嗒,手里拿着已被扯掉一条腿的洋娃娃,当孩子看见妈妈后,哇的一声嚎啕大哭:妈妈,是毛毛抢坏了我的娃娃,呜呜……他还打我……”,假如是您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A、直接去找老师问清原因并请老师严加管教毛毛                         

B、直接找到毛毛狠狠的训一顿,让他以后别和自己的孩子玩;

C、告诉或训斥自己的孩子,让她以后别和毛毛玩;

D、告诫或训斥自己的孩子,以后别把玩具带到幼儿园玩;

E、先问明白事情经过,然后和蔼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毛毛其实并不是有意欺负你,是因为洋娃娃太可爱了,他也很喜欢,也想玩,只不过要的方式让你觉得是被抢了,结果扯坏了娃娃的一条腿,回家后让我们把娃娃的腿修好,明天主动和毛毛玩好不好?若条件允许,当场让两个孩子和解。 

   选择好了吗?

    答案:选AB者,因为家长的包办而影响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选CD,会有效损害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选E,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建设孩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教育方式。

     可能有些家长会对选E感到不安:我这样教育孩子,会不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软皮蛋,将来容易让人欺负?或是让自己的孩子太受委屈了?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严重,家长之所以感到担心,是把自己在成人环境中的一些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投射到了孩子的人际关系中,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来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纯真和简单的,一会儿好成一个头,一会儿又变成小斗鸡,好好坏坏直白表达;孩子的情绪反应也是简单的,高兴了哈哈大笑,悲伤了呜呜大哭,很少有成人讲因焦虑而带来的烦恼。因此,就看家长和老师如何面对孩子纯洁的心灵进行引导了。

     何谓的教育?选择E就是善的教育,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像孩子的娃娃损坏这件事,我们既可以把毛毛的行为认作是抢劫破坏,也可以认作是喜欢不小心,这两种不同的认识,直接会影响孩子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形成,成人若把这件事定性为前者,就会使他人对毛毛有一种的感觉,结果是毛毛感到自己做了坏事,被抢的孩子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安全。若把这件事定性为后者,事情就简单了,洋娃娃好玩,大家都喜欢,因为争着玩的方式不对,把娃娃搞坏了,需要做的就是换一种玩的方式,不再把娃娃的腿扯断就好了,没有坏人也没有坏事,只是方式不妥,孩子对人际关系交往不会由此产生不安全感,在这种教育方式中长大的孩子对人充满了安全感,能安心的与人群相处,即便是将来碰到一些攻击和欺骗,成人后的孩子也会认为只是个别现象,只作个别处理,不会或很少出现以偏概全的用恶意推测他人而导致过度防御和攻击,较好地顺应其社会属性,享受快乐人生。

     恶的教育一文中,爷爷的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对孩子具有保护作用,事实上是让孩子为防范较少发生的攻击和欺骗,而把自己长期置于不安全的生存状态中,这个代价是沉重的;善的教育,似乎让成人看起来有软弱和自欺的成分,事实上却是保护孩子终生生活在安全感之中,并与人群形成和谐关系的一种教育方式。

 

关于的教育

先说一个大家可能耳熟能详的故事。 

    祖孙俩在一起做游戏,爷爷对孙子说:你站在桌子上向下跳,我接着你。孩子依言而行,每次从桌子上向下跳都跳到爷爷怀中,玩得不亦乐乎,这时一件让孩子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再一次跳向爷爷怀抱的时候,爷爷突然闪向一边,孩子应声落地,摔得哇哇大哭,在哭声中他问爷爷:你为什么说好了接着我可又躲开了?爷爷笑着对他说:孩子,要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你的爷爷。 

    故事说完了,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启迪呢?

     在现实中,有很多家长是赞成故事中爷爷的教育方式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们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他人欺骗,不断给孩子灌输不能相信他人、与人相处要多留个心眼等所谓的做人道理,细究起来,还真有传统观念作依据,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些成语和俗语就是概括说明了不要相信他人的道理,认为为人先存几分戒心至少可以躲过大部分骗局,保护好自己。

     爷爷对孙子的教育真是有益无害或利大于弊吗?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做一下分析。

     大家知道,人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界限,是我们除了具有生物本能外,还有社会和精神两项人所独有的属性,这两项是我们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人的精神、心理和生存的功能。人的社会属性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打交道,人是不能脱离其他人独立生存的,如果人为的阻断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联系,就是对人进行种严厉的惩罚,监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是群居动物,不能离群,离了群就出问题。前述的故事中,爷爷对孙子的教育,是教会孙子不要相信他所存在的群体,对自己所存在的群体保持时时刻刻的警惕,以此来躲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人必须处在一个自己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的群体之中又不能脱离这个群体而独立生存,这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这种生存状态充满了恐惧和焦虑,恐惧——在当下怕被他人伤害;焦虑——怕即将发生的事情对自己不利,这真是让人疲于应对。与这种困难情形相对应,人无非是处于三种状态中,第一,长期警惕的活着;其二,以某些自认为说得过去的方式,阻断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以此获取片刻的宁静;第三,以攻击的方式进行防御,大部分时间表现为和其他人保持着距离,或是时时处处对利益争先,不然就是通过一些躯体的症状,让自己成为一个病人,或者以不被大众所理解的方式离群索居,还有小部分人进入反社会状态。

     由此看来,爷爷对孙子的教育真不是什么好方式,我们把它称为恶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由于某种原因对现实缺乏安全感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容易扭曲人性的教育,实施得越早,对孩子的伤害越大,不但不能使孩子在人群中处于规避伤害的低风险状态,反而把孩子置于与人群隔离甚至对立的高风险状态,道理很简单,你不相信别人,别人也不相信你;你伤害别人,别人也会伤害你;你面对的人群越多,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多。然而这个世界上毕竟是好人多坏人少,社会的规则也好、约定俗成也好,是为保护好大多数人制定的。

     客观的说,恶的教育不能作为主流教育予以提倡,但也不宜杜绝,在繁杂的现实社会中个别实施的恶的教育是必要的,但必须是建立在对孩子进行善的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时间,最好是在孩子青春期以后,就事论事地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