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玟薇讲书|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QUE腿猫 2022-02-06

你好呀,我是讲书人玟薇。今天为你解读本书叫做《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被评为豆瓣读书年度图书,也入选了中国教育新闻网评选的“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它是美国的三位教育学专家写给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三位作者都有着几十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书中指出,家长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家长怕孩子走错人生路,一门心思地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让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点明了教育的核心要点。“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本书一开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男生考上了大学,父母送他去学校。临别时,他的父亲哭得很厉害。你没听错,是他的父亲哭得很厉害,不停地在说,我好爱你。而母亲呢,不停地在儿子耳边唠叨,讲得都是穿衣吃饭睡觉的事儿。到了就要说再见的时候,父母跟他拥抱了又拥抱;上了车,母亲坐进车里,又摇下车窗对儿子大声喊,“不要喝酒啊,很危险啊!”

这个事例,是不是让很多家长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害怕和担心。但其实他们却忘记了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怎么样实现自我成长?真正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该怎样建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书中寻找 答案吧。

第一部分 为什么说有怎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么样的父母,父母都有哪些类型呢?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每一个父母曾经也都是孩子。有些成年人因为有着不快乐的童年,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会被自己童年的经历所左右。当他们的内心被某件琐事或某种情感激活时,自己就会感觉好像被带回了童年,脑海里开始涌现出别人的挑剔的声音以及无尽的批评。这就会导致,当他们面对这种状态时,往往会本能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童年不好的经历,会形成哪几种类型的父母,避免踩坑。

第一种,彼得·潘式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由于童年受到一些打击或挫折,他们的特点就是不愿长大,他们就是一个典型长不大的孩子,不愿承担责任,不能对任何事或任何人做出承诺,只想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

彼得·潘式的家长很能找乐子,也很会找乐子,会千方百计地让周围的世界变得好玩,他们希望别人热爱自己,喜欢大家跟自己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但是,欢乐一旦散尽,意犹未尽的他们就会顿感绝望,孤寂感很快就会笼罩在他们身上。

对于孩子而言,不仅仅只是需要一个彼得·潘式的玩伴,孩子们还需要的是一个拥有足够的勇气,能担当,已经长大成人的家长。那些讲分寸、守规矩的家长才会给孩子安全感。

给彼得·潘式的家长的药方:做一个勇敢的家长。让孩子知道,一切均在掌控之中。孩子才会觉得安全。

第二种,直升机式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特点对世事害怕不已,忧心忡忡。

直升机式的家长通常是母亲。这些母亲们小时候往往有过可怕的经历。这些经历成为她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常常让她们内心充满恐惧。

也正是因此,这类家长整日盘旋于孩子生活的周围,会对孩子过度呵护,她们的意图只有一个:保护孩子,使孩子免受她自己曾经面对的痛苦。

给直升机式家长的药方:做一个懂得信任的家长,懂得放手,给孩子心灵自由。

第三种,潮人式的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往往经历了缺乏安全感的青春期,彰显自我和突出个人。他们的特点也让让子女缺乏安全感。潮人式的家长认为做了父母后,不一定非得放弃生活的创意,他们认为干嘛要改变自己随大流?拒绝落入俗套。这一群体看重独立思考,反对主流文化,信奉革新,热衷艺术,思想前卫,崇尚创新和智慧,而且喜欢发表一些机智诙谐的俏皮言论。

这类家长在自己有限的经验世界之外,几乎不会有其他的视角,他们彰显自我和突出个人。和这种类型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很可能会经历身份危机,因为要说一个家庭中的潮人和前卫,只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假如父母占用了这一身份,子女很多时候就会无所适从。

给潮人式家长的药方:树立以自身为榜样的意识

 不要把潮人形象放在第一位,避免孩子因模仿而重蹈覆辙,重视跟孩子精神上的沟通,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性格方面。

第四种,copy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特点是和子女相互依存。他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将子女的童年,看成自己童年的延续。

在他们看来,父母和子女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类型父母通常会有两种方式看待孩子:要么将养育子女的过程看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们纠正自己成长历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要么就只是将孩子们看作是“子承父业”的人选而已。所以,他们会迫切地给予子女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给copy型家长的药方:明白虽然是一家人,但成员各自独立。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允许孩子特立独行。

第五种,无痛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特点麻木不仁。由于童年时期曾经历过巨大痛苦程度之深,让无痛型家长在内心中祈盼这种痛苦不要重来。因此,无痛型的父母害怕表达,害怕情绪,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一道高墙,将自己和各种情感隔绝开来,那么,最终割断的将会是和孩子之间的纽带。如果,这类型的家长能直面痛苦,大胆地将它表露出来,向值得信赖的人倾述痛苦,这才是他们送给孩子的最丰厚的礼物。

给无痛型家长的药方:做个性情中人,解放自己,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好,到这里我们讲完了第一部分我们来做个总结。

在第一部分,我们讲到了,童年不好的经历,会形成5种类型的家长;我们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也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家长们不妨想想,在幼年时代,自己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过满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不知不觉像个小孩子或青少年?如果能意识到,那么再仔细回想一下,是哪些因素触发了幼年的记忆?

父母只有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才会更加明白自己的情绪到底来自哪里,而不至于一味地迁怒孩子。

我们要明白,一个人的过去虽然会影响他的将来,但不会决定将来,更不会决定他做什么样的父母。童年的事情,我们已经无法改变,那些童年记忆的激活也实属难免,但作为成年人,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学会超越童年的阴影,做一个心智成熟的大人。

放下童年、长大成人,是作为父母的必修课。

接下来,继续为你讲述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 为什么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如今父母发现,对子女的教育已是越来越难。家长看不清孩子的心思,会觉得孩子靠不住,觉得自己也没用。彼此之间也受尽折磨,失去希望,在焦虑中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为什么会如此?作者说,那是失去希望的家长们,编造出来自欺欺人的谎言,让自己深陷其中。那么,谎言的根源是如何产生?它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去找到破解谎言的钥匙,进而解放父母的心灵,成为充满希望的家长。

第一个谎言: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家的孩子好

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甚至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比较了,“人家的孩子已经会爬了、会走路了、会说完整的句子了。”

到了孩子上学时,家长之间的比较,又会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很好”“别人家的孩子,很会交朋友。”得出结果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

如果每个家长都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更好,那么“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是谁家的呢?

破解第一个谎言的真相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只不过有些人善于隐藏事实而已。

书中作者提到,在心理辅导结束之后,自己经常会把来访的家长送到门口,在那里,他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一个熟人刚好坐在大厅里,正等着接受辅导,而这个熟人很可能就是自己曾经羡慕的“别人家”孩子的父母。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也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过度焦虑。

第二个谎言:孩子既不喜欢我、又不听我的

作为家长,我们是否感觉到,在孩子小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等到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世界就变了样似的,感觉自己分分钟钟被孩子嫌弃。想跟儿子谈谈老师发来的信息,还没进入正题,儿子就已经拿出手机在玩;问孩子在学校过得如何,他连头都不抬地说道:“妈,我还有功课要做呢。”叫他吃饭,他却说:“事儿还没做完呢。”

要么是中途被打断,要么就是还没说到3分钟,孩子的目光就呆滞起来。这似乎也是青春期家长的普遍感受,给家长带来的直接焦虑就是:孩子不听我说话,我做什么孩子都不喜欢。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孩子真的是既不喜欢家长,也不听家长的话吗?

破解第二个谎言的真相是:孩子们个个耳聪目明。

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确实影响很大,不管说什么孩子都在倾听,但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在密切观察留意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看是否说话算数。即便是他们的脸上没有任何反应。但这个时期的孩子,他的心思往往不会通过眼神表露出来。其实家长们要明白,只要你说话注意分寸,有做家长的稳重和给予孩子的安全感,是会获得他们内心的尊重。

第三个谎言:家长认为自己总是孤军作战

在有些家庭中,爸爸忙于事业,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席,往往会让妈妈感觉在丧偶式育儿;还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跟另一半仿佛是同床异梦,自己总觉得是在孤军作战。妈妈想好好管管儿子,可爸爸总是出来护着他;爸爸想跟孩子讲道理,可是妈妈呢,总是觉得孩子太过分,跟他讲道理只会是害了他。在育儿方面,彼此都心力交瘁。

破解第三个谎言的真相是:孤军作战大可不必,对于孩子而言,别人的话可能更容易听进去。

教育孩子的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如果伴侣不可以,也可以考虑一下孩子的学校,看看有没有可以信任的老师或教练,或学校的专职辅导员,以及一些团体或组织的心理老师。

第四个谎言:所有办法都试过了,就是不行

在教育上,很多家长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常常会说这么一句话,“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可就是不行。”这些家长渴望得到一个屡试不爽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他们一劳永逸。

破解第四个谎言的真相是:要知道,教育是持之以恒才会有效。

现在的孩子人小鬼大,会看父母的脸色行事。有孩子说。“我爸妈只会吼我,光打雷不下雨。”还有孩子说“我爸妈整天都在罚我,不过都是蜻蜓点水罢了,没有一个是坚持到底的。”在教育子女时,没有哪种方式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真正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五个谎言:我的孩子有问题了

俗话说,母子连心。人一旦做了父母,心自然就会和孩子分不开,无论是孩子感到失落了,或是被排斥、遭到朋友背叛,还是遇到挫折,父母都会感同身受,有时甚至会比孩子的感受还深刻。

儿女们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比如患上某种疾病,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父母总会第一时间觉得事情很严重,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想“唉!我们家孩子不对劲了。”进而很容易产生绝望的心理,对孩子、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破解第五个谎言的真相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是孩子也不例外。

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童年,我们就会发现:谁都希望生活能一帆风顺、远离困难,但这是不可能的。而往往困难会让人学会抗争,教会人成长。对生活的美好更充满希望。

好了,到这里讲完了第2部分,我们来做个总结,从以上的五个谎言,破解的五个真相当中,我们明白了,只有父母长大了,意味着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孩子应该如何做才会成功,父母只有解放自己,才能拥有足够的希望和信心,战胜自己以及孩子所面对的各种谎言

第三部分 为什么说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真正的沟通与交流?

平常,有些家长自己沉迷于网络,发信息,刷朋友圈,浏览网站;孩子跟他说话时,心不在焉,不去注意观察、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邀请一起玩耍,家长也毫不在意;自己却对视频号上,抖音上推送的旅游胜地,看得可是津津有味。这些家长不会做到脚踏实地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去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而当孩子沉迷游戏、网络,家长往往又是束手无策,从而焦虑不堪。亲子关系搞得非常紧张。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的,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吗?就是跟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而想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成长,父母跟孩子要做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

什么是真正?就是家长要做到身体力行,就是要让自己和孩子从虚拟的世界里走出来,回到现实世界中来,需要通过真实的经历去获得。

怎样才是善于交流和沟通的父母呢?

我们从一个例子中,去感受一下。

有一天,作者在朋友家吃午饭,作者观察到了这样一件事:朋友家那位叫麦克斯的儿子,此时正在屋子外面,爬到金属栏杆上玩,而朋友却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儿子。

麦克斯弯着小小的身躯,在栏杆中间自如地穿过去,又穿回来,一会儿正着爬上去、一会儿倒着滑下来,一会儿横着爬、一会儿竖着走,一会儿脸朝向外面、一会儿背对着外面,这时,麦克斯的身体跟个面包卷似的,十分柔软,活像一只机灵的小猴。

而麦克斯每次转过脸来看到爸爸注视着他的时候,总会说:“爸爸,你来试一下吧。”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请求,你会怎么做呢?

作者的朋友温柔地对他的儿子说:“麦克斯,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也很喜欢这样做。”

于是,小麦克斯停下来,天真无邪地看着爸爸说:“来嘛,很好玩的。”

麦克斯说这话其实是在发出邀请,邀请爸爸一起玩耍,而爸爸愉快地接受,积极地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这就是两人一起来发展亲情、沟通、交流的最好机会。

而融入子女教育当中,恰恰是这些真实的环境,父母亲力亲为的陪伴而产生的。而不是一门心思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错他们的过错,或者对他们严加管教。

但是,家长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向自己的父母直接发出邀请,也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像作者的朋友一样捕捉到孩子的邀请。

有些家长可能是因为手头的杂事太多,或工作太忙,日程太紧张而分秒必争,又或者忙于打理自己的心情,所以根本就没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而有着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具备了良好的交流和沟通。那些父母就是通过注意观察、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孩子需要邀请一起玩耍、需要父母的温情、希望和父母进行交流时,他们会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

父母的职责,不仅是要善于和孩子交流沟通,还要细细研究孩子的禀赋,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摸清他们的脾气,兴趣和爱好,顺其自然地养育他们。

有时,家长不妨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兴趣爱好是哪些?在哪些事情上面最为积极?因为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等于在告诉孩子,我重视你的兴趣爱好,你看重的东西我也很重视。那么,你在孩子的心中的形象大不一样,这样父母还用担心难以和孩子沟通吗?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做到,对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视。

作者在书中说,自己的女儿十分喜欢玩具娃娃,那几年作者经常去芝加哥,有几次他把女儿带上。而每次去芝加哥,他都要专门腾出一天的时间,陪女儿前往“美国女孩娃娃店”。作者说,这家店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一旦进去就很难控制住自己。父女两人从挑选娃娃到挑选娃娃的衣服,每一次都是乐此不疲,其乐融融。当然,他们也成了这家娃娃店的忠实粉丝。

除此之外,作者的女儿还会给家里那些的“娃娃”召开茶会,而作者每次几乎都会参加。同时,在他叫错“娃娃”的名字时,也会马上道歉。有一次,作者在娃娃茶会上,喊了一句:“吉特,把纸杯蛋糕递给我一下好吗?”然而他却发现女儿特别难过,女儿马上语气温和而坚定地对他说的话进行纠正:“爸爸,她不会理睬你,因为她的名字叫简。吉特身上穿的是黄色连衣裙,上面带小花的。”

听了女儿的话,作者会立即向那个叫简的“娃娃”道歉,请她原谅自己,然后重新说一遍自己的请求。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作者可真是个傻爸爸。

可作者说,他和女儿之间的这种沟通和交流,就是从开茶话会时建立起来,后来父女俩又一起读书和喝咖啡,从来没有间断过。他和女儿之间已经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纽带。那么,当女儿长大的时候,父亲的形象给了她安全感和充实感。

的确,父母的投入对于亲子交流至关重要,但作者提醒道,把握好尺度更加重要。很多时候,并不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注越多,孩子就越有安全感,而是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爸爸妈妈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把他们当作精神寄托的时候,孩子才能拥有一种自由感,回归孩子的天性。

好,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分享了所有的内容,来做个总结。

从三个部分当中,让我们感受到,孩子需要那些心智成熟的家长,因为这样的家长能去很好地了解孩子,给予他们真正的爱。父母也只有了解孩子,才能让自己更有力量。并在陪伴孩子成长中,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始终如一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始终如一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生儿育女也为父母创造了一个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是第一次做孩子的父母,同样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做我们的子女,那就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