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小粉团 2010-09-24
一、     转变教学观念——为发展而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推进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实施提供理论基础,我校教改研导小组、教科室以调查问卷、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综合、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统计结果主要表现为:⒈ 对学生表现出热情,开朗、乐观,对待学生公正、无偏见、有耐心,在同学生一起工作、学习时表现出理解、同情、善解人意,与学生的关系友好、礼貌,表扬努力学习和做得好的学生,真诚地接受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不断地做得更好,张扬学生尝试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评价他们的成就。⒉ 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课堂教学程序,通过有趣的、独创性的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明确的、实用的、有趣味的呈现和解释激发学生学习。在给予同学指导时明确、彻底而富有感染力。⒊ 对教学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真诚而热忱的态度……
——————————————————
  * 本课题探索:调查分析、实践操作由王继霞老师承担,理论探索、实施有效策略及主笔由王家明老师承担,探索过程得到了袁爱均、陈建芳两位同志的大力支持。
为此,根据新课程目标实施要求,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实现如下变化:⑴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⑵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⑶教学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⑷教学活动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⑸师生关系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⑹教学结构由程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⑺信息交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⑻教学评价由以选拔为主向促进个性化发展转变。
    观念的更换是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只有在全体教师中尽快构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的考评机制,摒弃如以“唯分数”论、“唯尖子”论及“揠苗助长式”所谓特长论去考核教师业绩的陋习,让我们的困惑、迷茫少一些,才能更好、更快、更彻底改变我们头脑中一成不变的教育思维定势。
二、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2)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3)目标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是否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充分。(3)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能提出有意义的,总是或能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知识建构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1)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2)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处理科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教学手段的选择恰当。(3)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4)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⑴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2)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3)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高涨,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境创设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掌握。(2)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的问题有思维价值;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渗透学习方法:教给学生适用的学习策略;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形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力打基础。(4)教学历程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
    要使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必须对其标准有个清楚而全面的认识。这里列出其中了五项标准:(1)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2)通过新课程内涵,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3)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习并认识数学的功效。(4)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5)以对话交流、讨论、自学及多元化实施教学。总之一句话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是我们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
因此如何根据教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在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转化中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经验、思想和观念,是小学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重点。
Ⅰ 调整备课的重点,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学生如何学,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 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只信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新课程目标意识,它的最大特点不是纯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赋予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探究学习)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在孩子身上大做文章。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Ⅱ 主动驾驭教材,从整体着眼,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具有一定关系和联系的知识系统即已有的知识建模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心向,进而安排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因此,要在调整思路的基础上,从处理教材着手,设计问题情境,从已有的知识建模中,激活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活化学习,进而去主动学习。
例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例题是“砌完一道墙,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两人合做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或难点)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如学生有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360块砖,甲独运6次运完,乙独运12次运完,甲、乙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抓住解题的关键,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保证。
Ⅲ 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让我们惊叹不已。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将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我们认为: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让行探索性的独立操作,必须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本身就是不允许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第四,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地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Ⅳ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Ⅴ 注重学生实际,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会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的学。在尝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1、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
2、学习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担任个人的见解和疑难。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如此说来,在这些基本环节中,教师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推促、启发,是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氛围的桥梁,而主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不同层面、异类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学习材料,选择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小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及最终达到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