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难得聪明1 2010-09-26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杨鹤龄
  内容提要
  北京十一学校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本文分析了此理念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实施条件,并结合北京十一学校的实际,探索了实施"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许多具体实现形式。
  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的提出
  1994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以初中一年级实验班为实验对象,开始了数学、英语的分层次教学实验。此项实验,首先是针对我国大班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在一个有50人以上的大班里,对于这些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用同一的内容、进度、方法授课,因材施教无法实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实行分层次教学,不同于为追求升学率而分出的快班和慢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而是保留原有行政班的前提下,授课时把2个行政班合并,再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将这2个行政班分成A、B、C三个层次或其变式A、B、B两个层次,但同样也是三个教学班。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度、作业、测试等,既有一致性,更有差异性,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习尖子出得来,学习困难生有提高,实施"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坚持"保底(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不封顶(超纲),分层不分班,学生自选层,上下可流动"的原则,这就为不同学生创造了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暂时飞不起来,跑不起来的,也能逐渐学会飞,学会跑",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提高。经过三年一轮的实验,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这是一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正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指出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应试教育恰恰就是强化选拔意识,淡化普及意识。素质教育则相反。……现在我们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前一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后一种是应试教育的要求。""保底不封顶,学生自选层"的"有选择而无淘汰"的分层教学就是"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的生动具体的实验和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6月10日的《萨拉曼卡宣言》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①该组织还指出:"人的差异是正常的。学习必须据此来适合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儿童去适应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速度和性质的假设。"②"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与上述国际教育界的主张也是一致的。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内涵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其内涵可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四性教育",即开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层次性教育和主体性教育。
  (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性教育
  人的素质有先天的潜在素质(潜在能力)和后天的现实素质(综合能力)之分,潜在素质经过教育和实践,可以向现实素质转化。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③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内涵之一就是创造适合于不同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能有效发挥的教育环境(教育形式、教育活动等等),使学生的潜能"外化"为行为中的现实素质或综合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育
  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1)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2)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3)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的焦点就在于是否重视教育的发展性。传统教育以知识的获得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无视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则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教育的宗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说,不能把"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解为消极的去适应或适合学生现状(已具有的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等)的教育,而是基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即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合学生未来的教育。学生潜在的能力水平和现实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教育不应是消极的适应学生发展的既有水平,而是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使之从"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智力和人格,这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本质涵义。
  (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实行教育目标定位分层次的层次性教育
  任何事物之间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同样,每个学生的潜在素质、能力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分层次的、不平衡的。教育只能承认而不可能抹煞这种不平衡性。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尽最大努力,因势利导去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层次,从而使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育家斐斯泰洛齐将教育目标定位在适应和发展两个层次上,指出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国内有学者也提出教育目标定位于有互相联系的适应、发展、创造三个层次上。尽管教学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分出不同层次,但教育目标应有层次,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不仅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共性,更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在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在各自己有的不同的层次水平基础上,"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
  (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创造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是在教育者激励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学生主体的发展动机是自觉自愿的,主体行为是自主、主动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提供有利于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受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决策、思考、讨论和评价,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校为学生主体发展服务的一切教育资源和条件,构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师、设备、学习材料、手段、方法等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创造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就是对教育资源及其配置进行重组,创造出多样的、系统的具体实现形式(详见本文"五")。
  综上所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概括起来,其总的基本的内涵,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教育环境,以利于学生主体发挥潜能、发展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理论思考
  (一)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本质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本位"的教育本质论认为,教育只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我国改革开放前,曾一味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忽略学生个人的发展,即是明显一例。"个人本位"的教育本质论认为,教育只为个人的自然发展服务,提倡人要"回到自然",让人性自主、自由的发展,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两种教育本质论都各有其片面性,都割裂了教育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现代教育本质论认为,教育应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两种需要,并且这两种功能是有机统一的,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并且制约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必将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个人和社会统一原理在教育本质论中的体现。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以现代教育的本质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它同样追求两种功能价值。首先,作为学校教育,他本身就具有社会功能。因为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定阶级、一定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的需要而培养人才。由此可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的"教育"也必然具有社会功能,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适合学生",这是针对当前只求教育的社会功能,只求教育的共性和统一而忽视学生个人的发展;只求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而忽视学生内在的主体价值的偏向,强调教育在发挥社会功能的同时,要注重个人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发挥教育的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但是,有人不理解"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样具有两种功能价值,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误认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只追求个人发展一种功能,从而否定"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吗?》一文指出:"--是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物质生产以及与一
  定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变化,决定了教育的类型,决定了
  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模,以及完成目标的实施过程。这样看,恰恰是教育选择儿童的发
  展","--而不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显然,文章作者忽略了教育要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割裂了教育的两重功能的统一联系,也否定了学生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
  围内自主选择教育的权利。作者不了解"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产生的现实背景,不了
  解"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不了解学校教育本身即具有的两种功能,并
  以教育的社会工具性价值来否定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是很片面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或情景下,利用学习资源,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协作、会话和进行意义建构(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获得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意义建构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和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课程结构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各种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及其运用等),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的对象。〖JP〗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因外因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同时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符合内因和外因统一的哲学原理。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主体作用,以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素质是内因,而围绕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环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则是外因。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环境,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由学生主体自身才能决定,这
  正是提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开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层次性教育、主体性教育的
  哲学基础。
  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必须根本转变教育观念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作为一种开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层次性教育和主体性教育,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就必须:
  1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这是不适合学生的旧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素质,发展能力,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操、品质和人格。
  2由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教育中存在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现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育只面向少数有可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而放弃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者的责任是使每一个学生既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又使其品格和智能得到充分发展。
  3由只重视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传统教育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重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二)必须加速建成高师德、高学识、高能力的教师队伍
  1创造适合学生的高水平的教育,主要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环境,而营造这种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有高师德、高学识、高能力的教师队伍。高师德:突出敬业爱岗、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要求;高学识:突出知识广博、学术水平高的要求;高能力:突出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要求。
  2开展教科研是造就高水平"科研型"、"学者专家型"教师,形成高师德、高学识、高能力的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科研型"、"学者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条件是:
  (1)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具备一定的教育和科研理论基础。
  (2)科研意识强。
  (3)掌握科研方法,具备科研能力,能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研究。
  (4)有一定量的科研成果。(论文正式发表或获奖,"学者专家型"教师的成果质应更高,量
  应更多,且实效性强,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三)必须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
  创造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要求教师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教师要退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要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鼓励者、协助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以讲代学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自学式、读研式、讨论式、活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
  2学生要由教学活动中的配角转变为主角。
  在教师主导下,发挥主体作用,由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走向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前台。
  (四)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重要保证,具有导向、激励作用。评
  价体系应包括教育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
  以往的评价,侧重于"教的怎么样"(对教师),"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对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评价,对教师应侧重在教育是否"适合学生"上,即组织、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怎么样。对学生来说,应侧重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怎么样。
  五、创造多种具体实现形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近五六年来,北京十一学校全体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为实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出许多具体实现形式。
  (一)创造适合学生的德育模式
  1建立大德育格局,形成校内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网络。
  (1)校内教育,班集体建设达标创优、主题班会评比、学雷锋活动、系列科技讲座、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少年团校、青年党校、百名优秀学生干部和百名学习标兵表彰……都达到系列化、制度化,显示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2)家庭教育,坚持认真办好家长学校。
  (3)社会教育,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军训、劳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到老区体验生活,开展"手拉手"活动等等。
  2在高中理科实验班,探索以学生主体参与为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1)德育目标方面
  根据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需要,引导学生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进行高起点、高要求的自主设计,确定自主发展目标,制订自主发展措施,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强大而持久的内驱力。
  (2)德育内容方面
  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以人的自身发展为出发点,重在培养自尊、自强、自主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3)德育管理方面
  重新进行班主任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转变班主任工作职能,班主任由班级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转变(逐步过渡)为设计者、指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
  (4)德育方法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方法对于德育工作成败起决定作用。要改变低效、死板、成人化、说教式的教育方法,采取符合学生身心年龄特点的、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和能力的开放式、活动式、生动多样的教育方法。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课程结构体系
  在初中试验区,开设了综合活动课,实行"5+1"课程制度,即每周5天上文化课,1天上综合活动课(后改为"9+1"课程制度)。综合活动课是一种突破教育封闭性的开放性、活动性的新型课程,其特点是:目标、内容、方法的综合性;以学生活动、探索为主的主体性;评价上注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过程性。综合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有力的促进全体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高中试验区,进行了课程设置改革实验,实行四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分层教学与不分层教学相结合、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相结合。主要措施有:压缩语文、化学必修课时,增设8门自由选修课和阅读活动课,建立学生自组织的社团组织,增设了以发展动手能力为主的课外学科小组活动等等。
  (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北京十一学校大面积地实行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层次的数学、英语的分层次教学实验。1995年,初二4个实验班的英语A、B、C层分别只用了1年零3个月、1年零8个月、1年零10个月的时间,学完了初中全部英语课程。1995年6月,这4个实验班破例获准提前一年参加英语中考,平均分是95.2分,90分以上的学生占95.6%,最低分是78分,实现了"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在实践上,充分证明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制定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模式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重要的具体实现形式。近几年来,北京十一学校教师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突出教育的开发性、发展性、层次性和主体性为重点,展开了全校规模的关于教学模式的研讨和课题实验,各个学科都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语文学科有语言训练模式、"激发--导写"作文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英语学科有"师生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高密度快节奏"的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有情景教学模式、"指导--探究"教学模式;化学学科有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模式;生物学科有"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应用"的教学模式;政治学科有"质疑--析疑--解疑"的疑问教学模式等等。
  (五)创造适合学生的电化教育
  电子备课使技术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可以同时为几十名学生阅读不同电子资料的阅览方式,实现了个别化学习方式。先进的多媒体设施推进了教学设计、结构、手段、方法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优良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主动学习、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大显身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德育方面,北京十一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报告会、讲座、校会、班会、学生电视台。学生电视台的"校园新闻"、"四季风铃"等栏目反映学生中的人和事,倍受学生喜爱。
  台长、记者、编辑、摄录等80多名工作人员全部由学生担任,锻炼了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多种能力,实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初衷。
  (六)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管理体制〖JP2〗
  学校的管理体制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直接目的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调动教师积极性是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进行的。〖JP〗
  1教师管理方面
  (1)实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条件及量化评定方法》,考核教师工作。
  主要内容有:备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及达标课、研究课、推门课、展示课、观摩课、录像评优课、教科研、电教手段运用、学科小组、选修课等。每学年按积分累计,分别评定为合格教师、一、二、三级骨干教师和校、区、市三级学科带头人七个级别。这一考核评价结果与师德表现、育人工作两项评价结果汇总,确定教师工资等级。
  (2)实行评聘分开的教师聘任制。
  对教师个人的考核、评价、聘任及其工资级别与国家的教师职称脱钩。
  (3)对部分教师实行年薪制。
  享受年薪制的条件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在十一学校连续工作满三年的二级以上骨干教师;坚持为本校一校服务。
  (4)定期发放奖励性的专项工资
  凡热爱学生,热心为学生服务,注重对特长生、尖子生、学习和品德困难生进行热心指导、帮助的教职工都可以获此奖励工资。
  (5)每年教师节颁发系列综合单项奖。
  包括"模范干部"、"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教学新秀"、"育德奖"、"育体奖"、"育劳奖"等40个奖项。
  2学生管理方面
  (1)实行班集体建设单项达标综合创优考评办法。
  单项达标有广播操先进、出勤先进、教学秩序良好、环境卫生良好、文明礼貌良好等20个评价项目。单项达标成绩的总和,即是综合创优的考核成绩。
  (2)实行表彰奖励制度。
  包括三好学生评定办法、百名优秀学生干部和百名学习标兵评选表彰、奖学金条例、高中希望工程奖学金条例等。
  (3)在高中理科实验班建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自我管理机制和实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方法。
  以上六个方面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于学校全部素质教育之中。其中,课程结构体系是重点和核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德育模式和电化教育是方式、
  方法、手段,管理体制是保障。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的使命》第13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的使命》第13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