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简介

 昵称3629907 2010-09-28

洋思中学典型教案示例:语文《乡愁》

默认分类 2007-11-09 14:25:46 阅读496 评论0   字号: 订阅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十分优美、哀婉的诗《乡愁》。(板书:乡愁)

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字音读的准。如有字音读错的,请其他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二、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字音读错的则一段结束时暂停,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四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以下三道思考和练习题。(投影,教师读一遍)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背。(背对的要表扬:好,很好,不错等)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我们看看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开始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若背诵出错则请其它同学指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A.女生背;B. 男生背。

3、比那一组背的好。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4、齐背这首诗。

五、讨论思考、练习题。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背这首诗了,这是理解诗文的必由之路。通过自学能回答投影上的三道题的同学请举手。可以互相讨论,时间为三分钟。我们比谁答的好。

(一)    指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学生答。

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你同意这种意见吗?形成学生争辩。(题目: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是是什么思念?)

(请多名同学回答)答案:用前三种乡愁衬托现在的乡愁,凸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师问:为什么?

有多名学生,必定有学生逐个分析出各个时期的乡愁。

A、 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自己最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贴上邮票才能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小时候的“我”一定很关注邮票;邮票寄托了作者小时候的“乡愁”。

B、长大后,出门在外,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C、 后来啊,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看到那一杯黄土,黄土下安睡着母亲,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全部的思绪。中年丧母是最令人痛楚的了,一次进一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

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的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D、 台湾与大陆,本应亲密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本来可以通,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背、齐背)

(二)    回答第2题(共两问)

1、(第一问)指名多名学生回答。【估计学生能回答出:寄信、写信、等信、读信、保存信等】引导学生描述某一情景、细节。

2、(第二问)多名学生回答:

意味着台湾和大陆山水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意味着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

意味着不可逾越;

意味着宝岛和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现实情况缺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令人心痛!

乡愁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诗人却化抽象感情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意象,借助它们把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表现出来。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齐读课文。(注意感情)

(三)      回答第3题

多名学生回答:

乡愁是一台电话机;

乡愁是一座桥梁;

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

乡愁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乡愁是一轮明月;

等等

(对富有创造的要表扬,如比喻不恰当,则让其它同学说出理由)

六、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能够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

专家点评1: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写的一首著名的诗。诗人寄复杂的爱国之情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意象中,意味悠远,匠心独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深刻领悟诗人的这种复杂情感,成为展开教学的难点。本科教学中教者在让学生基础之上,通过精心安排的三个问题导学,水到渠成。教者还将竞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张驰有度,畅所欲言,课上高潮迭起,营造了很合适的氛围,尤其是在情感渲染上十分到位,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保证了最终学习效果,顺利达成了目标。

专家点评2: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熟读诗文,大概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吧。教者很好的把握了诗歌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一遍一遍的诵读,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句的深刻内涵,体验游子思乡的复杂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爱过热情。这样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且更充分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专家点评3:本课时结构设计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反馈、监控作用发挥的也很恰当,学生真正学到了这首诗,做到了记住、理解、迁移,也使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难得的是培养了学生对诗歌兴趣,提高了欣赏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