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氟尿嘧啶局部注射联合外用寻常疣体会。方法:采用氟尿嘧啶局部注射联合外用结果治疗500例,治愈280例。结论:局部注射联合外用氟尿嘧啶治疗寻常疣疗效好,操作简便,患者痛苦较小,易于接受。
【关键词】 氟尿嘧啶 局部注射 寻常疣 掌跖疣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8月来我科就诊的门诊病人,共治疗300例,其中男130例,女170例;年龄4~43岁;病程1个月~2年;发生部位:跖疣156例,手部120例,甲周疣8例,面部12例,甲下4例。疣体超过1cm×1cm 7例,曾用过鸡眼膏,电灼术治疗未愈。
治疗方法:用2ml注射器抽取氟尿嘧啶注射液1ml(0.025g)联合2%利多卡因注射液0.3ml备用。将患处常规消毒,从疣体中心直角进针2~3mm,或从疣体边缘45度针刺进针3~4mm,至疣体基底部后回抽无出血后注入药物0.2~0.7ml药液,直至疣体肿胀发白,注射完毕用棉签按压2~4分钟,以防出血。1次/周,并每天外涂氟尿嘧啶注射液3~4次/日。一般注射2~5次后疣体萎缩脱落,愈后无瘢痕。
注意事项:疣体感染,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当伴水痘或带状疱疹及虚弱病人禁用。其他有下列情况慎用本品:①肝功能明显异常;②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5×109/L、血小板低于5×109/L者;③感染、出血或发热超过38℃者;④老年患者。
结 果
局部注射联合外用氟尿嘧啶300例,治愈290例,10例无效,治愈率96.6%。
例1:患者,女,学生,2008年8月就诊,检查见面颊右侧有0.3cm×0.4cm大寻常疣1个,疣体高出皮肤,呈淡褐色,表面粗糙,局部注射氟尿嘧啶,每周1次。同时每天外涂氟尿嘧啶,共2次,2周后疣体萎缩脱落,无瘢痕,遗有淡色素斑,逐渐消退,随诊1年无复发。
讨 论
寻常疣是一种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感染皮肤或黏膜的表皮良性、局限性乳头状的皮肤赘生物。具有自身传染性,单发或多发性,好发于手掌、足,亦可发生身体任何部位。大小不一,小的如针头大,呈黄褐色或淡褐色,略高出皮面;大的有蚕豆大,呈褐色或正常肤色,表面粗糙,角化过度,坚硬,发生在甲周称甲周疣,甲床下称甲下疣,多发生在手足的称掌跖疣,一般无自觉症状。在足部跖头因受压力影响,有时可有疼痛感,影响行走。
氟尿嘧啶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黄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此外通过阻止尿嘧啶和乳清酸掺入RNA,达到抑制RNA合成作用,从而阻断了多种病毒核酸的合成。因寻常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瘤,氟尿嘧啶可阻断人乳头瘤病毒的核酸合成,从而达到治疗寻常疣的作用。局部注射氟尿嘧啶联合外涂氟尿嘧啶,治疗寻常疣。具有操作简单且患者痛苦较小,对人体危害小,疗效较好,价格低廉,患者接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先林.皮肤性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53.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