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纪天择 2010-10-01
三大定律五大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在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基本关系,也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任何矛盾关睥事物都同时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讲斗争不讲同一,只讲同一不讲斗争,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质。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处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实际工作中,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侧面都各有特点。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三是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观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表现共性。二者的相互转化必须依据时间、地点、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则为普遍性的东西,反过来也是这样。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
 
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的诸矛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该事物的发展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努力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并着急解决好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必须时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矛盾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研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握好主、次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联系与转化,做好转化工作,促进事物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的质、量、度。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2、事物的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事物的量变阶段,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的状态,保持了质的稳定性;在质变发生时,事物的稳定和静止被破坏,处于剧烈的变化中,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这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发生到一定程度,突破原有事物的变,质变都会发生,量变积累的结果,也必然引起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则是量变的趋势和结果。量变一质变一新的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重视量变的积累和趋势,促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发展,注意防止不利的量变趋势导致事物的有害发展。
 
3、事物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飞跃性。量变和质变的不断相互转化和相互交替,体现着事物的统一,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缺一不可的。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质变则实现了发展。否定量变、否定事物的发展的渐进性,会导致脱离实际的主观蛮干;同样,当量变积累,条件成熟时,不实行质变,也会导致停滞不前和僵化保守。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 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2、辩证的否定。(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身否定。由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对立统一,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处于量变阶段,而当矛盾双方长期斗争,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居于支配地位时,发生矛盾转化,量变也转化为质变,以致该事物死亡,发展为新事物。(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①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事物的发展是旧事物死亡和新事物产生,是质变;发展只能通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实现。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也就没有发展。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旧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结体中脱胎出来的,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旧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正是通过否定这个环节实现的,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特征。
 
3、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辩证图景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过程。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这是否定之否定,“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辩证发展的真谛。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消极因素的服从和积极因素的保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日益完善的过程。因此,事物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呈现出前进与上升的趋势。?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曲折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出现第一个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是向旧事物的某种回归,使事物发展道路不是呈直线型,而是呈“之”字型。第二,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暂时的挫折,甚至发生暂时的倒退或逆转。?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说明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尽管道路曲折险阻,但只要是真正的新生事物,总是能战胜各种消极因素,克服阻力,茁壮成长。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和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现特征。现象中分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而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①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和区别是: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在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现象是个别、片面的东西;本质是央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相对稳定,比现象单纯、深刻。②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一方面,本质离不开现象,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一定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即使是同本质鲜明对立的假象,也为本质所决定,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③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①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②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2、原因和结果。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结果,结果一定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存在。同时,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每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即甲现象引起乙现象,反过来乙现象又作用于甲现象,甲乙互为因果,即因果循环。?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揭示事物因果联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工作经验时,不仅要肯定成绩,发现错误,而且要找出取得成绩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工作。?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预见今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成果,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排除不利成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3、内容与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和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1)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①内容是指事物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事物的构成成分、内在特征、运动过程以及发展趋势。形式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内容活跃易变,形式则相对稳定,内容不同于形式。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由此形成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不断地使形式与内容之间由相对适合到相对不适合再相对适合的发展。(2)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注重内容,善于选择合适的形式。②根据内容与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推动事物的发展。
 
4、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①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次要地位,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②必然性和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持久稳定的趋势;偶然性则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趋势。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粉粹的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②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是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绝对地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①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必然性,努力研究揭示必然性,才能使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认识必然性利用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②在科学研究中偶然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只有认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注意利用一切的偶然因素去推动科学发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
 
5、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的,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导包含内在的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东西,不是现实性;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已不再是可能性。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依赖。可能性存在在于现实性中,离开现实性,就谈不上可能性;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没有可能的东西,不会成为现实,任何现实都是由可能转化来的。?相互转化。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产生新的可能性,即现实性化为可能性。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赛程。这种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可能由现实转化需要客观条件,还需要主观条件。(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①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从现实出发制订我们的方针、方案、计划。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正确分析种种可能性,正确预见未来,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②在制订计划、方案前要注意分析可能性的各种情况:可能和不可能;现实可能和非(抽象)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可能性在量上的大小,即或然率。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从最好处努力,从最坏处准备,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③可能向现实转化了客观条件,还需要主观件,即主观努力。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各种条件,使好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⑴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认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⑵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了旧唯物主义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的缺陷,科学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认识不再是对客体的消极直观反映,而是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一个随意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化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⑷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是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只有实践中,主体才能反映客体,产生认识。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把以,无论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还是书槽知识,都来源于实践。⑵实践是发展的动力。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⑶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作出判断。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认识的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全在于指导实践,改造社会。否则,人的认识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对实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⑴理论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方法。⑵理论可以提供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或预测。⑶理论可以动员、鼓舞和组织群众,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人的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它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表面性、具体性和直接性。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本质性、抽象性、间接性,它主要不是依靠器官,而是依靠主体的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而获得的认识。⑶感性认识和理解性认识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直接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只能是主观的、虚构的。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各个片面,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部和内在联系。因此,必然突破感性认识的局限,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性材料要真实,力求全面;二是概括加工的方法要正确,即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没有不包括理性成分的单纯感性认识,也没有完全离开感性材料的单纯的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只重视 感性认识而不重视理性认识的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只重视理性认识而不重视感性认识的教条主义。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完成,还要将获得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巨大。这是历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对实践的能力作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的目的;也只有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次,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方法。第三,要将理论、计划、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发生的这两次飞跃,揭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决定理论和理论指导实践是同一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其形式是主观的。而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所以,真理的客观性同认识的客观性是一致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所以,真理又叫客观真理。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那么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必须把认识同客观实际相对照,弄清它们之间是否一致。这就要求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能够把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实践将人的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而实践的结果可以判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这样的标准。再者,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客观的标准,而不是主观的标准,真理自己不能检验自己。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从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来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效果是一种客观事实,因此,实践标准是客观的标准。所以,确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个认识如果是真理,终究会被实践所证实;一个认识如果是错误,尽早会被实践所推翻。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另一方面,一定条件下的实践是有限的、相对的,决定了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相对的、在一定阶段的有限实践中,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实践水平总是受到工具、手段、对象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观与客观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论为我们党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到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DesignLife/archive/2009/06/03/4239978.asp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