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健身养生练习谈》节选

 谭健章 2010-10-02

                               《杨式太极拳健身养生练习谈》节选

                                                                                  时间:2010-03-18 22:33来源:中国武术网作者:中国武术网

纵横双曲后拱型身法


纵横双曲后拱型身法(一)


纵横双曲后拱型身法的操作


⒈纵向操作:在双膝前曲、胯关节能松活的前提下,命门吸住肚脐向后拉,把腰椎前凹弯曲拉平;同时尾闾推会阴前收,并向上托起小腹,把骶尾后曲削平;以形成 臀敛、吸腹、腰松、横膈下移,由此导引出胸涵、背拔、肩沉的身势。


在躯干改变势态的同时,下颏微下移后收,玉枕处后鼓上提,使头颈正直、百会朝天,颈前弯削平,虚灵顶劲自然呈现。


如此操作,使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颈前曲、胸后曲、腰前曲、骶后曲)消除,改变成“趋直”或后拱状态。从感觉上,躯干形成了一张以腰脊命门处为弓背中点的 向后张满的纵弓,百会与尾闾都有前卷的感觉。


⒉横向操作:以大椎至脊中的垂直连线为中分线,向左右延展横抻到两肩胛末端,施横向开劲,并将其横开劲延伸到两尺骨头;同时以命门至尾闾的垂直连线为中分 线,向左右延展横抻至两胯侧端(髂脊处),施横向开劲,并将其横开劲延伸到两外踝。


在这肩、胯、尺、踝外开横抻的同时,两大臂、两大股(大腿)、两手掌、两脚掌向前收合,并施内裹劲,把横开劲收住。


如此操作,不仅把脊柱纵沟填平了,而且把四肢也牢牢地联结在了躯干上。从感觉上,脊柱真正成了一条向后凸起的脊梁,而四肢末端却向内卷收,似乎肩背和腰胯 张成了以脊柱中线为弓背中点的数张横弓,累迭在躯干上。


⒊合成操作:后拱身法的操作,不是先纵后横的依次进行,而是纵横同时进行。其方法是以命门处为动力原点,吸住肚脐向后撑拉,其“力波”逐渐向上下左右四方 幅射,使纵横弓同时张满,交错迭加融合而成。


后拱型身法对人体外形的改变


后拱型身法是以功态的竖直型脊柱为根本标志的。它改变了人体的自然S型生理脊柱。由此产生出了以下一些形态变化:


首先是消除了躯干后面的仰头、凹腰、突臀和前面的扬颏、挺胸、腆肚及侧面的张肩、缩胯等自然凹凸状态,使身躯平顺竖直,出现了“尾闾正中神贯顶”的功态形 体。


其次是改变了人体前实(胸、腹)后虚(腰背)的自然状态,而成为后实前虚的功境状态。


第三是改变了自然人那种上实(胸)下虚(腹)头重脚轻耗能散气的用力状态,而变为下实上虚、脚踏实地的沉稳涵养状态。


第四、如此身法正是前人所提各项身法要领的上身状态。诸如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松腰敛臀、开胯圆裆、涌泉深根等等,无一处不合规矩。


第五、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讲的多是脊柱的“趋直”和躯干的竖直,那又为什么说是后拱型呢?因为直立行走的自然人经过劳作和运动的改造,脊柱和躯干 都是前拱的,如腰椎前弯、胸挺肚腆,头仰撅臀等。当脊柱和躯干走向功态竖直时,从感觉上就是后拱了。若没有这种感觉上的后拱,就一定还是非功态的前拱,那 就不是太极拳的身法了。所以,后拱身法对于初习者讲实际是竖直状态下的一种后拱感觉。经过几年习练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后拱型。


以上节录自赵济夫著《杨式太极拳健身养生练习谈》逸文武术文化出版)



纵横双曲后拱型身法


后拱型身法的内功效应


其一是松开周身的法门。


从后拱身法操作中可知,命门处后撑引动整条脊柱产生出松沉直竖的功态效应,感觉身后至体侧骨开筋抻,气血充盈,饱满有力;而体前却虚空无物,无底无际,能 吸纳山河,能包容一切;觉得自己象刚出炉的面包,蓬松张满,活活泼泼,弹性具足。有了躯干的真松,才能有周身的放松,这是显而易见的真谛。这就是“腰脊松 周身松,腰脊不松周身紧”的道理。


其二是含神用意的法门。


我们共知,神不含则意不能专,所以后拱身法强调下颏内收,玉枕上提,则头正项直,百会虚灵,眼神平下而易返观内视。神能内敛,意则能专。意注身内专于拳, 则能得静、得安、得定。这是用意不用力的入门阶梯。


其三是返朴归真的法门。


老子言“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后拱型身法完全是胎儿和婴幼儿身态的写照。祖国养生学,无论道、儒、佛、医各家莫不如此教导。


其四是聚气养气的法门。


得婴儿之形态必得婴儿之纯净和纯真,可致人静心息依,专于体内。后拱身法横膈下移,丹田充实,能使心气相守,总在下丹田和命门之间往复。故言此是聚气、养 气、壮气之最佳体态。


其五是舒胸宽心的法门。


常态的胸部,由于腰椎前凹上顶,横膈上移,胸腔窄小,必生生理上的胸紧,心肺的运作功能受到一定影响,纳氧排碳、营养输送都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不畅。生理 上的胸紧容易导致心理上的胸紧,表现为易燥易怒,火气大,或郁闷惆怅。心理上的胸紧反过来又加重生理上的胸紧,形成恶性循环。


胸紧如同癌魔,如同慢性自杀,如同把生命装在漏水的缸内,不知不觉把生命白白流掉了。


太极身法,完全可以把胸部解放出来,变得宽舒松畅,成为治疗胸紧的特效良方(后有专文论述)。


其六是松腰用腰的法门。


腰不松开,就派不上用场,什么腰为轴、腰为主宰全是空话白说。如何松?前辈们讲了很多要领,提出松、沉、直、塌、撑、拉、膨、塞等等,其实就是尾闾收,命 门撑,使前凹的腰曲填平。这一平,产生出一个常人鲜知的效应,即胸区变成了“乏力区”,而盆区变成了“充力区”。乏力区想用力用不上,只能随着充力区的运 动而运动。这就是盆区带动胸区的用腰机理(将有专文论述)。


其七是内劲蓄发的法门。


太极拳运动总是有规律地一开一合、一蓄一发形成内气鼓荡。合时随吸气(外气)将内气由丹田和四梢吸聚命门,敛入脊骨(称为气贴脊背);开时随呼气(外气) 又将内气发往四梢沉入丹田(称为气沉丹田)。入境的太极拳功,使内气输布周身、无微不到,称之为内劲的蓄发(有专文论述)。


其八是疏通脉气的法门。


后拱身法消除了脊柱的生理弯曲,将督脉上的三个卡口(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打通了,使任督(小周天)沟通。此身法使尾闾正中、百会虚灵、顶正裆圆,经 脉的阴海(会阴)和阳海(百会)无阻无碍,大周天畅通。


其九是拳势呼吸的法门。


后拱身法易使常人由胸式呼吸转变成腹式呼吸,行拳入境者又会把顺腹式呼吸改变为逆腹式呼吸,再成腰式呼吸。吸气时神气内敛,肢体收合,内气聚蓄命门贴于脊 背;呼气时神气外显、肢体开放,内气发往四梢沉入丹田。这种形神意气劲与呼吸同步和谐则为拳势呼吸。


其十是良性按摩的法门。


后拱身法配合拳势呼吸和内气鼓荡及内劲蓄发,使脊柱有节律的伸缩张弛,横膈膜上下运动,使神经中枢和胸腹间内脏都能得有序按摩。尤其是腰脊命门处有节律的 后拉前松,使两肾得到了非常难得的良性按摩。习太极拳几年,许许多多的脊柱疾病、脏腑疾病、神经疾病不翼而飞,这是机理之一。


五、太极身法的上身途径


一是从桩功中站出来。将身法摆好后站各种步型和步法桩,如弓步桩、虚步桩、独立步桩、马步桩、坐步桩和先定后动步桩等,尤其要多站开步和坐步无极桩。


二是从拳架中练出来。太极拳身法,是太极拳功的基础,是意气神劲的载体,没有了太极拳身法,就是操、舞之类。所以操拳中不可一时一处把身法丢掉,通过慢练 细练,使其形成动力定型。


三是从生活中养出来。生活中的行站坐卧,工劳操息,一句话,不管干什么,都要保持后拱身法。若能坚持如此,那就达到了拳练人的层次,那就是太极拳生活化 了。中国的武学、养生学中不乏这样的说教,“环拱直立稳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正襟危坐”等,无一不是太极拳身法的写照。


四是从劳作中改出来。许多重体力的工人和老农,他们从长期的用力劳作中找到了最省力而又兼养生的劳作姿态。我们细细观察体会,无一不是太极拳身法的运用。 若我们自己不能运用太极拳身法于生活和劳作中,那就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太极拳习练者。


(以上节录自赵济夫著《杨式太极拳健身养生练习谈》逸文武术文化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