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正解第十三
[原文]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上也,辱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古文正解]
有身则患,无我则福。
夫物秉道以生,不过安平。宠上以失中,辱下以失中,故宠辱偕惊。是以有道者不求其过,不坠其辱;不据己而私,故无患于得失。是谓无得失心,无福祸身。
荣辱而身外,无私而后公,身为天下。及其有私,恐唯损民以厚己焉,安可以天下而寄托之!
[今文正解]
谋求于自身则忧患,置之于度外则大福。
万物都秉持着大道而生息,不过是自在清静。荣耀恩宠是从上而脱离平静,耻辱失落是从下而脱离平静。因此说,宠辱的得失,都是对内心的惊损。所以有道者不求取身外过分之物,也就不会招致耻辱;不执著于自身,也就没有得失忧患。这就叫心无谓于得失,身也就无关于福祸。这反而是最大的得,最大的福。
视荣辱为身外之物,无我无私而后才能够大公;把整个天下视为己我,胸怀万民,一切为了天下。否则,怕是只会损天下之公而肥一己之私,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