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昵称52216650 2019-01-11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上一章从视觉、听觉、味觉、感觉分析人之道的危害,圣人治理天下应该除人道,不能自以为是,复天地自然之道。这章紧接着,只有行天道,才能宠辱不惊。上章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会患得患失。人整日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下,心态就会整日紧张而不安,沦为物的奴隶,沦为物的守护者,失去了天地本能的快乐。受宠受辱,都会惊惶失措,忧心忡忡,如临大患。过于看重这些宠辱得失,就如同过于看重自身一样,为外物所役,谓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

前面说了,天之道: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遂身退等特征,圣人行天道,对天下百姓: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对天下万物一视同仁,何来的宠?何来的辱?很多执政者为什么会宠一部分人一部分物呢?原因在于行人之道,而非天之道,因此谓之宠为下,换句话说人之道为下,天之道为上。

人之道: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贵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一个人如果沉浸于物,为物所役;沉浸于五色,五音,五味,贵难得之货,就会沦为物的奴隶,成为守财奴;沉浸于地位和荣誉,总是提心吊胆,怕失去所有的荣华富贵。这些患得患失的心态谓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怎么才能不会宠辱若惊呢?行天之道,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对天下万物一视同仁,何来的宠?又何来的辱?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句紧接上句,理解了上句,这句就很容易理解。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为什么人会患得患失呢?为什么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呢?这句话富含高深的人生哲学,也是解决很多人的人生迷茫问题,需要细细思考,反复思考,每次都能有所提高。很多人遇到这类问题,去求佛棍骗子,却被骗的心安理得,自己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为什么白白送给不事劳动的骗子?难道不可悲吗?接着讲为什么会患得患失呢?

为吾有身:我之所以会感到忧患,是因为我以人之道为重,私心太重,太看重眼前的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过多算计得失对我产生的利害。《道德经》的主要阅读者侧重帝王将相,推而广之侧重行使公权的管理者,不能把我们辛辛苦苦挣钱养家糊口对号入座。为吾有身也就是说私心太重,用私心遮蔽了天之公心。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不以己身为身,不行人之道,没有私心;而以天下为身,行天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以天下公心为重,我还有什么患得患失呢?对于一己之身而言利害得失,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句是过渡句,过渡到以天道行天下,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是不是合法的依据。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执政者以人道为政者,贵难得之货,为物所役,为五色、五音、五味所迷惑自我,恣意妄为,胡作非为,导致天下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圣人以天道为政者,循天地自然生化万物之规律,不误农时,避除害人之道,对天下百姓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天下一片勃勃生机,国家国泰民安,百姓安其居乐其俗。天地是万物的所有者,是万物的父母,执政者只有行天道,抱道而一,与天下混而合一,只有这样的君王,天地才可以把天下寄托于他,天地这个真正的父母才可以放心把孩子们寄给他。在天道政治伦理中,君主是养父母,是保姆,这是政权合法化的基础。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句话紧接上句,比上句递进。“爱”比“贵”更进一步,感情更深一步。贵对应寄,爱对应托,什么意思呢?上一句讲:在天道政治伦理中,把执政者是养父母,是保姆;天地是万物的所有者,是亲生父母。执政者不好五色、五音、五味、不贵难得之货,则能贵其身,贵身者必贵其德,积天德者必能德府天下,是以天下这个父母才可以把孩子暂时寄给他。爱民是统治者合法性的基础,执政者只有以德府天下,以爱护天下,天地才可以把孩子彻底托付于他。假如执政者这个保姆不疼爱孩子,不懂孩子,甚至整天虐待孩子,伤害孩子,那么天地就会把这个执政者换掉,还要追究保姆失职的责任,这就是朝代更替的深层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