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连青泥洼河上的桥的历史

 虎貔貅 2010-10-05
1.青泥洼村

  

  百多年前的大连———昔日的青泥洼渔村是什么样?现在已无人见过,我们只能从发黄的旧地图上去寻觅当年的印记。从一张1899年大连建港规划图中可以隐约看到:当时的青泥洼,位于现今南山和绿山山麓以北的市区内,划分为东青泥洼和西青泥洼两个区域。具体的分界是从今南山山缘,经由友好路穿越友好广场向北延伸后大致沿吉庆街走向,止于今渔轮厂突出部海域。东青泥洼的东端地势陡峭,多见悬崖,整个区域内纵向分布多条河流、沟壑;而西青泥洼地势则较平缓和开阔。东青泥洼村,由两个村落组成,一个位于现今的民生小学附近区域,另一个位于现今的三八商城附近区域;西青泥洼村,位于绿山山脚下的现今劳动公园园内并向北延伸接近中山路,东青泥洼和西青泥洼两个村落之间为田圃。据记载,东、西青泥洼村有村民共近40户。

 

 

 

 经绿山发源的西青泥洼河,由南向北注入河套地(现今兴业蔬菜批发市场一带)汇合于海。西青泥洼村就环抱着这条西青泥洼河。由于西青泥洼村是沿河两侧分布,因此为便于本村居民生活、出行而于河上架设桥梁,应是很自然的事,但因年代较远,是否有当地居民架桥、桥梁的结构及规模大小等,都难以考证。

  

  2.西青泥洼河上的桥

  

  西青泥洼河,应该说是当时大连重要的一条河流,所谓的“青泥洼桥”,就是指这条河流上的桥。

  实际上,当时西青泥洼河上比较大的桥至少有4座。从北向南,依次为:铁路桥(今“宏孚桥”)、“达路尼”桥、常盘桥、虎溪桥。

  ▲铁路桥(今“宏孚桥”)

  家住建设街的马大爷说,他在这儿住了近60年。“那时候人们管这儿叫火车站桥洞子,”他用手指了指现在的“宏孚桥”说,“桥的下面是大河沟子。”马大爷还说他当时曾住在沟沿上盖的平房里,后来搬进建设街附近的楼房里,才彻底远离了嘈杂、潮湿和破烂的恶劣环境。马大爷所说的“桥洞子”的前身就是1901年-1902年沙俄建起的跨越西青泥洼河的铁路桥(今“宏孚桥”)。

  ▲“达路尼”桥

  沿着“宏孚桥”南行进入火车站前地下商业街,可以看到正在筹建中的“青泥洼桥博物馆”。这座桥的桥拱和桥墩是2002年4月20日进行大连火车站地下通道建设时由施工单位挖掘出的,属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建的连接长江路的桥。看上去,这座桥的桥拱虽经技术处理,但仍透露出岁月的斑驳,黝黑的卧着,透着苍凉。

 

 

 

1920年,日本殖民统治者修建了这座沿今长江路横跨西青泥洼河的桥梁,始称“达路尼”桥,1927年,该桥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桥长28.3米,宽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于畜力车马及步行,其北侧今大连火车站的位置当时还是一处煤场。上个世纪40年代,这座桥曾被称为“青泥洼桥”。

  今年已70多岁的赵先生还记得,当时桥下长满了杂草,小伙伴们曾在桥洞里玩过捉迷藏的游戏。

  ▲常盘桥

  几乎所有的大连上世纪30年代写真集中,都有这座桥的身影。

  1898年3月27日,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并以此强行租借旅大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任命萨哈罗夫为总工程师,在大连湾西南岸青泥洼地区征用土地,分两期开始着手进行大连港口和市区规划建设。西青泥洼河由于河道较宽,成为运送港口及市区建设材料物资的瓶颈,因此沙俄在城市建设之初,为了打通东西青泥洼的道路,于1899年根据市区及道路规划设计,修建了这座横跨西青泥洼河主河道的木桥。桥连接着市区东西要道(即今天的中山路),桥长10余米,宽12米,由4座木架支撑。1905年,日本殖民统治者侵占了大连,开始称之为“青泥洼桥”,后改称“常盘桥”。1907年,这座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2年又加宽桥面,在原桥两侧加筑混凝土拱桥,并建有四墩仙鹤饰柱,桥的造型为单孔曲拱欧式路桥,扩建后的整个桥长11米,宽17米。

 

 

 

 

▲虎溪桥

  西青泥洼河的南端就是劳动公园了,昔日这里的西青泥洼村该是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1913年,日本殖民者扩建了当时公园内横跨西青泥洼河的木桥,1931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之为“虎溪桥”,即今荷花池畔的那座桥。“很早以前的荷花池可不像现在这样,”一位喜好遛公园的老人这样说,“到处是淤泥,夏天蚊子、苍蝇很多,是1949年那会儿市政府组织全市各界群众参加劳动后挖出来的这么个池塘。”老人还记得,修整后的荷花池里的湖水经桥拱瀑布一样倾泻到另一侧的渠底,流入靠近五惠路涵渠内,轰鸣声很远的距离都可听到;而挽起裤腿站在沟渠里,用自制的渔网往水里稍加搅动,还会捉到一种叫“水虱”的昆虫。

 

 

 

 

3.“青泥洼桥”的变迁

  

  西青泥洼河上的桥,其实远不止上文提到的这几座。据资料记载,当时,这条河上大小桥梁约有六七座。

  时光荏苒,西青泥洼河后来由自然河道被整修成泄洪沟渠,其河名也逐渐被人们淡忘掉了。1936年大连火车站西移新建,青泥洼桥周围地区各类商行、连锁店、市场、旅店密集,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商业闹市区,于是,大连人习惯上便把这里统称为“青泥洼桥”。其实,青泥洼桥有两种含义:一是桥梁的名称,即指位于长江路上的“青泥洼桥”;二是地名的称谓,即指位于中山路上的“常盘桥”一带。作为地名的“青泥洼桥”,是1946年6月,当时的大连市政府发布文告,将“常盘桥”更名为“青泥洼桥”。

  从事大连史志研究的孙老先生还记得当时这座桥的桥拱下面,还有一个五金百货市场。以后西青泥洼河大部分河段的泄洪沟渠逐渐被覆盖或被涵管和暗渠所代替,有的桥涵成为了地下通道的一部分。这条南起五惠路北至长江路的西青泥洼河覆盖路段上世纪50年代曾称作“青泥洼大街”(即今天的“青泥街”)。连接市区主要道路的常盘桥,由此也最终失去了桥的形象。今天位于“秋林”的地下通道内人流摩肩接踵,人们很少注意到南北两端被加长的拱形通道或许就是当年常盘桥桥拱的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