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力模型分析大学生就业

 昵称3661482 2010-10-09
推荐给大家一篇文章鈥斺斺斢免湶ㄌ匚辶Ψ治瞿P外澐治龃笱鸵滴侍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01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比上年又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公布的是9月份的就业率和12月份的就业率,2003年和2004年的9月就业率分别为70%和73%,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有245万名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初次就业率达到近3%。这高出了今年初教育部官员70%的预期。高校毕业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200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00多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率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我们也拭目以待期盼有一个学生、社会、高校三方都满意的结果。不过,从近几年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的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外,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现在笔者依照迈克尔·波特先生在《竞争战略》中提到的“五力模型”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几种原因。
   迈克尔·波特先生在该书提到的五力包括:行业内的竞争者、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这五力。行业内的竞争者,我们可以把高校毕业生群体模型化的分为这类,供应方,当然就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生产商”;买方,当然就是接收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潜在进入者我们可以归结为即将进毕业的大学生,当然高校招生政策主导着这一群体的发展;而替代品我们可以归结为职业学校,艺术学校,普通技工学校等在社会上受到追捧的实用型人才。
   首先,我们从庞大的行业内的竞争者--高校应届毕业生说起,高校毕业生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同时他们是受到其他几它四力所影响最大的,他们除了受到学校和父母带来的人为外界压力外,还受到传统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左右。因而,如何在复杂社会压力包袱下,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是非常的关键的;提升自身竞争力也不是说的做一个通才,什么都会,什么工作都能干;这种通才只是理想模型,即使是有也不可能人人都是的,所以我们这里依照迈克尔·波特先生的“三种战略”所提到的,成本领先优势,标新立异,专一化;这三种战略中的一种就业竞争力思想,不过我发觉专一化针对高校毕业生来说似乎更现实和有用,专一化即使指在校期间除了学好自身专业,拿到该拿的证书,多拿和实际工作相关的证件,比如:驾驶执照,秘书资格证,高级营销员资格证等。一切社会上受到欢迎的证书。此外,在校期间学知识还的学有所用,学所能用;不要理论一大堆,实战人打转。除了参加学校的校园课余活动外,还的抽时间,抽任何课余可以利用的社会时间,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接触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活动。不要怕失败,没失败那里来所谓成功呢?
   第二,我们从培养输出高校毕业生人才的高校谈起,自从前几年高校产业化战略思想调整后,在现在很多大学校园教育里,教育教学完全被商业这个词掩盖,高招在迅速的扩张,大学也相应的为提高招生竞争力也不断的在校园硬件上投入巨资来吸引中学毕业生;(而在教育软件上的投资好象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当然,高校产业化后的投资怎么收回来,那么不言而喻,广大的高校教育收费;从改革开放到2005年这20多年间学费上涨了25%,这可谓是高校产业化成果。当然,高校产业化了,政府宏观规划我们普通老百姓无可厚非,但是高校却一味的抓产业化去了而忽略了做好他们本质工作。让高校学生学到知识,能力,以适应后来的就业等。现在很多农村流行“大学无用论”;因为广大的农民认为培养自己的孩子去读大学后的巨资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依照现在中国农村收入水平和高校收费对比得出;
在农村还流行这句话:“一个孩子读高中拖累一家人,一个孩子读大学拖垮一家人”。),不如早早送他们到沿海打工,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在输出毕业生的时候,他们很少注重他们培养的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的,他们在毕业生毕业之前一般最关心的是那位同学还欠学费的把他的毕业证扣下而不是关心他们是否都找到合适工作的。综合社会反应和高校本身体制弊端来说,高校在大学生社会竞争力当中越来越弱是主要影响者。而如何培养有用的大学毕业生,社会所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则是高校学者讨论的问题了。
   第三,各大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大学生供求发生变化的今天,企业在面对选才是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的,当然从经济学角度说,他们并没错。当他们在有优先选择权的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这一过程中,他们面对如此众多的求职大学生,他们也有了讲价还价的资本。大学生毕业工资低,人人都晓得。很多时候有些大学生叹息到自己读了四年书还不如一个普通民工收入,为什么当初还花费巨大的成本来读书?很多时候社会质疑,大学无用论蔓延到了很多大学生灵魂的深处。
   第四,潜在进入者,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已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他们除了沉浸在进入象牙塔后的惊喜之外,随之面对的是将来的就业压力。当然,这些源源不断的新进入校园的大学生也给现在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毕竟,中国高校在校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第五。替代品,这类人群包括技校学生,职业中学,技术工人,拜师学艺的学徒,民工等一切在社会上和大学生应征工作的群体的总和,他们当中的某些人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他们虽然没有大学生那样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有更能擅任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廉价的工人。他们相对很多眼高手低的应届大学生来说,这类人更受到企业的追捧和欢迎。这类竞争者虽然和高校某些知识含量高的应届毕业生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他们面对需要在实际工作当中才能学到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大多数岗位来说他们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他们不但教育成本低,而且心态极其好,很多企业需要这类实用型人才。
  
附:按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在70%-
90%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率在50%-70%之间表示就业由一定压力;就业率在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就业率在30%以下表示可
能产生就业危机。
  依照笔者亲眼所见,截止目前,在某些高校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大大低于30%,除非非常的就业危机当中,不过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该校就业办公室还鼓吹今年就业形势比去年更乐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