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得·L·伯恩斯坦:没回报 就不要冒险

 Lilac79 2010-10-10
2010年09月25日00:06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我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它可以与我对话。”身兼作家和投资咨询师的彼得·L·伯恩斯坦如是说。在他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震撼了他。伯恩斯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密切关注金融体系的运作模式。

  从哈佛毕业后,伯恩斯坦先后涉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战时战略服务处(OSS)、威廉姆斯学院、纽约联合银行(先是管理债券投资组合,后又负责外汇管理)。此后,他又在父亲的老式财务管理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最终,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资管理公司,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投资咨询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一些大型基金会和大型的个人信托及财务管理公司。

  伯恩斯坦著作颇丰,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介绍了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管理办法一直到最新进展,分析了现代投资(000900)组合理论及行为金融学。

  “人们一直认为,风险就是遭受损失的几率。”伯恩斯坦说,“人们都可能面临损失。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风险也是机遇的代名词。人人都知道,如果不努力工作饭碗就不会有保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也是每个资产管理者都应牢记于心的信条。”

  你能打败市场吗?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职业投资顾问十分藐视学术理论,而伯恩斯坦不同,他总是虚心向财经界的思想泰斗们请教,比尔·夏普就位列其中。

  1968年的一天,夏普给伯恩斯坦上了深刻的一课。夏普问他是否能够战胜市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能否战胜市场,”伯恩斯坦如实回答,“我想,我们算是战胜过市场,在我刚入行的头十年里也许可以做到,因为当时的市场远没有现在这样复杂,只要掌握了比较系统的方法,那肯定是可以胜过大多数赤手空拳的投资大众的。”

  即使在股市蓬勃发展、日渐复杂的时候,机敏的投资者还是能经常打败市场。“我们买进了一些潜力很大的股票,”伯恩斯坦回忆道,“我们在市场上升时期,把握机会,大量买进好的股票——买进了丹碧丝,买进了吉列——大量地吃进。”

  这两只股票在其后长达30年之久的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对象。丹碧丝公司后来被兼并了,直到1997年时,吉列公司的股票仍然受到股民们的追捧。

  为什么在今天要战胜市场就如此困难呢?伯恩斯坦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机构投资者只占有某些好股票的一小部分份额,而今天的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至少都占到一半以上。许多机构都不允许旗下的养老金基金以受益人的名义持有任何股票——这是自1929年的股灾以后,绝大多数保守型的投资机构立下的一条铁规,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未曾动摇。

  一次长达两年的熊市终于让投资者开始关注风险理论。按标准普尔500指数测算,1974年的股市跌幅达40%之多。“投资者们需要新的方法来控制风险了”,带着这一理念,伯恩斯坦与《机构投资者》杂志合作,创立了《投资组合管理》期刊,并成为第一任主编
潜意识中的投资者

  在心理学意义上,金钱有着多重的含义。由于金钱与人们的自尊相联系,人人都想去博取,多多益善。在金钱上取得成功,成为供给者的角色,这折射出游戏主宰人的心理优势。

  伯恩斯坦说,损失厌恶、心理账户,以及过去二十多年来行为金融学产生的其他概念,都为价值投资赢得了投资大众的信任。

  “价值型投资正是这些概念的直接应用,”伯恩斯坦说,“人们在理解市场走向时往往抱有一种单纯的思想,他们只喜欢那些‘感觉舒服’的股票,对那些‘感觉不舒服’的股票根本不正眼相看,于是在价值估计上经常会犯大错误。因此,如果你对这些有了解的话,就可以成为赚钱的价值投资者了。”

  伯恩斯坦提醒说,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的投资策略有一种健康的风险观,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没有回报,就不要轻易冒险。一般投资者可能会觉得,与其告诉他们一条令人不愉快的忠告,还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哪只股票能涨到天价;但是,凡忽视这条忠告的投资者,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你对不确定的事情所做的决策,并不是因为可能会出现坏的结果,”伯恩斯坦说,“当你决定做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必定是因为有什么目标吸引着你。而你所承担风险的大小,也要与预期的收获程度相当才行;反之亦然。如果你到银行去存钱,就不要指望今后30年内每年获得15%的收益;但如果你把钱投在一个小型高科技公司的股票上,这就是一件冒风险的事了。这家公司也许明天就会倒闭,你对那些复杂技术也了解得似是而非。总而言之,对于这种投资,你只能使用一小部分资金,因为赢的把握并不大,股价的下跌可能会使你束手无策。”

  选美比赛与市场先生

  我们可以把股市想象成一架天平,它会称量出投资者的信念。伯恩斯坦说:“股市并不是一种抽象事物,它由许许多多正在做决策的投资人组成的,每当你作出一个决策时,就如同下一次赌注,对手就是其他所有投资者。”

  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所有投资者都参与了一场竞赛,凯恩斯曾把这种竞赛比喻成20世纪30年代伦敦流行的一种选美比赛。

  伯恩斯坦解释道,“这个游戏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投资者的对手永远都是其他投资者。就像刚才的选择,你可能是对的,有位姑娘确实很美,但也许其他所有人今年都喜欢红头发的姑娘,或者是出于其他原因,大家就对你的选择没有共鸣了。”

  传奇式的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市场的反复无常、难以驾驭。他说股市好比与一位频繁更改自己意见的合伙人相处,这位伙伴的主意天天都在变动,而且永远不会提前打招呼。

  如果你是一个谨慎的投资者、明智的生意人,你对自己持有股份的价值判断会被“市场先生”每天的播报所左右吗?当然不会,只有当你认为说得有理时,或者觉得有利可图时才会接受他的建议吧。当他报出一个荒唐的高价时,你会欢天喜地地把股份卖给他;当他报出超低价时,你也同样会愉悦地从他那再买些股份。但其他时候,你最好还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掌握公司的全面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抉择。

  与此同时,选择还是一种可以让系统运转的奢侈品。“在你所承担的任何风险中,或者你所作的任何决定中,关键要看它的可逆性程度,”伯恩斯坦说,“这也就是为什么股票市场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成为如此重要的制度,因为它就具有这样的可逆性。那些刚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建立股票市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如果一开始是建工厂、投资于高新技术、钻油井, 这些决策都是很难逆转的,一旦失误就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股票市场为你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你完成投资以后还可以更改自己的决定,”伯恩斯坦说,“因而,人们才愿意在那些可逆性差的项目上投资。我买了一只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公司自身无法更改它自己的决策,但我却可以更改我的决定,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把它再卖出去。”正因为如此,投资者们都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当某只股票风险太大,无法再支撑时,他们就可以撤资,另寻高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