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还是机器,网络学院该如何用好网络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jianggzh 2010-10-11
蒋国珍:人还是机器,网络学院该如何用好网络
中国网 时间: 2010-10-11  作者: 蒋国珍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 陶子  编辑信箱

  蒋国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方向研究生导师。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具有教育信息化的共性。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中经历着国际上教育信息化的共性问题,其中之一是对“人与机器(技术)”关系的认识问题。比如,远程教育试点中有人认为“平台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关键”,这些观点看似正确,但其实隐含着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模糊认识。一些远程网院不遗余力,甚至是全力以赴地开发网络课程、“课件”等,将教学质量寄托于优质的教材、“课件”等产品上,以为只要“课件”适合学生需要,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以为“课件”、网络课程等“产品”一经生产出来,教的过程就已然基本完成,剩下的主要是学习者使用“课件”自学了。

  网络平台、网络课程真的能替代学校和教师吗?或者说,网络学院真能不用教师、或很少聘用教师,使用网络平台、网络课程来实施教学吗?如果“试点”果真能找到可行的方案,那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创造教育的神话。但是,教育理论、教育媒体研究结论,以及国内外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实践都告诉我们:不要对媒体本身的教学效果寄予太多希望。

  要讨论能不能使用媒体来传递教学,回顾一下“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传统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即客观主义),当今主流的研究观点认为“学习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即建构主义)。按前者的观点,知识、技能是可以传递的,可以使用媒体传递知识;按后者的观点,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

  从远程教育历史看,早期的远程教育基本上是以“媒体传递知识”的思想主导,这与该期主流的客观主义教育思想是吻合的。1925年,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提供广播课程,1934年,利用电视教授口腔卫生,成效均不甚好。在我国,在电大发展的早期,由于学习对象是一批学习动机特别强烈的群体,使用电视教学的成效十分显著,但后来的实践证明,适合电视教学的对象和课程内容是有局限的。

  在有关媒体对教育的影响研究方面,十分著名的是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 Clark,1983)提出了的“媒体只是工具”(Media is mere vehicles)的观点,他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人们使用工具的方法。当然,也有不少人并不认同该观点,而理查德·克拉克(1994)一派更坚定地认为:“放弃你们对教学媒体的狂热吧(enthusiasm)”。

  我更赞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Jim Finm(1964)的观点,他经常爱讲“马鞍”的故事:五世纪至六世纪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生活中虽然用马鞍,但他们并不知道马鞍对作战有何用,而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洞悉到马鞍对于军队的价值,他们将马鞍用来武装自己的军队,一种新的兵种——骑兵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最终征服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查理·马特并不是马鞍的发明人,他的智慧在于:如何有目的地使用马鞍,善假于物也。

  “马鞍”的故事给网上教学的启示是:再好的网络、再优质的网上课程资源,其本身不可能给教育带来神奇的改变,只有将网络技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让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技术的功效才能显现。不要试图用网络(平台、课程)替代教师,而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在网络环境下“能征善战”的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试点”若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善莫大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