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忍经

 昵称1926666 2010-10-14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原文>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宽绰其心。“   

<译文>   《尚书》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只是不敢发怒。“又说:“是放宽自己的心胸。“   

<原文>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译文>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原文>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译文>《左传;昭公元年》:“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尔?“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译文>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知伯进了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王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怎么能被人尊敬呢?“赵孟回答说:我凭着忍性。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危害呢?“   

<原文>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君王袒露着肩膀牵着羊来迎接楚国的军队。楚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对郑国的老百姓讲信用。“   

<原文>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译文>   《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原文>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译文>   孔子又说:“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安全,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   孔子又说:“君子处事谨慎不与人相争。“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译文>   《论语》载曾子说:“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计较。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 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原文>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译文>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原文>   晋王*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译文>   晋代的王*曾经说过:“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从人情上原谅他。“   

<原文>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译文>   王*又说:“不要意气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于色。“

细过掩匿

  

<原文>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招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小官住的宿舍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当官的担心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召见了那些小官,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其掩饰。

醉饱之过 不过吐呕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时,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了酒而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过就是呕吐物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垫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责怪他了。“

圯上取履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曾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惊谔,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穿上鞋,说:“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出胯下

  

<原文>   韩信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人,从我胯下过。“韩信遂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其一校官也。   

<译文>   韩信喜欢身佩长剑,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身佩长剑,但你敢杀人吗?如果你能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你不能杀我,那么,就请你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着身体,从那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过。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那个少年召到跟前,对他说:“你过去曾经欺负我,现在还可以欺负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给他封了一个小官。

尿寒灰

  

<原文>   韩安国为梁内史,坐法在狱中,被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国得释放,任梁州*史,田甲惊走。安国曰:“若走,九族诛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见安国,安国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惧,安国赦其罪,又与田甲亭尉之官。   

<译文>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被关到监狱中。狱中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问田甲:“冷却的灰可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浇熄。“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家族都杀了;如果不走,可以原谅他的罪过。“田甲于是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田甲:“冷灰今天重燃,你何不用尿浇熄呢?“田甲十分害怕,韩安国却原谅他的罪过,并授予他一个亭尉官职。

诬金

  

<原文>   直不疑为朗同舍,有告归者,误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舍,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译文>   直不疑住集体宿舍,有一个回家的人,误将同舍郎的金子拿走了。同舍郎怀疑直不疑偷走他的金子,直不疑表示认错,买了金子,还给了他。等到回家的人回来后,将同舍郎丢失的金子如数归还,同舍郎很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诬裤

  

<原文>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裤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裤以还。   

<译文>   陈重同宿舍有人回家去,误拿了邻宿舍人的一条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辨,买了一条裤子还他。

羹污朝衣

  

<原文>   刘宽仁恕,虽仓卒末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手耶?“   

<译文>   刘宽仁慈宽厚,即使仓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刚穿好上朝服装的时候,妻子派婢子送来一碗肉汤,故意泼洒在刘宽的身上。刘宽神色不改,慢慢地问婢子说:“汤烫坏了你的手吗?“

认马

  

<原文>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   卓茂,性情宽厚,仁义待人,与乡里故旧友爱,即使行业不同,也友好融洽。卓茂曾经出门,有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明知这个人弄错了,但还是把马给了他。过几天,马的主人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于是将马还给卓茂,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与人争。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原文>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   

<译文>   刘伶曾经喝醉酒,与一俗人发生冲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冲过来。刘俗说:“我这像鸡肋一样的身子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那人大笑而收起拳头。

唾面自干

  

<原文>   娄师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曰:“吾辅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求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译文>   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上任,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五世同居

  

<原文>   张全翁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尔。“太宗以为然。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唐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这家,召见他家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长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互相忍让。“太宗认为很对。

九世同居

  

<原文>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译文>   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亲自光临他家。问他何以能九世同堂,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赏给了他家绸缎。

置怨结欢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色之忍第三》

【原文】

桀之亡,以妹喜;幽之灭,以褒姒。

晋之乱,以骊姬;吴之祸,以西施。

汉成溺,以飞燕,披香有“祸水”之讥。

唐祚中绝于昭仪,天宝召寇与贵妃。

陈侯宣淫与夏氏之室,宋督目逆于孔父之妻,败国亡家之事,常与女色以相随。

伐性斤斧,皓齿蛾眉;毒药猛兽,越女齐姬。枚生此言,可为世师。噫,可不忍欤!

【解说】

夏朝君主桀的灭亡是由于宠爱妹喜;周幽王的灭亡是由于宠爱褒姒。

春秋时晋国五世大乱,都是由于骊姬蛊惑挑拨致成的;春秋时吴国的祸患都是由于听信收纳了西施的缘故。

汉成帝溺爱女色赵飞燕,当时有个披香殿学士淖方成大骂汉成帝,说这是“祸水”。

盛世的国道中断是因为唐高宗宠爱武则天,封为昭仪,后来则天称帝;唐玄宗天宝年的安史之乱,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才召来大祸。

陈灵公因公开和臣子的妻子夏姬私通,才有后来被杀之祸;《左传》上记载宋太宰华父督在路上看到孔父嘉的妻子,一直用目光把她送走,后来终被人杀死。所以说历史上有的人倾国败家,有人自取灭亡,大多是因为有女色相随的缘故。

西汉枚乘在他的《七发》一文中曾经说过:“皓齿蛾眉,是砍伐性命的斧子”;又说:“越女在前伺候,齐女在后奉迎,来往玩乐吃喝,这好似毒药和猛兽。” 噫,美色的祸害这么大,难道不可以忍受自己的色欲吗?

 

《忍经》之《食之忍第六》

【原文】

饮食,人之大欲,未得饮食之正者,以饥渴之害于口腹。人能无以口腹之害为心害,则可以立身而远辱。

鼋羹染指,子公祸速,羊羹不遍,华元败nǜ。

觅灸不与,乞食目痴,刘毅未贵,罗友不羁。

舍尔灵龟,观我朵颐。饮食之人,则人贱之。噫,可不忍欤!

【解说】

吃饭、喝水时人的大的欲望之一,人没有得到饮食正道,而因为饥渴坏了口腹。人如果能够不因为饥渴的损害而导致心性上的损害,那么就可以立身而远辱了。

《左转》宣公四年,郑灵公一次和大夫喝鳖汤,把臣子公叫来,灵公没给他汤喝,子公很生气,把指头在鼎里蘸了一下,尝尝后拂袖而去。灵公很气愤,想要杀了他,可是,子公和子家事先谋划好了,先把灵公杀了。又《左转》宣公二年,宋国和郑国打仗,宋将华元杀羊给士兵吃。没给他的车夫吃。等到战斗开始,车夫说:“那天的羊,是你作主,今天的事,我来作主。”他驾车和华元一块驶进郑国的军队中,所以华元失败,郑国也失败了。

刘毅贫穷的时候,向人要一点烤肉,人家不给;罗友受困的时候,向人讨饭竟然被视为傻子。

《周易·颐初九》说:“舍弃自己如同灵龟般的智慧,观望他人手中的食物,是凶卦。太过重饮食的人,人就会认为他卑贱。” 噫,难道不应该忍一忍吗?

 

《忍经》之《贫之忍第十》

【原文】:

无财为贫,原宪非病;鬼笑伯龙,贫穷有命。

造物之心,以贫试士;贫而能安,斯为君子。

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以其道德之,速奇祸于千金。噫,可不忍欤!

【解说】

没有钱物才叫做贫,《庄子》一书中的原宪虽然贫穷,但不是病,正所谓“贫非病”的由来;南宋的刘伯龙,又一次在家里看着左右盘算利息,突然,有一个鬼在旁边拍掌大笑。刘伯龙叹气道:“贫穷是有命的,我竟然被鬼耻笑了。”

用贫穷来试验士人的心,这是造物主的用心所在;贫穷而且能够以此为乐,安逸生活,才称得上是君子。

老百姓没有恒产,是因为没有恒心。不凭借正道儿得到财产,立即会招来祸患。噫,即使贫穷一点,怎么能忍受不了呢!

 

《忍经》之《贱之忍第十二》

【原文】

人生贵贱,各有赋分;君子处之,遁世无闷。

龙陷泥沙,花落粪溷;得时则达,失时则困。

步骘甘受征羌席地之遇,宗悫岂较乡豪粗食之羞。

买臣负薪而不耻,王猛鬻畚而无求。

苟充诎而而陨获,数子奚望于公侯。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人生一世,是富贵还是低贱,都是命数所定;仁人君子处之泰然,隐世修行却没有苦闷(之感)。

龙如果盘在泥沙尘土之中,小动物都敢欺负它;花如果落在粪池之中,就没有多大价值;人如果获得了机遇就会显达,失去了机会就会受困厄。

三国时的步骘甘心情愿接受焦征羌人对他的慢待;南宋时的宗悫不计较乡里豪族庾业对他的羞辱。

西汉时的朱买臣因为家里贫穷靠打柴为生,却不觉得耻辱;晋代的王猛虽然做过卖畚箕的小贩,却并非无所追求。  

如果步骘等人在贫贱时失去志气,在富贵时失去节制,哪里能够登上公侯的位子呢?!嘻,怎能没有忍耐之心呢!

 

《忍经》之《辱之忍第十五》

【原文】

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圯桥匍匐取履,而子房韫帝师之智;市人笑出胯下,而韩信负侯王之器。

死灰之溺,安国何羞;厕中之箦,终为应侯。盖辱为伐病之毒药,不瞑眩而曷瘳。

故为人结袜者为廷尉,唾面自干者具相位。噫,可不忍欤!

【解说】

能够忍耐耻辱的人,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西汉时的张良圯桥匍匐着为老人取鞋穿鞋,最后张良(字子房)胸藏着作皇帝军师的智慧;西汉时的韩信少时甘受胯下之辱,受市人讥笑,以后却成为叱咤风云的大将军,被封王封侯。

西汉时的韩安国,因事入狱,以为他还会出人头地,狱吏田甲不以为然,定要羞辱他。韩安国说:“死灰不会复燃吗?”田甲说:“燃了就用小便浇灭它。”最后韩安国出狱当了梁王内史。战国时,魏国的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给了他很多赏赐。须贾却陷害他泄露国家秘密给齐国。回到魏国后,魏相魏齐打断了他的肋骨和牙齿。范雎假装死了,魏齐用席子把他卷起来放到厕所里,让别人往他身上撒尿。范雎逃脱后,随秦国使者到秦国,秦昭襄王把他当作客卿,封他为应侯。由此可知,羞辱是克病的毒药,不使人昏昏欲睡,怎么能好得了呢?

西汉的张释之曾为当时喜欢谈论黄老之术的王生系袜子,文景帝时做了廷尉;唐代的娄师德曾对他弟弟说:“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不要擦它,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接受下来。”而娄师德做了三十年宰相。噫,忍辱负重,成大事者怎能没有忍辱之心呢!

 

《忍经》之《安之忍第十六》

【原文】

宴安鸩毒,古人深戒;死于逸乐,又何足怪。

饱食无所用心,则宁免博弈之尤;逸居而无教,则又近于禽兽之忧。

故玄德涕流髀肉,知终老于斗蜀;士行日运百甓,习壮图之筋力。

盖太极动而生阳,人身以动为主。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噫,可不忍欤!

【解说】

以安佚为乐,这比鸩鸟还毒人,这是古人深以为戒的;但是死在安逸和欢乐上,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吃饱了饭,什么事业不做,还不如鼓励他去下棋游戏,安逸的生活却得不到教育,这就接近于禽兽,让人担忧啊!

三国时的刘备(自玄德)曾经和刘表坐在一块,去了趟厕所,回来后很痛苦地留下了眼泪,并对刘表说:“以前经常身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都消下去了,如今不再骑马了,肉又长起来了。日月象流水,老年就要到了,但是功业还没建立,因此为这个感到悲哀。”晋代的陶侃(字士行)有段时间,他早上运一百块砖到屋外,晚上又把它们搬到屋里。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正在为中原的事用力,过分的优裕安逸,恐怕不能胜任事务,所以就要习惯劳动。”

周子《太极图说》曾说:“太极运动就产生阳,那么人的身体也应该以运动为主,这正如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而经常流动的水是不会发臭的一样,是由于运动的原因。”噫,成大事者,怎能没有忍耐而经不起磨练呢!

 

《忍经》之《孝之忍第十九》

【原文】

父母之恩与天地等;人子事亲,存乎孝敬,怡声下气,昏定晨省。

难莫难于舜之为子,焚廪掩井,欲置之死,耕于历山,号泣而已。

冤莫冤于申生伯奇。父信母谗,命不敢违。祭胡为而地坟,蜂胡为而在衣?

盖事难事之父母,方见人子之纯孝;爱恶不当疑,曲直何敢较?

为子不孝,厥罪非轻。国有刀锯,天有雷霆。噫,可不忍欤!

【解说】

父母的恩情和天地一样广大深厚,做子女的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做孩子的,事奉自己的父母亲,主要的是孝敬,要轻声轻语,动听悦耳,晚上让父母安定,早上去向父母请安。

没有什么比舜当孝子更难的了,舜的父母让他把仓廪封上泥,却搬走阶梯,父亲放火烧了仓廪,舜凭借两个斗笠下来,得以不死;他们让舜凿井,却用土把井填起来,舜从隐蔽的空隙中爬出来,又得以不死。舜当初在历山时,到田里耕地,天天对着苍天哭叫,要把父母的罪行承担起来。

人遭受的冤枉没有比申生和伯奇更大的了。申生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太子,由于父亲相信母亲的谗言,不敢违抗父命,他就在新城上吊死了;尹伯奇是周朝的卿士,尹吉甫的儿子。他事奉后母很孝,没有衣服和鞋子,在雪地上为母亲拉车子,后母曾捉了一只毒蜂,去了它的毒,系在衣服上。尹伯奇看到了,上前想要为后母拿走它。后母大叫说:“伯奇在拉我的衣服”。父亲因此怀疑儿子。伯奇不能洗刷这个羞辱,就自杀了。祭祀,为什么泥地却起了个坟堆呢?毒蜂为什么要在衣服上呢?

服事难以服事的父母,才能看出作儿子的纯孝。父母时喜欢还是厌恶他,不应当生疑,究竟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哪里敢计较?

做为孩子如果不孝敬,他的罪实在不轻啊!那么,国家就有刀锯之类的刑具来惩罚他;上天也有雷霆会来轰击!噫!做孝子,怎能不忍受父母对自己的痛责或折磨呢!

【注释】

申生祭祀的事见《左传》,据记载,骊姬想害死申生,让人对他说:“献公梦见了齐姜,你一定要赶快祭祀她。”申生于是在曲沃祭祀了,把祭过的肉献给献公。献公因在外打猎未回,骊姬把肉藏起来。六天后,献公回来了,骊姬放进毒药而献给献公。献公祭祀泥地,泥地起了个坟堆。骊姬哭着对献公说:“这是申生要害你。”

 

《忍经》之《义之忍第二十一》

【原文】

义者,宜也。以之制事,义所当为,虽死不避;义所当诛,虽亲不庇;义所当举,虽仇不弃。

李笃忘家以救张俭,祈奚忘怨而进解狐。

吕蒙不以乡人干令而不戮,孔明不以爱客败绩而不诛。

叔向数叔鱼之恶,实遗直也;石碏行时厚之戮;其灭亲乎?

当断不断,是为懦夫。勿行不义,勿杀不辜。噫,可不忍欤!

【解说】

所谓义,就是处理事务公允合适的心意。按照义来处理事务,按照义所应当做的,即使是死也不躲避;按照义所应当除去的,虽然是自己的亲戚,也决不庇护;按照义所应当举荐的,虽然是自己的仇人,也决不抛弃他。

李笃舍生忘死,不顾全家人的性命而救张俭;祈奚忘记仇怨而推荐解狐。

吕蒙治军极严,不因为同乡冒犯了军令而不杀戮他;诸葛亮(子孔明),不因为马谡是自己喜爱的大将在街亭之战中败绩而不杀他。

《传记》中讲到叔向数列叔鱼的罪恶,孔子说,叔向时古代留下来的正直的人;又《左传》记载,卫恒公十六年,公子州吁杀了恒公自立为公。卫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曾参预其谋,石厚向石碏询问怎样使君主安定。石碏借机把他们除去。古人说这就是大义灭亲的行为。

应当决断的时候却不决断,这才是懦夫的作为。不要做不合乎义的事,不要滥杀无罪的人啊!噫,行施义,怎能不忍心呢!

【注释】

东汉时的张俭,被诬告是叛党中的人。灵帝建宁二年,又抓乱党,张俭逃跑了,十分困迫,看见人家就投奔,人们都看重他的名行,不惧家破人亡也收容他。后来他流转到东莱,住在李笃家中。等到朝廷派兵到李笃家搜查时,李笃搪塞过去,保全了张俭的性命。后来党禁解除时,张俭才回到村里。《左传》襄公三年记载,晋祈奚向悼公请求告老还乡。悼公问谁能继任他的职务,祈奚推荐解狐这个曾经是自己仇人的人担任其职。

 

《忍经》之《智之忍第二十三》

【原文】

樗里晁错俱称智囊,一以滑稽而全,一以直义而亡。

盖人之不可智用之,过则怨集而祸至,故宁俞之智,仲尼称美,智不如葵鲍庄断趾。

士会以三掩人于朝,而杖其子;闻一之十之颜回,隐于如愚而不试。噫,可不忍欤!

【解说】

秦国的樗里子和汉时的晁错,都被称之为秦惠王的智囊。樗里子为人圆滑,善于谄媚而保全生命,晁错却性情耿直,敢说敢为而遭到杀害。

大凡人不能无智谋,如果使用智谋太多了,就会招来别人的怨恨,就会招来灾祸。所以宁俞这个人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就聪明;在国家动乱的时候,便装傻。孔子很称赞他的智识。鲍庄的智谋不如葵花,葵花还能向着太阳,用叶子护着自己的根,而鲍庄居然连自己也保护不了,以致于被砍了脚。

春秋时,士会,即范武子的儿子范文子有次很晚才从朝中回来,武子问他:“怎么这么晚?”范文子回答说:“有一个秦国客人在朝廷上说了不少哑谜,大夫们没有人能知道,我猜中了三个。”范武子很生气,说:“大夫们不是不知道,是谦让长辈,你这个小子凭三个谜底,在朝廷上逞能。我不在时,晋国灭亡的日子不会远了。”于是拿起木杖打儿子。听到一件事就知道十件事的颜回,表面很笨,其实不笨。有智识的人能够不炫耀自己,做到大智若愚,才能不断增长智慧。噫,怎能不忍让呢?

【注释】

鲍庄:春秋时人。因告知别人的隐情而遭到陷害。

不试:指孔子所谓“吾不试,故艺。”这是孔子自谦的话。意思是说他不被世人所用,才学到一些技艺。

 

《忍经》之《信之忍第二十四》

【原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尾生以死信儿得名,解扬以承信而释劫。

范张不爽约于鸡黍,魏侯不失信于田猎。

世有薄俗,口是心非。颊舌自动,肝膈不知。敢怨之道,种祸之基,诳楚六里,勿效张仪;朝济夕版,曲在晋师。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是没有老百姓信任就不能立国。《庄子》中记载尾生这个人和一个女子约定在桥下见面,那个女子没来,大水来了,尾生还不离去,他抱着桥柱被淹死了,尾生守信的名声就这样流传下来。解扬是晋国的大夫,因为听从命令、恪守信义而被释放,免于一死。

东汉时的范式和张劭年轻时在大学游学,俩人很友好。当他们分手回家时,范式说:“两年以后的今天,我来你家拜望你的母亲。”两年后范式果然来了,没有负约。《战国策》记载,魏文侯跟虞人约定好去打猎。那一天却下起了雨,他为了守信用,仍然出去了。

世上有轻薄的风俗,往往口是心非。说起话来,舌头一动,内心想的却不被人之道。这是招致怨恨的途径,这样就会埋下祸害的种子。像战国时的张仪,以六里地欺骗楚怀王,后人不要效法他;春秋时的晋惠公得到秦人的帮助才回到晋国,但是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与秦国为敌,背信弃义,遭到秦国讨伐,是晋国人理屈。噫,坚守信用,怎能没有忍耐呢?

 

《忍经》之《怒之忍第二十六》

【原文】

怒为东方之情而行阴贼之气,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异,若火焰之不扑,斯燎原之可畏。

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

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古人识人之法在于六情,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属东方的性情是发怒,了气极了就做盗窃阴险一类的事情,阴贼也一定等贪很来了就使用,这样做的结果就会败坏人内心的和气,激发事物按照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做事就会不顺心如意,就好像大火在燃烧那样可怕,人不能把它扑灭。

大怒就会引起冲突,小怒就会引起争斗。唐太宗没有耐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杀了他;也不能容忍卢祖尚对君命的推辞,而杀了他,以致后悔。汉高祖刘邦能够忍让韩信的请求,又自比桀纣一样的暴君而宣扬萧何的贤能。

汉高祖的吕后几乎忍受不了匈奴单于冒顿的羞辱,而调动樊哙率领十万精兵和匈奴作战。

所以,在上面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面的人;在下面的人,不顾尊卑礼义,却逞强发怒,一定会冒犯上面的人。对于国家来说,一旦发怒,就可能发生打仗侵伐之类的事情,在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妻等发怒,就会是家庭失去人伦之道。

所以,孔子劝戒人们在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会不会留有后患,避免日后的灾祸;陶潜却规劝说:怒起来了白白给自己带来伤悲,人如果能够逆来顺受,一言一行都很周到,天下就没有怨恨了。噫,怎能不忍让呢?

 

《忍经》之《侮之忍第二十九》

【原文】

富侮贫,贵侮贱,强侮弱,恶侮善,壮侮老,勇侮懦,邪侮正,众侮寡,世之长情,人之通患。识盛衰之有时,则不敢行侮以贾怨;知彼我之不知,则不敢抗侮而构难。

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是谓忍侮于小。太王事匈奴,勾践事吴,是谓忍侮于大。忍侮于大者无忧,忍侮于小者不败。当屏气于侵杀无动色于睚眦。噫,可不忍欤!

【解说】

高贵的欺负贫贱的;强大的欺侮弱小的;恶人欺负善良的;青年人欺负老年人;勇武的欺负懦弱的;邪恶的欺负正直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这是人世的常情,做人的通病。要知道强盛和衰弱都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欺负别人来给自己结怨;人与人之间总有力量不对等的时候,不要对抗他人的欺负而给自己惹祸。

商汤事奉葛伯u,周文王事奉昆夷,这叫做忍受来自于小的方面的欺负。周文王的祖父侍奉匈奴,越王勾践对待吴王,这叫做能够忍受来自于大的方面的欺负。忍受来自于大的方面欺负的人无忧患;忍受来自于小方面欺负的人不会失败。对于别人的欺负应当忍受,别人对你怒目而视,你应当不予理睬。噫,怎能不忍耐呢!

 

《忍经》之《忽之忍第三十五》

【原文】

勿谓小而弗成,溃堤者蚁,螫人者虿。

勿谓微而不防,疽根一粟,裂肌腐肠。

患尝消于所慎,祸每生于所忽。与其行赏于焦头烂额,孰若受谏于徒薪曲突。噫,可不忍欤!

【解说】

不要认为小事而不警戒;使大堤崩溃的蚁虫一类的小孔。螫人的往往是不被人重视的蜂。

不要认为事物微小而不去预防它,疽初发时不过像一粒米那样不起眼,早治早好,治迟了就难愈,以至于破皮烂肠,甚至断送性命。

在人谨慎的时候,祸患也就消失了,但是祸患的萌生往往在于疏忽大意。西汉霍光曾专权,茂陵人徐福三次上书皇帝,应当抑制霍光的气势,却未被采纳。到了汉宣帝时,霍氏一家因谋反而被杀,于是那些以前告密的人都被封为列侯,有人替徐福上书说:“我听说过一个经过别人家的过路客,看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灶旁堆着很多柴草,他劝主人换一个拐弯的烟囱,把柴草移开,主人不听。不久失火,乡亲们帮着把火扑灭了。主人于是宰牛摆酒,答谢乡亲们,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成为上宾。有人就对主人说,与其行赏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不如听从别人的意见把柴草迁移,把烟囱弄成拐弯的。主人醒悟,于是把那位过路客奉为上宾。现在徐福就好比那位过路客人,如果陛下事先按徐福所奏的去做,也用不着花费土地爵位来大行封赏了。”皇上恍然大悟,当即赐徐福十匹布,封他为郎官。

 

《忍经》之《淫之忍第四十》

【原文】

淫乱之事,易播恶声。能忍难忍,谥之曰贞。

路同女宿,至明不乱;邻女夜奔,执烛待旦。

宫女出赐,如在帝右。面阁十宵,拱立至晓。

下惠之介,鲁男之洁。日磾彦回,臣子大节。百世之下,尚鉴风烈。噫,可不忍欤!

【解说】

做淫乱之类的事情,最易传播坏的名声。能忍最难以忍受住淫色的诱惑,人们将他们称之为贞节的人。

《圣贤故事》记载,柳下惠从远处回来,天已经黑了,只好睡在城门外。一会儿有个女子来同睡。因当时天气特别冷,生怕冻坏女子,柳下惠便让女子坐在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衣服盖着她,直到天亮,柳下惠没有越轨的行为。又《毛诗传》说,鲁国颜叔子一个人住一间房子,晚上突下大雨,邻居的屋子倒了,一个女子跑过来投宿。叔子让那个女子把烛拿在手上。烛烧完了,就烧屋上的茅草,以保持火光不灭。直到天亮,颜叔子丝毫不生邪念。

西汉金日磾,汉武帝时官至车骑将军。在皇帝旁边,目不敢斜视将近几十年,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接近。又南朝刘宋时的褚渊,字彦回,人长的英俊,曾作吏部尚书。当时山阴公主想和他私通,便请他来伺候自己。并把他召到西阁住了十天。公主晚上到褚渊的住处,极力逼迫褚渊。褚渊只是恭敬地站着,从傍晚一直到天明,始终不为所动。

柳下惠固然忠直可嘉,而鲁国男子不让邻居寡妇在下大雨房子破坏情况下进屋躲雨,也称得上洁身自好。日磾和彦回二人的行为,可以说保持了臣子的节操。百年以后,人们还以他们的做法为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