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宣青花

 香草*薇儿 2010-10-14

一概述

作为明王朝创业之初,永乐朝政局稳定,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永乐三年,郑和首次率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标志着明朝的政治、经济步入发展正轨。郑和的船队发展贸易,他们在推销中国瓷器、丝绸的同时,又从西域带回了烧制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苏尼勃青”,也称“苏麻离青”。这是波斯语音译,意为“青金蓝色料”。

这就是永宣青花一直被收藏家津津乐道的基础。苏青料发色浓烈,晕散不匀,蓝中

 
泛有黑斑,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过去鉴定永宣青花以此为要点,并认为后世没有仿制成功过。但近些年,高额利润的驱使,加上景德镇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大获成功,确有肉眼观之与真品无二者,这对鉴定专家是个新难题。

郑和出使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市场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产能力,同时对提高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品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国外普遍喜爱青花瓷而使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传统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产之中。“青花”一词也是在此时正式出现于文献记载。

 

由于洪熙朝只有一年,所以永乐、宣德两朝等于是相连的,它们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早年曾有“永宣不分”之说,可见它们的相似程度。后来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比较,专家学者们已将永宣青花较准确地分开,大致如下:永乐的大件器皿比宣德为少;永乐署款器明显少于宣德;永乐器物胎体较轻,而宣德较重;永乐的纹饰秀气,宣德粗犷一些等等。但这些要点比较抽象,还需要收藏者耐心比较,尽可能实践。

注重永宣青花的特点对收藏家很重要。器型上,永宣青花一改元代的厚重风格,变为清秀优美,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瓷器烧制趋向。另外,值得重视的是:永宣青花仿金属器造型很多。这类器型无需上圆盘拉坯成型,比如绶带葫芦瓶、绶带扁壶、扁平大背壶、僧帽壶、花浇、水注、军持等等,这些金属器造型的青花瓷器,一看便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传统造型大异。这是因为西域仅有陶器,不能盛水,所以金属器皿发达。金属延展性好,易于焊接,但制作深度过大的容器在拉深时受限;而瓷器反之,拉坯成型易,但对扁型不能上圆盘的琢器制作困难。因而在永乐之前,少见金属样式的瓷器。西域文化的输入,给陶工们带来新的思路,产生了这些外来造型的瓷器,并只有在永宣两朝风行;纹饰上,波斯纹饰常见,比如轮花、卷草等等。受西亚文化影响,是永宣青花很重要的一面。这说明了当时中国西方文化交流的兼容性。

经过一段蛰伏期,青花瓷业在元朝青花白釉的基础上发展,工艺日臻成熟,终于在永乐、宣德年间又到达巅峰,创造了中国青花瓷史上的盛世。

  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永乐青花器形十分丰富,很多形制明代中后期也少见,其成就被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这些发展都与对外贸易的发达有密切关系。在元代青花瓷的基础上,永宣期间郑和7次下西洋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这些都对永宣的青花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与市场,并且对后世青花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永、宣官窑器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易于辨识:

1、与元青花相比较,永宣青花呈色更温润含蓄,少了一些翠青,深褐色的下沉铁斑令釉面略显凹凸感,根据典型元青花加釉与明宣德青花加釉的化学组成例表可以看到。

A、元青花钴的含量比宣德青花高30%左右。

B、元青花锰的含量比宣德青花低50%左右。

C、元青花铁的含量比宣德青花低20%左右。

这些成份的差异,吻合实际呈色的表像。元代青花釉的进口钴料已证实为低锰低铁高钴的特点,但至今测试进口钴料的数据,都已永宣青花为标准。众所周知,永宣青花大都为进口青料加石子青组成(增加了锰铁含量,减低了钴的含量比)呈色显蓝紫,下沉黑斑更多显深褐色。这种参了石子青料后的呈色表象,不同于发色翠艳,下沉黑斑多黑色之元早中期纯进口料青花,所以简单论断进口青料为高铁型是不严谨的,不能解释元早中期青花翠艳的呈色现象。因此,永宣器青料测试数据不能论定为进口青料的成分参考,作为进口青料成份数据的标准还不如元早期青花来的接近。

2、以含铁量较高的麻仓土为胎,烧制后露胎处常泛点点铁锈斑。

  3、永乐与宣德早、中期的青料大多为进口“苏麻离青”,呈色重艳,有晕散。在青花中显现深入胎骨的黑斑,白釉因此显得肥腻滋润。

  4、永乐与宣德早、中期的器物釉色白中闪青,因釉厚且苏麻离青料中铁斑下沉,故有明显橘皮纹现象。宣德晚期器物则釉面稍白,少见橘皮纹。

  5、小笔涂抹的绘饰风格,是明永乐至成化前期的青花瓷共同具有的一个重要特质。

  6、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某些纹饰带有异国色彩,例如在缠技莲枝上出现了麦粒状饰纹或花瓣纹,这与中国传统画法有显著不同的。

  7、御窑器光滑的底足常伴有大片火石红,这是明代御窑为了使底足光滑而檫了极薄的一层护胎料,再置于含铁量较高的“官匣”中高温烧制,二次氧化形成。事实上,器物的胎釉结合处,火石红现象最为常见,所以火石红也有是护胎釉二次氧化后的呈色。

  8、修胎、打磨精细,并有“净里”(即器内修正规范)的工艺特征,即使为砂底,用手抚之仍感滑爽。

  9、从元始一直至永宣,大盘一般都不施底釉,砂底光滑,而且都会有下凹的现象,所以当时制坯时予先将盘底制成上拱状,烧后器内下凹会呈扁担状,即周边微拱,盘中略平或下凹。盘的内壁与底的交接处不甚圆滑,有一圈微凹棱,俗称“月亮底”,此处及盘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常泛湖绿色,为施釉较厚所致。

  10、永乐后期至宣德的青花瓷常有金饰。洪武帝曾下令禁用金饰,至永乐年开禁造青花金彩器。结合部分馆藏器来看,永乐金彩承袭了宋、元两朝的工艺特征,金花饰纹有类似剔刻的特点, 本书中收集到的应是永乐青花金彩器的典型代表——釉下青花与釉上金彩相映成辉,华美之极。

永乐器与宣德器的区别:

  1、永乐圆器中撇口器的口沿棱角分明,用手拭之,有锋利感;而后朝器物、仿品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的特点也能作为断代、鉴识的判断依据。

  2、永乐及之前的釉呈乳透状,有肥润感,不少青花上釉厚处可见釉白;宣德时已渐清透,故施釉厚度甚于永乐器;

  3、在同样烧造条件下,永乐器釉内气泡一般小而稀疏,宣德器则釉厚较清透,多见较大釉泡有层次悬浮状,是为明青花瓷亮青釉之典型。

永、宣两朝还发展了不少青花为主的装饰形式,有青花黄釉,青花红彩,青花斗彩,青花五彩,青花金彩等。

  青花斗彩,清新文雅,在成化朝渐渐成熟为一项独特工艺,并发展到历史高峰,一朝的成熟发展常常借鉴于前朝的实验尝试为基础,审美观念的认同常常需要历经数十年的时间检验,正是宣德朝斗彩的出现为成化斗彩提供了审美经验与社会认同的基础。

  永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一份伟大遗产,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体现,也具有现实意义。希望本书中的一些观点能够对永宣青花的研究和探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