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和作用

 昵称3129038 2010-10-15
[ 2010-10-7 22:15:00 | By: xfzh ]
 
 

最近在听课时,发现了如下课堂现象:

(1)教学内容处理详略不当,老师不敢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处处费时费力,处处不深不透,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有效突破,核心问题抓不住,费很大的周折,下课后师生还是一脸茫然。

(2)教师很用功,备课时搜集大量的图文资料,意图是帮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历史“原貌”,“身入历史”思考、解决历史问题。这种思想非常正确,也是合理的历史教学方法。但问题是,材料的选取、运用不太得当,尤其是不能根据重点、难点、疑点、争议点、学生需求来合理选用,导致课堂容量加大,影响课堂主旨任务的完成和核心目标的达成。

(3)个别课堂“知识中心”“考试目的”非常严重,一节课就是根据学案看书、标划、填写、记忆、检查。能力培养、情感激发、认识形成全然不见踪影。

(4)某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用与知识内容、学生理解能力等不相符合。

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我猜测还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和学都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没有可遵循的依据。所以,听课和交流时我就特别注意教师教学设计或者课件上、学案上呈现的教学目标,果然,很多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只是呈现出来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理睬,整个课堂的教和学与目标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再细看目标本身,从内容到表述也是非常不准确、不明确,没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难怪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呢!在初一和初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研讨会上,我也特别注意了教师们教学设计中呈现的教学目标,结果问题是一样的,只是“有”目标而已,而后面的设计已然与之无关了。

我觉得,没有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形成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容易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

那么,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制定呢?它在教学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下面结合我学习过的资料简单说说我的认识和看法。

1、要全面认识和整体建构历史教学目标。

从学科教学出发,历史教学目标主要有课程目标、板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四级层次。其中,前二者由学科专家制定,后二者由学科教师制定。

第一级层次为“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学者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或者说,学校历史课程(含教学)的基本立场,不是着眼过去,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是传授与接受历史教育的目的。

    第二级层次,初中历史称“板块目标”。初中的课程标准将所学的历史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每个学习板块中都有具体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解读课程标准,把握各板块的具体目标,为课时教学指引方向。

   第三级层次为学习主题目标,即单元目标。专题型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特点,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基本要求,并要特别关注“整理专题的发展线索”“建构专题的知识结构”和“总结专题的历史感悟和启示”等单元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因为只有通过专题线索的梳理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专题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才能总结出某一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并获得相关的历史启示。这样的教育价值单靠课时的教学形式是无法实现的。换言之,只有从单元出发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评价,才能从整体上认识主题或专题内的内容,也才能保证其教育价值的实现。

    单元目标的确定方法也是从历史知识入手,在分析知识所蕴含的要素基础上确定能力目标和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去从整体的角度、主题与课时内容的关系、单元教育价值方面思考问题,陈述方式比较概括。历史教学中,有些目标难以在一节课中实现,单元目标的确立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找到了一条新思路。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单元目标确定之后必须将其分解和落实到课时,变单元目标为课时目标。

第四级层次为学习要点目标,即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以采取措施,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和环境实现。课时目标确定之后,要将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行为,即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结合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所需要的环境。

    目标内容的层次性、目标实现的长期性以及目标之间的联系性等特点,要求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从长计议,系统考虑。教师们首先要熟悉课程目标,然后在了解板块目标的基础上,知道每一个学期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及其蕴涵的学科方法与能力,以及可以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对相关单元进行整合,对各单元的目标重点做出安排,将课程目标和板块目标的要求安排到单元之中,最后转化为课时目标,落实到每节课之中。这种安排,既要考虑到前后目标的延续性,又要考虑到目标的整合性。

2、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策略和媒体使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教与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也是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和出现问题的地方。

    结合《秦王扫六合一课》,我们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在平时听课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研讨会上,我发现,有以下几种目标表述和呈现方式:

    案例一:

     基础知识目标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攻打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评价焚书坑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的功与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初步形成迁移的能力。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秦王扫六和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以便以此学以致用古为中用,从中体会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此贯彻、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

思想教育目标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案例二:

1.知道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和修筑长城、开发南疆的有关史实,列举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2.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为题展开讨论,尝试与同学交流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

                3.以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题,讨论秦朝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案例三:

掌握秦灭六国及其意义、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攻打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等基础知识。

     在备课会上,我和老师们一起对三种目标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

案例一:这种陈述方式非常多见,翻开教师教学参考书和各类教案类书籍,无不如此,导致了很多老师就认为这是标准、这是模式,于是备课时只是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所谓三维目标。

这类教学目标太繁杂。我觉得,越繁杂越没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教师越容易失去方向,学生更加不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干什么、达成什么目标。目标当然就形同虚设、没人重视了。赵亚夫教授曾说:“教学目标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它不陈述教学程序,甚至不对教学过程实施强有力的控制,所以无需表现得那么累赘,两三句话即可。”

细分析这类目标,其最大特点就是无重点无特色,究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基础知识目标里列举的是历史知识,而历史知识只是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教学目标。

2)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分离,知识结构与知识认识脱节。

3)能力目标与思想教育目标过高,不是一节课内所能达成的。

4)教学任务过重,无法顾及学生的学业发展。

5)教授中心而不是学习中心,目标的行为主体不对。

使学生……”“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谁制定的?为什么而制定的呢?当然是为老师制定的,为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制定的。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严重,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生本教育”大家都认同,并且在改革实践当中,但是教学目标长期以来一直就是“教授中心”的陈述方式。这看似是小事一桩,无伤大雅,其实不然。通过一系列课堂现象和课堂效果的分析,我们可知: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怎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和陈述方式,就有怎样的教学效果。以“教授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自然就是为教师教而做的技术性程序,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评价的标准自然就是主要看“教的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学习中心”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应该是为学生学而做的生成性过程。教学过程中那些面孔严肃、呆板的历史知识就有可能被“活化”,不仅生动、益智,而且还显现出蕴藏的生命力,而且这种生命力不只是“让历史教学或历史知识变得有趣了”那么简单,评价的标准自然就是“学的效益”的达成程度。

所以,在自主有效课堂上,“生本教育”课堂上,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应该是对学生学习内容、过程、所要达到程度的描述

案例二比案例一给人的感觉不仅简洁了许多,而且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节课的特色:陈述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描述了学习结果,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目标的检测对象是学生的学习成就,而不是教师所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注意到了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学习活动主题明确。

但是,案例二依然保留了案例一的一些不足。比如,知道列举的内容,与讨论探讨的所欲提升的问题,虽互为关系,但不是一个能力层次上的问题;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理解统一的措施深远影响,以及感受它的重要性等,由知道列举得来的一句显然不足。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感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等,因为是历史教学的常规任务,不必写入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也有消肿和完善的必要。

    案例三这是我去听课时在学案上常见的一种目标表述。这类教学目标表面上来看有两个突出的缺点:

   1)没有层次,缺少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只是罗列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而没有指出通过学习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和应形成的情感、认识。

2)行为动词不准确,可操作性、导向性、可测性不强。

学生怎么学才能去“掌握”?学习到什么程度算是“掌握了”?怎样来测量学生的学习结果?难到背过了、默写过了就算是“掌握”吗?我觉得这样表述的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对教与学的导向性也不强。深一点儿想,“掌握……知识”,这种教学目标其实反映了老师以“知识为中心”、以“应试成绩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思想,那么,课堂中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课堂越是封闭,教师交代的教学内容越多,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差。

那么,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什么特点呢?应该如何表述呢?

姚锦祥教授认为,“了解”(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辨认、选出、举例、复述、描述和识别)、“理解”(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述、归纳、概述、概括、判断、整理)、运用(行为动词如分析、比较、探讨、讨论、质疑、总结、评价)属于“结果性目标”,都是指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而学生感悟力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尝试、交流、合作、分享、体验、认同、接受、同意、反对、称赞、关注、尊重、克服、拥护等),则属于“体验性或者表现性目标”,这部分目标即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也反映教学的可操作性,即在处理问题所选择的过程与选择的方法,再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的内容,当然是作为学习成就可以测量的。

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能否达到这个程度的规范和要求。

     由以上对比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

     1)简洁、明了

     2)行为主体是学生

     3)体现三维目标要求

     4)要有可操作性、可测性,指向性、导向性要强

3、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准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选材和规范学习内容的,因此教师备课时,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科书两方面,将“标准”目标化。

    以《秦王扫六和》为例:

【内容标准】规定:“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了解”是指对教学目标基本内容的规定,“探讨”是指对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依据此来制定知识目标,首先要找准本课的主题词和历史认识的落脚点,本课主题词应该是“统一”——怎样统一?怎样巩固统一?统一的影响是什么?认识的落脚点是“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教学目标就应该围绕上述主题词和历史认识的落脚点,陈述出学习活动和能力标准。所以,本课较为理想的目标就应该是:

知识目标:1.了解秦始皇建立秦朝、统一国家和巩固统一的史实。

能力目标:2.通过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3.通过探讨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不必搞得千篇一律,甚至无需列出所谓的这目标那目标,更无须罗列知识要点。道理很简单,无论你怎样表述知识目标的内容,这样的做法都会产生如下不良结果:一是教学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知识点罗列的越细越是如此。二是知识与能力脱节,越是一对一的陈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越是如此。三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妨碍形成整体的历史认识。

2)能力目标的陈述要以相关的知识为载体,通常采用通过……的学习,能够……的格式。它属于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的使用方法取决于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以上目标中,“秦始皇是知识目标的重要内容,辩证评价是能力标准”。

3)情感目标要根据核心问题来制定,不能脱离内容空谈情感。

4)目标也要有层次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是根据单一的教学任务,设计出只有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而却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性和兴趣的多样性。所以,教学目标只针对了部分学生。

有效的教学目标仍需要结合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将教学内容层次化、具体化,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发展。

   如“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设计为

    知识传授: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历史影响

   能力培养:通过归纳洋务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清朝的封建制度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按照分层设计策略的基本思想,可做如下设计:

  知识目标:A 能够列出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说出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B 能够说出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者、背景及其运营情况,阐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方法与能力目标:A 能够结合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开办情况,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地位和作用;

B 能够在广泛获取课文材料信息基础上,从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领域变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做出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通过洋务运动的背景以及过程的学习,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和洋务派的改革精神;

B 在感受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和洋务派改革精神的基础上,产生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这种层次式设计策略,能将原有的教学目标细化,把每个教学目标设计为由较低到较高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有一定的信度和梯度,有的放矢地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有不同高度的提升,即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学目标的作用

     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在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从“怎么教”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作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取得成功。赫然,教学目标在这一方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中心环节。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有怎样的教学目标就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一定的教学策略和内容是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反映。

     在教学设计中,要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目标的地位及其关系。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以及社会要求等各方面考虑;教学目标确定后,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发展情况以及教学的评价情况及时调整,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要利用它指导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要发挥它在评价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业情况中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