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迎您访问中国武术在线!

 范孙 2010-10-18

螳螂拳名家丁儒侠和他的《略谈螳螂拳》

丁儒侠(1905—1962)浦东杨园人,自小聪颖,志向远大,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英语和古文,尤善古汉语,文采亦佳,曾任旧上海正义报编辑,正谊中学校董。博仁中学语文教师,西南大学教授。主授古文观之,国语和英语,毕身致力于教育事业。

丁师自小喜好中华武术,成为精武会早期会员后,专练罗光玉先生传授的螳螂拳,因勤苦好学,习练勤奋,深得罗先生喜爱,收为人室弟子,并得到罗师秘传罗汉功法,分筋截脉点穴功法,被誉为与马建超(注1),陈震仪齐(注2)齐名的罗氏三大弟子。

丁师之妻沈慕秋,出身书香门第,三十岁时与丁结为夫妇,夫妇俩均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在上海浦东庆宁寺创办“问道私立学堂”,教育之余,常给学生授以拳术健身,因其武艺高强,传授有方,故吸引了不少青年人随之习练,终使螳螂拳在上海浦东一带得以传播与继承。

随丁师学艺的人很多,曹根福、于永福、陈纪南、赵本财、沈海根等都是他的学生。其子丁学伟亦继承了他的衣钵。曾任上海杨浦区队教练的著名武术家刘德林先生,也在少年时随丁先生习练螳螂拳。

丁师与螳螂拳名家陆清萍交往甚厚,丁主习七星螳螂,陆则以梅花螳螂为主。后二人互相交流,逐渐融为一家。故此,丁、陆传下的螳螂拳内容丰富,功法齐全,计有崩步、左刚、右灵、拦击、突击、歼诛、插捶、十八手、黑虎交叉、大小翻车以及梅花摘要、七星摘要等,主要的器械为行者棍、梅花枪、春秋大刀、六合双刀,功法有十八路罗汉功(全套)。惜分筋截脉法未曾传下,秘本亦在文革期间被毁,甚为可惜。

丁师晚年致力于螳螂拳路及功法的研究整理,曾留下过大量的书案著作,惜大多没有遗留下来。只留下了“略谈螳螂拳”、“十八路罗汉功”包括图解说明及“螳螂出洞图解说明”。

为了纪念丁师为螳螂拳的传播所做的贡献,我们特将丁师遗作“略谈螳螂拳”公布于众,对于丁师在文中所讲述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和历史故事亦一并公开。由于该文成文于60年代初,我们除了对个别字句作了斟别之外,对丁师遗作予以全文公布,希望能对螳螂拳的传播与发展乃至研究有所贡献。

 

《略谈螳螂拳》

丁儒侠

 

螳螂拳的特点,概括说来就是刚柔兼重,手足并用,敏捷不测,变化无穷。每每出手,必攻中寓守,守中藏攻,或手架腿击,或腿架手攻,回手必抓敌手,出手必护己手,前手引后手,后招催前招,势势衔接,招招相连,无论是演练还是应用,气势猛烈,一气呵成,欲罢不能。

至于螳螂派的历史,不见于史载,据该派宗师罗光玉先生口述,是发明于宋代年问,当时有一位叫王郎的人,在山东即墨普照寺慧明禅师处学习武艺,那时在普照寺学艺的还有师兄空亮和尚,王郎的天资很好,肯下苦功钻研,但体质较差,身材矮小,虽苦练不辍,终不如师兄空亮和尚。有一年,慧明禅师要到四川去采药,嘱王郎在寺中看护,临行,空亮和尚对王郎说:“我和师傅外出采药,非一两年不能回来,望师弟加紧锻炼,等我回来,能胜我几倍,也不枉师傅的一片苦心了”。王郎闻言,口中虽诺诺称是,心中却有些不悦,空亮的话分明是对自己的奚落。

等慧明禅师和空亮和尚走后,王郎除了很好地种好寺中的田地之外,依然专心致志的练习武艺。那是正在伏天,烈日炎炎,焚肌灼肤,他就在松荫下午睡稍息。一天午睡醒来,忽然瞥见一只大螳螂刚搏获了一只知了,正要吃时,又来了一只螳螂欲分食,激怒了先前的那只螳螂,于是一场恶斗开始了,只见两只螳螂四把刀斧迅疾如电,你来我往,腾挪扑击,各不相让。看得王郎惊诧不已,猛然悟出这拳术原是模仿动物的动作编成的,如猴拳是模仿猴子的,鹰爪拳是模仿鹰鹄而成,这螳螂虽是昆虫,但它的刀爪动作,也是这样敏捷灵活,变化莫测,为何模仿不得?于是他就捉了几只大螳螂,放在纸匣中,用树枝去拨触,一会儿是触头部,一会儿拨尾部,看它怎么样用双刀架,怎么样用双刀斩,怎样进攻,怎样躲闪,然后把两手做螳螂的刀爪,苦心孤诣地揣摩,居然也编成了好几路手法,于是他悉心练习新编的手法,一段时间下来,王郎觉得这些手法较以前学的,确是巧妙敏捷得多,但下肢的进退腾跃仍不理想,因螳螂有四脚两腿,而人只有两腿,不能向它模拟,但松林中有很多猿猴,它们的进退腾跃却异常灵活。想到此,王郎心中豁然开朗,就细心观察这猿猴的步法且加以效仿,果然灵便,于是,王郎就把螳螂的手法和猿猴的步法配合起来,日夜练习和逐步改善,遂功力大增。

一年以后,慧明禅师和空明和尚采药回来了,师兄弟两人又交上了手,这次,空亮和尚在王郎手足并举,上下齐发,进招迅疾,忽左忽右的新拳法前招架不及,后来又比试了好几次,均无法抵挡,空亮心中十分诧异,莫非师弟遇上高人,哪里学来这般厉害无比的拳法,经仔细盘问,方知王郎的新拳法乃是向区区螳螂而学。后来慧明也知道了,便叫王郎把新编的拳路练给他看,慧明禅师看了以后,十分赞许。但觉得仅是散手技法,难以自成一家,且不便习练,于是主张把散手技法贯联起来,加以增删和改进,终于创造了更为完
善的拳路,并称其为“螳螂拳”。

自王郎发明螳螂拳后,历经元,明,清历代传播,到嘉庆时,分成了三大流派,即“七星”,“梅花”和“光板”,其中七星螳螂派刚中带柔,梅花螳螂主柔,光板螳螂派则柔中寓刚,那时有位升霄道人统练三派,为一代宗师。跟他学习的人除授以螳螂拳之外,兼授达摩祖师所传的罗汉功。当时练螳螂派的,大都出自升霄道人的门下,比较杰出的有蓬莱范旭东,烟台有王云生,姜化龙。王云生是富家子弟,虽然他的造诣深于范姜二人,可极少授教,得他衣钵的只有他的孙子王传贤。姜化龙广收门徒,达百余人之多,但大都是北方人,烟台一带练这派拳的大都出自姜的门下。范旭东是蓬莱人,所以他的学生也以蓬莱人占多数,不过把这派拳传播到南方的大都是范的学生,比较著名的有罗光玉,杨维新。约在四十多年前吧(注3)。那时的精武体育会还在提篮桥附近的倍开尔路(注4)罗光玉先生应该会聘请,担任该会的教师。罗先生是第一个到南方传授螳螂拳的人。(注5)螳螂拳流传到南方就在那时侯开始。由于学习螳螂拳,较学其它别派要难,因此,精武会会员学螳螂派的比较少,中途改练别派的也为数不少,跟罗先生学习螳螂拳且颇有成绩的,依我
所知,只有马建超和陈震仪。马建超是金陵人,牙科医生,惜于数年前因患糖尿病去世。陈震仪是粤之佛山人。造诣之深和马不相上下,抗战前,罗光玉先生由精武会派往香港精武分会,陈又向纪忠德(姜化龙的学生)学习,所以他的“拦击”拳等,是向纪学的。不久,陈震仪又由精武会派往佛山分会任教,之后便杳无消息。

罗光玉先生离沪后,曾介绍他的外甥张宝厚来沪担任螳螂派教师。但终因张技艺平凡难以继任。

作为本人,尽管由罗光玉先生倾其所有,毫不吝惜地传给了我(包括他从不示人的罗汉功抄本和分筋绝脉法),可是我为了生计,又限于天分,虽对该派拳术十分爱好和珍视,却没有点滴贡献,辜负了罗先生对我的殷望。不过,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复兴公园有一个杨维新的人室弟子陆清萍在教授螳螂拳,对该派的拳术流传很有些作用,可是他最近业务太忙(陆是伤科医生)已无暇专致。

螳螂派中的光板螳螂,作者限于见闻,所涉不深,其余两派的梅花螳螂中有梅花拳,梅花路,八肘,五路梅花,六路摘要及九路连环等。七星螳螂有出洞,白猿出洞,偷桃,崩步,左刚,右灵,一、二、三、四、五路摘要等。

此外,还有黑虎拳,十八手插捶,翻车手等,虽然不是螳螂拳,但亦为罗先生所传,也是学习该派拳术所应予学习的。

 

注1: 1929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国术徒手比赛中,在上海中央精武体育会学螳螂拳的马成鑫(建超)获得了优胜,见松田隆智的《中国武术史略》

注2:陈震仪在佛山元甲学校建成后,由沪会作为教员派往佛山教授武术。佛山元甲学校建于1923年,新精武会所建于1935年。

注3、注4:“精武会五十年武术中兴史”第二十章谈到“公哲取倍开尔路一段,方广四亩……1914年11月动工,翌年完成……”会所地段二亩,合计一万四千二百方尺,当时价值二千余元,由公哲捐出,建筑费八千三百三十九元五角六分半,由公哲、姚蟾伯、陈凤元三人平均摊捐,每份为二千七百七十九元八角五分五厘,宣布自建会所事、地点在提蓝桥倍开尔路73号。

注5:精武创始人陈公哲曾在“精武五十年武术发展史”第22章节中谈到“罗刚(光)玉善螳螂拳,后派赴广州,继转香港任教,南方之有螳螂派,自罗刚(光)玉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