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螳螂”是一家(下篇)

 白猿五行通背拳 2015-03-02

  ——浅析螳螂拳的起源与传承——

上海精武总会传统武术研究中心——张建方2011年

三、让辨证唯物史观来引导、帮助我们解开历史的迷团

让我们再来简要地回顾宋元以来我国民间武术发展的大致情况,可能会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武术流派的产生有所帮助。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不断精细,使得城市人口不断扩充,市场进一步繁荣,并出现了专供市民娱乐的场所“瓦子”,出现了专门表演武术的艺人“路歧人”,出现了用于表演的对打“套子”,这种“对打套子”,实际上就是武术套路的最初形式。

在军队中,出现了程式化的训练内容,据《宋史.兵志》记载,对“步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移步及马射、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步用标准、皆有法象”,即都作了具体规定,并把这些规定发到军士手中,“使军士诵习”。出现了专门负责训练军队的武术教官,如大家熟悉的林冲,就曾是京都八十万禁军的武术教头。还出现了兼顾文武的武举考试制度。

在民间,开始流传一些形式内容相对固定的武术套路,如“太祖三十二长拳、温家七十二纪行拳、六步拳、囮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打等”。出现了一批擅长拳技的名手,如精通棍棒的卢俊义,擅长弓、马、枪的“李铁枪李全”,善使刀的“刀王王英”,善使双剑的“邓弼”以及吕红、(注:3)绵张、李半天、鹰爪王、千跌张等名流名家。并开始出现专门介绍武术的专著,如《角力记》、《武经总要》等。古人所说的“角力”实际是指力量的比较,所指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摔跤、相扑、还包含拳术、兵术等内容。在武术著作中,已经出现“势”、“招”的描述。这就意味着形成武术流派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经过长时期孕育的各种武术流派终于呱呱坠地了。

到了明清两朝,由社会矛盾引起的农民起义和民间宗教的兴起,客观上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大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大部分拳种,包括武术器械套路,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同时,明朝还是武术著作出现最为集中的时期,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殳的《手臂录》等等。这些武术专著以文字形式记录了当时武术运动的客观实际状况,从理论上总结了民间流传的武术形态,从内涵上宣告了武术流派从初孕期开始转向成熟期。也就是说,武术流派在宋元以前都只能是处于初孕阶段,明确的武术拳种和流派,只能是在宋元以后才有可能出现。螳螂拳作为一个有鲜明特征的武术流派,同样也只有到宋元以后才有可能出现。

其实,中华武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都是以服务战争为内容、以持械运动形式为标志、以搏击格斗为本质的。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徒手搏击外,以后就几乎再没有徒手运动的形式了。秦汉以后的武术也一直都是以持械搏击为其特征,先期的武术也一直与战争联结在一起。

“武术”是军队官兵操练和掌握搏击技术的表现形式。元宋以后,在历朝历代都严禁民间持械习武的禁令下,反而促使民间的徒手武术得以真正的发展,武术“三性”的真谛得以具备,新、老武术的内涵才有了明确的分界。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克服用现在的思维和认识去看待过去、看待历史的倾向,树立起辩证的、唯物的、客观全面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对待历史,从而得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四、螳螂拳术脱胎于少林拳

说螳螂拳术脱胎于少林拳,主要是指螳螂拳是从少林拳中发展而来的,是少林拳系的组成部分。

那么,历史上的少林武术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少林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是由虔信佛学的孝文帝为天竺僧人跋陀而建的寺庙。以后,达摩也到了少林寺,因达摩所主张的佛学思想在当时得不到认同,才发生了达摩面壁十年潜心禅修的故事。据传,就在这个过程中,达摩为了要舒缓筋脉,就经常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四肢的活动。并逐渐定形为一整套的活动方式,这就是后人称为“达摩十八手”的来源。以后,僧人们又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内容丰富的武学体系——少林拳系。

少林武功的出名,始于隋唐,是以昙宗为首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后得以名扬天下的。以后,少林寺的命运便一直跟统治者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为统治当局者的好恶所左右。如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派员至寺颁赏,给了少林寺大量的田产。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22年,唐统治当局又以少林寺“居伪郑之地”为由,将田产全部没收,甚至连名号也被废止。618年,社会形势动荡,少林寺被山贼所劫,一把火,把整个寺院烧得个精光。625年,即武德8年,朝廷重赐田地40顷,寺内僧人迅速发展到5000余众。元至正年间,颖州红巾军围攻少林寺,紧那罗僧率众反抗......,至正21年,天下动乱,少林寺又遭火灾,寺内僧侣仅存20余人。到了前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曾手书“少林寺”及“宝树芳莲”两块匾额赐少林寺,至清乾隆年间,朝廷又下令严厉禁止寺院僧侣习武……。

由此可见,当局统治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少林寺武术的兴旺与衰落。

由于少林寺离六朝古都洛阳很近,在历史上还不断担负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

唐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遗使送金、绢褚物于寺、立《大唐天后御制愿文》为其母杨氏造功德。第二年即嗣圣元年(684年),高宗死,武则天亲至少林寺为高宗造功德。此时的少林寺俨然成了皇帝统治者的私家庙。

在历史当局者轻视佛教时,佛家寺院又不断受到排挤,元初发生的“佛道大辩”事件时,佛教寺院被废被占多达500多处,佛教辩胜后,又一下子建立了五处少林寺,恢复各地寺院200多处。

朝廷相信少林寺时,少林寺仅僧兵就多达5000多人,俨然成了一支听从皇命的特殊的御林军。兵荒马乱中劫难降临时,整个寺院又都曾被烧得所剩无几,僧人们只得四处逃逸难觅踪影......

然而,正是这种“寺兴人聚,寺衰人散”的历史变迁,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寺院武术的不断流动,从民间到寺院,又从寺院到民间,离离合合,聚聚散散,而少林寺的武术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聚散离合之中,反而得到了充实、完善与发展。

综上所述,螳螂拳实为脱胎于少林武术体系的一个优秀拳种,在宋元时期就已初显雏形,历经明清两朝,逐步发展成熟起来,自清朝中叶起,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注4)。并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繁衍出梅花螳螂派系(注5)、七星螳螂派系(注6)、六合螳螂派系(注7)、和鸳鸯螳螂派、秘手螳螂派、八步螳螂派、精手螳螂派、少林螳螂派等流派。随着罗光玉先生(注8)在1919年到上海精武会传教螳螂拳开始,促使螳螂拳从发源地山东地区向全国各地流传,直至发展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武林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武术流派!

注:福裕禅师曾定下70字谱作为少林寺僧人的法辈排列序,且一直沿用之今:“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清,净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衰正善喜禅,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从中可以看到,自福裕自己的“福”字辈后,再无“福”字出现。

注(1)系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价(807—869)为宗祖。该宗宗风倡导坐禅办道,以探究学者心地为接机之法,教义上承奉“即事而真”“理事‘互回’”,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注(2)《少林衣钵真传》一书中,提到王郎集十八家拳法之精华创成了螳螂拳。“……诸家手法各有所长,如取上而能打下,取下而能打上,里门返外,外门返里,入手而即提步,提步而即入手,务要先明出入进退,虚实刚柔,长短起落,开合收闭之手……”。

注(3)。“吕红”为明洪武初年人,不仅戚继光提到他,以后的《阵记》(1591年版)、《江南经略》(1614年版)、《耕余剩记》(1621年版)都提到了吕红等人。

注(4)李秉霄、清乾隆年间人,其练拳经历记载于莱阳县志,为目前螳螂拳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重要人物。

注(5)、后人将李秉霄传下的、由李秉霄传人充实发展起来的螳螂拳称为梅花螳螂派。

注(6)、后人将李之箭(1810—1891)传下的、由李之箭传人充实发展起来的螳螂拳称为七星螳螂派。

注(7)、后人将魏德林(约1780—1873)传下的、由魏德林传人充实发展起来的螳螂拳称为光板螳螂派或六合螳螂。

注(8)、罗光玉先生(1889—1944),1919年应邀担任上海精武会教师,南方有螳螂拳,自罗光玉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