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风流  魅力同里

 昵称4070704 2010-10-21

虽然之前看过周庄、南浔、朱家角等江南水乡名镇,对于那些迥异于北方的景物,诸如纵横交错、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构思独特、小巧玲珑的精雕石桥,黛瓦白墙、依水而筑的古朴民居等等,已不再有首次相遇的惊艳之叹,但当我在这个“秋尽江南草未凋”的初冬时节,有幸踏入又一个江南古镇——同里时,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置身其中恍如隔世,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石阶、曲巷,犹如一轴山水画作,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引领我的心灵穿越千年的时空,品读这里的古风古韵。

展读古镇同里,首先纳入眼帘的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园林”的退思园。退思园坐落于镇中偏东北,当地人称之为“任家花园”,系园主任兰生(18371888)遭弹劾落职归乡后修造,建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园名“退思”,取《左传·鲁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该园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式园林,占地5674平方米,自西向东,依次为宅、庭、园。园内集中了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等建筑,均邻水而筑,且春夏秋冬、琴棋书画各景俱全;其内园景色尤为隽秀旖旎,旱船、水榭、凉轩、云亭等,相得益彰,站在退思草堂前的贴水平台上,依次环视,虽百米之内,却给人以深邃旷远之感,恬淡静怡之情从心底缓缓升起。——这正是退思园的独特之处:将自身的奇丽完全溶入了这片静谧的水乡,虽紧邻繁华都市,却远离当今尘世的喧嚣与扰攘,时光仿佛依然停留在千年之前。——这同样也是古镇同里的独有气质与魅力。漫步同里,俯仰之间,无时无处无不散发着古老宁静的气息。

“秀苑名园相比邻,古风阵阵拂游人。”出了退思园,穿过那条幽深的南濠弄,就到了小巧别致的古风园。这里较之退思园虽然逊色不少,却也自有风流。园内绿树掩映,池水微漪,小桥横卧,假山嶙峋,廊曲堂高,而其最诱人之处则是小园之中陈列着无数件千余年来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木雕构件、古玩瓷器、旧式床榻,小到胸前挂件,大到两三进深的千工拔步床,各式器物似乎都在向你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的主人已不知所终,湮没消散在悠悠岁月的时间长河里。与古风园内的无主器物不同,珍珠塔景园,却因了主人的故事而声名远播。

几年前,就从电视上看过戏曲《珍珠塔》,具体剧种已记不很清了,大抵应该是越剧吧。虽然基本上算是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一类,但故事中因为有了无情无义的势利姑母、慧质兰心的重情小姐,剧情却颇引人入胜,令人过目难忘。只是感慨过后,以为终究是“故事里的事”,便也就此放下,不再将戏里世态耿耿于怀。然而未曾想就在同里这个偏安一隅的江南小镇上,却邂逅了故事的发生地,原来“故事里的事”曾经就是现实里的事。《珍珠塔》是根据明朝南京道监察御使陈王道嫁女赠送珍珠塔的史实演绎而来,珍珠塔景园即是在陈氏旧宅、小姐陈翠娥书楼等建筑遗存基础上建造起来的。进得景园,穿过当年御使府的门厅、茶厅、正厅,入得内宅,看着兰云堂里用蜡像再现的落魄书生“见姑”的情景,感觉时光瞬间倒流几百年,往事就在昨天。

与一些江南古镇一样,在同里,名园之外,不能不看的还有名宅和古桥。

同里古镇遗留有许多明清建筑,如三谢堂、明德堂、承恩堂、耕乐堂、务本堂、崇本堂、嘉荫堂等等,多为深宅大院,步入其中,轿厅、茶厅、正厅、花厅、楼厅……步步登高,进进幽深。这些大宅的每一进背后都建有雕砖门楼,其雕刻或沉稳细腻,或纤巧玲珑,或明快简洁,各具神韵;厅堂上、楼阁里到处是精美的木雕,无论花鸟神兽还是人物故事,皆惟妙惟肖;宅第的后面或旁侧,都建有别致灵秀的花园。这些宅第中,最喜欢耕乐堂。当地方志记载,耕乐堂的最早主人是明朝处士朱祥,其不愿为官,辞请归隐同里居住于此,因其号耕乐,故名“耕乐堂”。朱祥卒后,该堂曾数度易主,几经兴废,却始终保留了初建时的明代风格。耕乐堂位于同里镇西,外围景色宜人,堂前廊棚宛如一条长长的带子,缠绕在碧水河边,隔河斜对面是刻有“马上报喜”图的单孔拱形乌金桥,东北横卧着一古朴梁式石桥。堂内花园,假山湖石错落有致,花木扶疏中掩映一池碧水共游鱼;池边假山上挺立着一棵历400余年风雨的白皮松,苍劲飘逸,上比肩于蓝天,下倒影于碧波之上。登临阁上,近观,满园景色尽收眼底;远眺,是镇外水乡田园,堂内堂外,浑然一体,“耕乐”之趣油然而生。

同里境内河流众多,湖荡密布。镇四周由同里、南星、叶泽、庞山、九里五个湖泊环抱着,15条大小河流将全镇分割为7个岛屿。同里的多水,成就了同里的多桥,岛屿之间由54座绰约多姿的桥梁串联,其中古石桥就有30多座。正是:水乡同里五湖包,东西南北处处桥。这些桥中最出名和最具特色的是差不多与周庄“双桥”齐名的“三桥”。“三桥”是指分别名为太平、吉利、长庆的三座小石桥。这三座小桥分跨两河三街,彼此环顾,相映成趣,形成了“桥中有桥,桥边有桥,才下这桥,又上那桥”的独特景观。三桥被当地人视为吉祥之物,新人结婚及老人庆生祝寿,必要走三桥,以图吉利长寿。而这风俗的由来,皆缘于当初修桥过桥的美丽传说。在同里,有名的古桥,几乎都流传着自身一个久远的故事,加上那些镌刻在古桥上的对联、图案,形成了小镇历史及华夏文明的世代传承。而这种传承同样体现在小镇各处的厅堂楼榭:一处匾额就是一种生存智慧的宣示;一副对联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表达;一幅图雕或是一则动人故事或是一个美好祈愿……我想这也正是小镇同里文化底蕴丰厚、居富庶之地民风依然古朴的原因吧。走进同里,仿佛走进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静静的河道,河边浣洗的少妇,河中轻摇而过的乌篷船,温文尔雅招呼着客人的商家,自家木门前从容剥着鸡头米的老阿婆……令人疑似梦里,看不到当今世态的半点浮躁与喧闹。而在这个初冬的午后,与三两笔友徜徉小镇,穿行在两侧及石缝中长着青苔及绿草的石板路上,被这片宁静与幽古浸染地只想轻轻吟唱:“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美丽的孤独与忧伤,也只有这种江南古镇的青石巷才孕育得出。

入夜的同里,沉静中带着几分神秘。渔舟泊岸,鸬鹚静立。沿河人家紧掩了斑驳的木门,木门里面的人们,或许已悄然进入了他们的梦里水乡,或许还守在娇儿床前,轻哼着那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河边几盏稀疏的红灯笼,在如盖的香樟树影里若隐若现,忠实地守护着这水乡的安逸宁静。远处天边几颗寒星闪烁,一如千年之前的某个夜晚。

这就是超凡脱俗的同里,这就是洗涤心灵的同里。她以自己温柔敦厚的特质,在历经一千多个季节轮回后,依然留给后人们一个古朴的身姿。虽然少了些沧桑,却不失为厚重。千年的时光流过,许多曾经的文明与辉煌早已被现代红尘覆盖,但这个千年小镇的风流却没有被雨打风吹去,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呈现给后人。

如果你读不懂词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追问,如果你体会不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如果你想象不出“小轩窗,正梳妆”的恬淡,或者旅途匆匆你找不到憩息的驿站……那么,请到同里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