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3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食物》是本单元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一些食物,知道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们的营养》一课是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几种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作简单分析。《饮食与健康》主要阐述任何一种或一类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全部所需的营养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营养的角度认识食物的分类,合理地搭配日常的膳食。在对信息作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过程目标: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情感目标:意识到食物是来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来源。 教材重点:了解我们的食物,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 教学难点:讨论食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食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那关于食物,还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师并随机板书课题。 二、 了解食物 1、我们的食物有哪些?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记录了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现在谁能说说你吃了些什么?(生答) 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总结板书: 馒头 米饭 面条 ……(面食) 白菜 豆角 西红柿……(蔬菜) 鸡肉 鱼肉 猪肉……(肉类)等。 大家还知道哪些不常见的食物呢? (学生简单汇报)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看出大家很喜欢美食。是啊,因为我们的食物丰富多彩。那么,我们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2、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 同学们,当你在尽情地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制作它们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简单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是的,我们的食物,不论是肉食、素食,还是一些新型食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食物。 3、我们来给食物分类。 同学们,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如此丰富,大家能把这丰富的食物分类吗? (学生根据想法简单汇报) 师: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很多,接下来每个小组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给食物分类吧! 小组活动,学生将带来的食物、图片以及知道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师:现在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同学们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发言的要点,以便与自己的交流结果相对照。 师总:通过小组交流,同学们总结出了许多分类方法。知道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原料的来源分,可以按营养成分分,也可以按食用方式或者产地等来分类。 三、自由活动 1、争当美食小导游。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收集了美食资料,谁的资料丰富,谁的解说最有诱惑力,最能吸引“食客”呢?让我们争当最佳美食小导游吧!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当美食小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他们的美食,其他同学当“食客”兼裁判,最后选出最佳的美食小导游。 四、回顾全课 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儿不满意?你觉得其他同学做得怎样?先想一想,再说一说。 五、拓展延伸 学生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各种资料,调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并与同学们交流调查结果。 板书设计: 1、我们的食物 馒头 米饭 面条 ……(面食) 白菜 豆角 西红柿……(蔬菜) 鸡肉 鱼肉 猪肉……(肉类)等。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的第1课《我们的食物》。 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教材介绍】 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侧重培养学生“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能力,这是本单元的 二级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 知 识: 通过观察研究,了解鱼类的共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针对猜想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乐于提问的科学态度及友好对待研究对象的人文精神。 【学习者分析】 (一) 直接经验 四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几乎都见过鱼、吃过鱼,所以对鱼的外形(如身体外部呈流线型、有鳞等)、内部结构有所了解(如身体内由刺、有肌肉等)。但这种了解有时有所局限的。比如,所接触的鱼的种类不多,仅限于常见品种,比如金鱼、鲤鱼、草鱼等。就身体内部结构来说,对其内部器官的分布于构成大多缺乏了解。 (二) 间接经验 学生通过阅读或他人知道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是因为有可以在水中呼吸的腮。并且了解一些特殊的个案。比如“鲸鱼”不是鱼,因为它胎生。另外可能还听说过想飞鱼等比较特殊的鱼类。 (三) 能力方面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应该已经经历过一些“做中学”形式的探究活动,因此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与提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的计划于组织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本节课的可用资源。 (四) 现象与已有认知的冲突点 1. 鱼不停的张嘴是在呼吸吗? 2. 鱼会游泳,但身体的哪一部分是负责运动的? 3. 鱼会产卵,但卵又是如何孵化的? 4. 叫鱼的都是鱼吗?鉴别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1.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鱼类的共同特征。 2.自主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 【教学准备】 水槽、鱼网、鲫鱼、金鱼、草鱼、气球、滴瓶、食用色素、塑料板或木板、皮筋、夹子、沙子、石子、手电筒、黑布、相关书籍,多媒体设备、课件、记录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观察鱼 各组的水槽里面有漂亮的金鱼、个头比较大的鲫鱼和小草鱼,大家是不是想仔细看一看?好,让我们来观察一下! 请组长把水槽端到标有自己组号的桌子上。 一、交流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 【5分钟】 鱼是我们熟悉的动物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鱼儿的奥秘!(出示课题) 你发现三种鱼有哪些相同之处? 从鱼的外表看,有哪些与其他动物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通过观察中还发现了些什么? 你在观察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我们来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来梳理一下:(1分钟) 鱼的嘴为什么不停的动? 鱼的鳍有什么作用? 鱼身上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鱼受到刺激会眨眼睛吗? …… 二、计划与组织 【12钟】 1. 提出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1分钟)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现在请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地研究问题,并写下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猜想。 接着商量一下怎样研究,并把方法简要地记录下来。 科学研究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所以我们讨论时应该……(轻声)尽量不影响他人。 当我们听到提示音时,就停止讨论,进行交流。 2. 小组商议研究主题及探究思路(7分钟) 鱼鳍: 你们认为鱼鳍是起什么作用的? 如果鱼鳍不能发挥作用了,与会怎样? 怎样才能让鱼鳍不动呢? 女孩子不想让头发乱跑时会怎么做? 当有人骨折时,医生希望受伤的部位不要动,以便尽快康复,会怎么做? 鱼腮 你认为鱼为什么不断的张嘴? 如果是喝水,水会到哪里去? 如果是呼吸就应该有进有出,就像我们人呼吸一样,那么鱼吸进的水会从哪里排出来呢? 现在鱼吸入地水鱼周围的水都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在白纸上用百粉笔写字。怎样才能看到鱼儿吸进鱼排出的水呢? 鱼色 鱼是什么颜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样吗? 自然界鲫鱼、草鱼生活在哪里? 周围会有些什么? 你在游泳时向水面望去时会有有什么样的感受? 鱼眼 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眨眼或者闭眼? 3. 交流各研究主题的设计方案。(4分钟) 现在,请各组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主题. 很多组选择研究X主题,咱们请一个组来介绍一下研究你们的计划。 现在请把研究方案在补充、完善一下,之后请材料员拿着你们的计划到材料区领取材料. 三 观察实验,自主探究,搜集事实。 【12分钟】 1.学生到研究区分组研究,教师适时指导,并关注各组进度。 2. 回到研讨区,记录发现与结论。 四 表达与交流 【8分钟】 (出示研究照片)正在进行研究的是哪个小组?介绍一下咱们的研究吧? 你们的研究主题是…… 你们的猜想是…… 你们使用的方法是……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与你们的猜想一致吗? 五 介绍鱼类的繁殖 【1.5分钟】 我们通过研究有不少发现,这些问题对鱼儿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不过鱼儿要一代一代的活下去,还需要不断的……(繁殖) 鱼儿是怎样繁殖的呢?(产卵)对,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时金鱼在水中产卵,卵附着在附近的植物上,(毛鳞鱼将卵产在岸上)这是什么?啊,是鲨鱼的卵。 六 概括和总结鱼的共同特征。【1.5分钟】 今天我们自己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鱼儿的奥秘:身体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鳞,与儿不断的张嘴是为了配合腮进行呼吸,鱼用鳍和尾运动,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什么样地生活环境?(水中),终生生活在水中。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鱼用卵繁殖后代。 七 结束语 其实,鱼儿的奥秘还有许多,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一定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鱼儿的奥秘》教学设计 焦作市山阳区焦东路小学 秦 玲 教学内容: 《鱼儿的奥秘》属于大象版小学科学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中第四课的教学内容。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情境,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力图体现观察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注重体现开放性,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商议活动规则,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归纳概括出结论或规律,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应用和延伸,“一举多得”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计划与组织”里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目标。 2、认识常见的鱼类,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提出问题,乐于探究。 愿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概括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组织实施。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鱼类的共同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计划与组织,商议活动规则。 教学方法: 观察法、收集资料法、探究法、实验法、游戏法等。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鱼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各种活鱼、夹子、剪刀、食物、放大镜、蓝墨水和滴管(钢笔)、水槽等材料和工具、小科学家记录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发现问题。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海底总动员》、《不同种类的鱼》(内容为学生喜爱的鱼儿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声像并茂),向学生介绍一些新朋友,以此激发探究鱼儿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欣赏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你有什么发现?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鱼的资料。那么你都了解了鱼的哪些知识?在交流中教师及时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或是资料从哪里收集来的。 3、教师提问:关于鱼,你想研究些什么? 4、板书课题:鱼儿的奥秘 二、小组商议,明确规则。 1、教师谈话: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师在“材料超市”给你们准备了几种常见鱼:鲤鱼、金鱼、鲫鱼等。 2、教师出示活动建议供学生参考并商议活动规则。 3、小组商议活动规则。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4、教师组织小组交流活动规则,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展探究。 三、自主探究,获取事实。 1、教师谈话:下面请各组组长把鱼儿领回去,按照你们制定的活动规则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得仔细,发现鱼儿的奥秘最多。 2、学生亲历探究并认真做记录,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到小组中进行指导,解决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四、交流成果,归纳结论。 1、 学生整理实验材料。 2、 交流研究成果。 (1)引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们召开一个研究成果发布会!(课件出示“研究成果发布会”的背景)每个小组发现一个奥秘将获得一面红旗,听的最认真的小组也将获得一面红旗。我宣布研究成果发布会开始! (2)各组交流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成果发布会”各组交流发现几种常见鱼的呼吸、运动、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汇报交流各组的发现时,教师要及时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或“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还有补充”,使学生充分地汇报研究结果,使收集的资料更加真实、生动、具体,为下面的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同时教师给学生适时地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和“小贴士”,帮助学生就某个问题做深入探究。如:鱼是怎样用鳃呼吸?怎样根据鱼鳞来判断年龄?鱼是怎样繁殖后代? 3、统计各组的红旗数量。宣布发布会成功! 4、 纳概括鱼的共同特征。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发现了鲤鱼、鲫鱼、草鱼、金鱼的许多奥秘,那么你能总结出这些鱼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2)通过比较、联想其他的鱼是否也有这些特征。 (3)推想、归纳概括出鱼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游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生活在水中。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动物都是鱼。 五、巩固应用,深化认知。 1、设计游戏,巩固应用。那么你们能判断以下四种动物中,哪些是鱼类,为什么?(课件出示:“找一找”游戏中的带鱼、金枪鱼、鳄鱼、海豚、泥鳅、鲸六种动物)谁来试一试? 2、学生判断正确后,老师把相关动物的图片奖励给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并感受学习的乐趣。 3、借助多媒体手段,深化认识水平。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泥鳅”和“鲸”的视频资料,使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地探究和立体式地诠释,深化认知水平。 六、总结活动,提出希望。 教师谈话总结全课:在今天的研究过程中,你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发现鱼的许多奥秘,还总结出鱼儿的共同特征。老师为有你们这么棒的学生而骄傲!希望你们每一节课都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学科学,用你们的慧眼去观察,用你们的亲身实践去检验,探究事物本质的奥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