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方面面说宗教

 红尘清风 2010-10-23
往的感情交织。
(3)着眼于宗教与社会之关系以及宗教之功能的宗教定义和宗教观。宗
教社会学家多采用这类定义。如美国学者英格把宗教规定为人们藉以同生活
中的根本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体系。日本学者岸本英夫认为宗教是使
人生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的手段。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格尔则说,宗教是人建
造神圣世界的活动。
(4)从文化角度出发的宗教观。这类看法随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日益扩
大和深入而逐渐增多。如在德国思想家狄尔泰的体系中,宗教被认为是人类
精神的表现形式,与之相连的是对形而上学和人生之谜的意识,是对全面解
答的寻求。意大利思想家让蒂尔将思想行为划分为主体、客体及二者之综合,
他认为宗教是客体的精神形式即客体之升华。英国文化哲学家道森认为,宗
教是理解文化的关键,因为它是文化内部的连续性原则和创造性源泉。
(5)从哲学角度出发的宗教观。宗教与哲学从来就有不解之缘,因为二
者都关注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神学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哲学观点,而哲学
家也常常从自己的哲学观点出发来看待宗教。于是我们又有了从绝对唯心主
义、人格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分析
哲学、过程哲学等等出发的宗教观。际于篇幅,在此无法逐一说明,仅以存
在主义为例,德—美神学家蒂里希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之说,就是一
种影响极大的宗教定义或宗教观。
五花八门的宗教定义和宗教观,不仅说明了研究者的不同视角,而且说
明了宗教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当我们解剖一下宗教的实质内容时,我们可以
看到,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是神道教还是犹太教,一般而言,其构成要
素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信仰的对象,不管这个对象是一还是多,是神灵
还是自然物,都具有超乎人间的力量,并同人有某种关联。这是宗教的核心。
第二是信仰者的行为与活动,包括祭献、祈祷、敬拜、守斋、朝圣等等,这
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第三是信仰者的组织与制度,例如基督教的教
会、佛教的僧伽之类,这是宗教存在的外在形态。第四是信仰者的宗教情感
与体验,即其对信仰对象的亲身经验,这是宗教存在的内在前提。第五是教
义理论,这是对信仰内容的阐释表述。当然,在一些低级宗教中,某些要素
并不明显,但是在任何宗教中,核心要素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总是存在的。正
是由于有这么多要素构成了宗教的内容,它才具有了比伦理、哲学等意识形
态更加多姿多彩的形式。
宗教与迷信不同。迷信类似于巫术,是一种“伪宗教”或“前宗教”。
它的目的是要借助某种超自然力量测知并控制世上的事物,要“神力”服务
于自我利益。它关切的是眼下的、实际的、世间的事物和自我,也即是“非
终极者”。而真正的宗教则要为人寻求“安身立命”的人生意义或价值根基,
要人的利益和行为符合于“神意”。要人超越自我。它关注的是“终极者”,
即世界之根基或万有之源泉,就是说,真正宗教的终极关切是超乎于此世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以上各种因素常常是杂然并存,很难分开的。
3.宗教的起源与根源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也有发生发展的过程。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
究表明,原始时代已有了宗教的萌芽。宗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信仰者认
为宗教来源于神的启示,研究者也有各不相同时说法。这种种的差异又为我
们呈现了一幅多元的图景。在宗教学中,最有影响的宗教起源论有如下几种:
(1)自然神话论。此说发端于一些研究印度日耳曼语言学与民族学的学
者。这种学说认为宗教的来源和最早形式是自然神话,尤其是关于天体的神
话,是对自然神话中的自然物的人格化。
(2)实物崇拜论。法国学者布罗斯最先提出宗教的原始形态是实物崇拜
和自然崇拜,著名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又发展了此说。孔德认为最早的宗教是
对自然物体的崇拜,而不论这些物体是否有神寓于其中,直到后来,某些实
物才被人格化或神化。
(3)万物有灵论。这是泰勒的著名学说。泰勒认为,原始人根据自身不
能解释的现象如梦幻、疾病、出神、死亡等亲身体验,得出了身体与灵魂不
同这一看法,形成了关于灵魂的概念,后又将灵魂赋予天地万物,认为万物
皆有灵魂。泰勒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要先于实物崇拜和自然崇拜,它是宗教的
源泉。
(4)前万物有灵论。这种理论认为在万物有灵论之前还有某种更为原始
的宗教形式。它的主要代表是英国人类学家马雷特。马雷特认为原始人相信
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对之怀有惊奇与敬畏感,随之产生相应的禁忌规定
以及各种活动。如美拉尼西亚人的“玛纳”就是前万物有灵论的典型形式。
(5)巫术论。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人最初企图用巫术来控制超
自然的力量,巫术失效后,才转向对神灵的祈求,因而巫术先于宗教。
(6)祖先崇拜论。这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宗教起源观。斯宾塞认为,
原始人几乎都信仰人死后其灵魂继续存在,对死者鬼魂的崇拜就是广义的祖
先崇拜,它是一切宗教的根源。
(7)图腾崇拜论。这是法国学者、宗教社会学鼻祖杜尔凯姆的著名观点。
此学说认为,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与其意识形态混为一体,因而由血缘关系
形成的氏族就以某种被认为与其祖先有关的动物或植物作为其标记,即图
腾,并对之进行崇拜。图腾遂成为氏族成员认同的关键,也成为氏族的凝聚
力量。后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又提出,由于原始部落的家长占有所有
女性,使其儿子嫉恨而被杀,夺取了父亲位置的儿子们对原始部落家长的回
忆或对象征家长的动物的崇拜,导致了宗教的起源。
(8)原始启示说。此说由奥地利学者施米特和苏格兰人类学家朗格提
出。这种观点认为最原始的部落信仰的是一神教的至上神,而这种信仰起源
于上帝对人类的原始启示,后来才退化成多神信仰和多神崇拜。
除了上述种种侧重于宗教在时间上的发生的宗教起源论之外,还有一些
学者从非时间性因素或人类结构来探究宗教起源问题。
(9)情绪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的无意识的恐惧和需要,或
者人极其强烈的有意识的体验。例如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就认为宗教起源于
对逆境的体验。
(10)本能理论。当代不少研究者认为宗教是人的禀赋,是人类有机体
的一种能力,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这种理论把宗教的根源归于人类自
身的结构或人的本性。
尽管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侧重点,往往也因而有其局限性,但它们对后
人深刻地、全面地探索宗教起源提供了有益的启发。这些学说像一条条溪流,
从不同的方面汇成一条大河,丰富了人对宗教起源的认识。
4.宗教的发展与演变
在宗教的发展或演变问题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理论。这些看法和
理论多数是以进化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即认为宗教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简到繁的过程。例如从范围上来看,宗教经历
了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从时间上来看,宗教经历了
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有些学者认为是中世纪宗教)、近代宗教、
当代宗教几个阶段;从宗教的核心即神灵的性质来看,宗教经历了从低级的
实物崇拜到多神崇拜的过程,后来才发展出高级的一神教形式。除此之外,
宗教进化论还有从自然宗教到自由的主观宗教再到绝对宗教的黑格尔模式;
有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霍夫丁(丹麦哲学家)模式;有从以古希腊宗教
为代表的客观宗教(多神论到泛神论)到以犹太教为代表的主观宗教(一神
论和超神论),再到以基督教为代表的普遍宗教的克尔德(英国哲学家)模
式;有从神人同形同性论到道德宗教再到宇宙宗教的爱因斯坦模式,等等。
除了进化论的宗教发展理论之外,还有一些理论不从进化角度去看待宗教演
变,如前边提到的施米特的原始启示说,在宗教演变方面就是一种退化论。
所谓发展,就是变化的过程,变化过程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形态
上,既有量的增减,也有质的不同。
宗教这种现象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和世界奥秘的一种表现。原始人的宗
教一般是一种低级的宗教,但也是这种探索的结果。例如,原始的图腾崇拜
实际上就反映了氏族对自身来源的探求和对血缘关系的认识。此外,各种生
殖崇拜、鬼魂崇拜、精灵崇拜等等都有类似的性质。原始人关于自己氏族或
祖先的神话传说,构成了原始宗教的象征体系。原始人的宗教活动主要由各
种仪式构成,所有的氏族成员都参与这些仪式并在其中扮演神话中的某个角
色,那里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也没有纯粹的观众,而只有人与神的认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原始宗教也是一种自然宗教,它具有自发性,并受到氏族
的地域和血缘的限制。
当氏族社会瓦解、国家开始出现之时,原始宗教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进入
了古代宗教时期。氏族宗教逐渐演变为以氏族联盟为基础的部落宗教,然后
又经部落间的联盟而逐渐国家化,成为国家宗教。这个发展过程是漫长的,
在这个过程中,低级的宗教逐步成熟,一些初具完整形态的宗教开始出现,
如古希腊古罗马宗教、古印度教等等。古代宗教的特征是神的概念已经形成,
而且众多的神构成了神的世界并与人的世界逐渐对立。原始宗教时期的神人
认同已逐渐转变为人向神的乞求、祭献和膜拜,有形的宗教组织和专职的宗
教人员如祭司等也开始出现。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出现,标志着宗教的发展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冲破了国家和地域的局限,赢得
了更大范围的信众。三大世界宗教都是完全程式化体制化了的完型宗教,它
们有明确的崇拜对象,有完整的组织制度与崇拜仪式,有权威性的经典教义
以及阐释经典教义的神学体系。如果说宗教起源时是人类探索自身与世界奥
秘的体现的话,那么发展后的宗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
及价值取向的源泉。
今天,人类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和世俗化对宗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宗教在组织机构、礼仪制度乃至教义解释上的发展,都更注重现代社
会中现代人的需求。我们应该看到,现代宗教特有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传
统宗教随着社会的非神圣化而逐渐世俗化,另一方面,反对这种世俗化,要
求振兴并回复早期宗教的宗教复兴运动与革新此起彼落。如基督教内各种新
兴教派的出现,伊斯兰教席卷全球的复兴运动,印度教中“回到吠陀”的复
古口号等,都是证明。同时,宗教与政治的纠缠不清也成为当代宗教的一大
特征,如令人瞩目的前南斯拉夫局势,印度宗教纠纷,巴勒斯坦问题,北爱
尔兰问题等等,都是显例,就连以标榜“出世”为特征的佛教,目前在亚洲
许多国家中也积极入世参政。这些都说明,在当代社会的世俗化进程中,宗
教诸因素中的社会性因素也相应地加强了。
5.宗教的作用与功能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没有用的东西迟早总会被扔掉。宗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持久不衰没有被作为整体的人类所抛弃,其原因正是它
具有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特性。按照一些社会学家尤其是功能学派社会学家的
看法,没有功能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当然,各种功能有正与负、显与潜的
区别。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个人等方面来探究宗教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1)社会方面。宗教具有一种凝聚力,具有使一个群体、一个集团、一
个社会团结整合的力量,而社会的团结与整合又可使社会趋于稳定。当然,
宗教的这一功能是否就一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得视具体历史条件而定。当
一个社会处于进步或上升时期,稳定无疑有一种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时候宗
教带给社会以稳定,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正功能。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处于腐朽
没落的状态因而需要彻底变革时,宗教带来的稳定就会起一种阻碍前进的作
用。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具有独特的感召力量,因而历史上以宗教作为旗帜
的起义、战争、变革和革命等等也数不胜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定条件
下,宗教又可以起到社会变革动力的作用。我们还应看到,当一个集团或一
个民族因为共同信仰而团结一致时,它们与别的持不同信仰的集团或民族间
也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对宗教所起的这种分裂作用,当然也须视历史条件而
作出不同的评价。
(2)文化方面。人类的文化与宗教有着一种不解之缘。各民族早期的历
史,许多都保留在它们的宗教神话中,记载在它们的宗教经典中。甚至不少
民族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也常常受宗教方面的需要(如占卜)的促进。在艺
术方面更是如此,无论涉猎艺术的哪一个门类——小说、诗歌、戏剧、绘画、
雕塑、建筑、音乐,我们都会发现,从它们的题材内容到思想内涵,都与宗
教有密切的关联。就连人们认为是与宗教完全对立的科学,也与宗教有着亲
缘关系,如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化学起源于炼丹或炼金术。因此,难怪不
少宗教学家认为,宗教是人类文化的精神源泉与重要载体之一。
(3)个人方面。首先,宗教为信徒个人的人生提供了意义。例如,由于
世界上数不清的“恶”(体现在地震、旱涝、瘟疫等天灾方面,也体现在压
迫、不公、战争等人祸方面,还体现在个人的疾病、痛苦以及死亡等“极限
情境”方面)的存在,个人会觉得人生荒唐而无意义,宗教的“神正论”为
这一切提供了解释,从而消除了这种无意义感。第二,宗教为信徒提供了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使从古到今的无数个人在面临道德选择时可以有所
遵循,免除了许多不必要的抉择危机。第三,宗教为信徒提供了心理上与情
感上的补偿。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各不相同,不少人对现实里的不平等感到心
理上的不平衡,而宗教设想的未来世界都是人人平等,这就使人在心理上得
到了补偿。另外,个人总有忧虑、孤独、悲伤、悔恨等等情感,宗教也常常
在人处于这些境况时给人以安慰。尤其在现代社会,重竞争、快节奏的生活
使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冷漠,而宗教的组织和活动为人与人之间较密切的交往
提供了条件。最后,如果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人总是需要最终的精神寄
托或信仰的),那么,真正的宗教既然关注终极的非此世的目标,也就让人
走向了一种超越自我之局限性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人就可以轻视世间的
名利得失,达到某种高度的宁静与满足。
如果还要挖掘,也许还可列举出宗教的更多的正反功能与显潜功能。正
是因为宗教有这样一些功能,所以人类没有抛弃它。可以说,人类在这些方
面的需要,就是宗教存在的原因所在。
6.宗教的未来
宗教有发生发展也必然有未来。由于宗教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生
发展密切相关,宗教的未来也必然与人类社会的未来紧密相连。现代社会的
趋势是日益世俗化,那么它是否会成为一个无宗教的彻底世俗的社会呢?这
个问题也就是宗教的前途如何的问题,换言之,宗教的前途是日益衰落直到
消亡,还是不断发展蒸蒸日上,或者是改头换面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对
此的看法也是形形色色。当代世界宗教学界对此的观点,可以归结为积极、
消极与中立的三类,与此相关,对宗教未来的态度,也可以归结为乐观、悲
观与中立的三种。
以美国宗教社会学家贝拉为代表的积极乐观的一派认为,世俗化使宗教
更加成为私人的事情,更能摆脱体制化组织的控制,因而人们将有更大的自
由去选择自己的信仰,而不受环境和家庭在这方面的影响。这种选择上的自
主性体现了人类的进步,而具有自主性的宗教乃是宗教发展的高级阶段。因
此,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前途是光明的。
以前面提到过的贝格尔为代表的消极悲观的一派认为,世俗化引起了宗
教的两极分化,一极是国家,一极是家庭。在国家这一极,政教分离使国家
永不再代表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没有政治参与色彩的宗教不过只是意识形
态上的修辞或点缀。在家庭这一极,虽然宗教仍然真实地存在,但它已不再
像传统宗教那样能为社会提供统一的象征和统一的世界观。而人类的生活是
需要宗教的这种作用的,因此这对社会和宗教两方面来说都是可悲的。
以德国宗教学者鲁克曼为代表的中立的一派认为,由于宗教是人的一种
天赋能力,因此它不会因为社会的世俗化而消亡,而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这些形式也许在许多人看来不像宗教,因为它缺乏现存宗教的制度体制和有
形结构,但它仍然是宗教,只不过是某种隐形的或私人化的宗教。
根据1990 年大英百科年鉴的统计,在1980 年到1990 年这十年中,世界
各宗教的信徒增长率与世界人口增长率几乎同步,这一基本事实对我们理解
最近的宗教未来当然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我们不是预言家,不可能对未来
的宗教事实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有一点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宗教的形式不
断变化而实质基本不变的漫长历史,以及哲学、科学、艺术等人类精神和文
化表现形式历经千变万化而依然存在的基本事实,是否对我们理解长远的宗
教未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