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 感教案

 狐狸爱上刺猬 2010-10-25
13.《夏  感》
【教学目标】
1.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文章的语言特点
2.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先听一段音乐,让学生说出歌名《宁夏》。
2、老师问:“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生答。
   师:“歌曲说的是什么季节啊?”“那你们喜欢夏天吗?夏天是不是宁静的呢?说说自己的感受”
“好的。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梁衡的《夏感》,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夏天的气息。”
二、整体感知
1、边听朗读(教师读),边给不懂的字词注音并标出自然段。
2、正字正音。
黛色、 秀气、 贮满、 终极、 匍匐、 融融、 澹澹、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
3、走进作者。(略讲)
4、听完之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对夏季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1)、生:(为什么选这一句)是总起句(第一自然段)
夏天的总体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师:作者又是通过哪几方面的叙述来说明他对夏天的印象?(老师提示)分三方面来看的话,是哪三方面?
(夏之景色  夏之色彩  夏之人)
板书:1    总写      紧张、热烈、急促
                  (2)景物
      2-4分写    (3) 色彩
                  (4) 人
      5、  总写      抒情
 
三、研读课文
4、老师带头读第一段,然后学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2-5自然段。
5、具体分析2-5自然段及其精彩的语句
第二自然段:景物―――角度―――修辞手法
夏天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比喻句: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③“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句: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第三自然段:夏天的色彩:金黄色。  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是作者的个人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拟人句: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对比手法: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特征。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夏之热烈。
 
第四自然段:夏天的旋律:紧张(农民劳作的场面)。割麦子、打麦、半夜听风观云、给秋苗追肥、浇水。用农民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第五自然段:表达的是作者对夏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1、作者又以春秋天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
2、古代文人对夏天描写的诗句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不矛盾。前者猜度历代文人的想法,后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夏季是春华秋实之间,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的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四、小结:
全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中心思想: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仿写堂上练习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精彩语句,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六、作业
练习册的基础题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夏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赏 梁衡 先生的散文《夏》,看看 梁衡 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关于夏天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夏天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夏天的兴趣。)  

(二) 落实基础  

1.听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伴随着音乐听读,并结合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加以想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尽快熟悉课文。)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并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设计意图: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而用词写“话”,则是强调词语的运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在听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①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或: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先在书上勾画,然后用课文中现成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   

(设计意图:文章着力表现的是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学生抓住这一特点,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内容的“纲”。同时,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勾画,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②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明确: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总领句去找相关句子,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关系,同时领会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进一步靠近文本。)  

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有何作用,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齐读最后一段,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启迪与帮助。)  

(四)品味语言  

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既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二,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刚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从何入手品味语言,多少会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师给出一二示例,他们做起来就驾轻就熟了。)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古诗?请写出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热炒热卖,仿写心中的夏,学生会觉得很容易,同时也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  

   (六)总结全文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