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背景下学科教研工作的任务和形式

 小小爸爸 2010-10-28

        浙江省于2006年进入以实行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志的“新课改”,面对新的模块式课程、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研员要比学校教师面临更多新的困难和新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得到了教研工作的一些教训和经验,明确了教研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其基本活动形式有哪些。

一、一个核心使命———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教研员究竟是干什么的?一言以蔽之:作为一名学科教研员的核心使命是全面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在“新课改”实施数年后,我们更应理直气壮地重申教研员的这一核心使命。

曾几何时,一提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有人就狭义地认为是提高考试分数,提高高考、中考的升学率,是搞“应试”。教研室是干什么的?就是编资料、出题目,批考卷,排名次。有人提出“教研室是课改的绊脚石”,认为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源头在教研室。也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就是搞一些热热闹闹,胡里花哨的学生活动。

不可否认,为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教研员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大精力深入教学的第一线和教师一起研究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本地区、本学科在各类教学测试中的排名,提高升学率,是在搞“应试”。但这样做并不和素质教育相矛盾,并不和课程改革的主旨相悖,因为教研员的所谓“应试”并不是单纯地对付考试试题,而是指遵循考试规律、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理性地对待学科教学和中、高考复习,努力争取在各类考试中考出应有水平。通过我们的工作,在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在学科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校在高考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高三化学高考复习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出现搞“题海战术”等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时,作为学科教研员在深入调查、挖掘典型、推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杭州市高三化学复习的五条基本策略:

(1)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其很强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理论对我们认识和掌握物质的性质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新课改使用的教材中化学理论的学习是在元素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不同的章节逐步展开的,在理论知识尚建立以前,对物质的性质的认识当然难以从结构上去认识,但高三复习教学中,则应完善和补充理论知识的应用。学习了电解质溶液理论后,我们应使学生认识到弱酸盐和酸的反应,及弱酸盐的水解反应其实质均为弱酸盐的阴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的结果,若将该理论运用于如金属氧化物和水、和酸反应,同样也可揭示这些反应的本质。如CaOCa2++O2-,O2-+H+→OH-,在酸性溶液中则OH-+H+H2O,在水中则形成碱。再将此理论以此类推到“碱性氮化物”→氮化镁和水的反应、“碱性硫化物”→硫化铝和水的反应、“金属碳化物”如CaC2、碳化铝和水的反应、“离子型氢化物”如氢化钠和水的反应等。

(2)善于总结基本规律

分散的、杂乱的知识只有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显现出其基本规律。在中学化学中有些规律是教材中显现的,而有些规律是教材中隐含的,当高三学生头脑中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已基本形成时,挖掘隐含的规律就成为高三复习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掌握了众多的规律以后,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俯视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

(3)构建知识体积网络

高三复习和高一、高二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逐点积累的,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而高三复习则力求将原先分散的、孤立积累的知识连成一个知识体系网络。只有形成网络的知识,头脑中建立起普遍联系的知识才能进行编码,随时提取、熟练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善于将一些彼此看似联系不够紧密的知识找出它们结合点,使之进行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知识网络。 

(4)发展学生的记忆水平

一说起记忆难免给人以“死记硬背”之嫌,许多所谓思维能力较强的“聪明”学生,不肯记忆的惰性正是其学习的主要弱点之一。其实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但只有记忆没有理解的学习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事实上记忆的惰性是许多学生学习中的通病,即使是学习优秀学生,也常会疏忽对某些必要内容的记忆,以至在学习中留有隐患。

    教师在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达到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记忆的最小量是什么?二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该记的内容?即如何提升学生的记忆水平。对前一个问题,涉及到教师对教材和大纲的钻研程度和理解程度,也涉及到教学的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而教师会有不同的看法,并无定论。如学习电解溶液知识前应让学生熟练记住常见的强酸和弱酸、强碱和弱碱,否则学生将无法判断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无法识别离子共存的条件,无法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让高中学生熟练记忆五种强酸和五种强碱的记忆量也是合适的,记住最少的东西可发挥最大的效益。对于后一个问题,心理学上早有定论,如增加有意记忆、加强对内容的理解等均有助于记忆的保持。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记忆水平提升到理解水平。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做“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例

(5)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学生认识结构的完善只能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这说明教师包办代替是收不到很好的效果的。

我们推广了有的学校高三复习中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提示下,归纳总结知识网络的构建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我们还提出要改变单一的作业模式,要在化学作业中增加“命题作文”,如以有机化学为例:教师可给学生以下“作文题”:“有机化学常见反应类型”、“常见有机物的化学键类型和反应特征”、“有机化学的反应条件和常用试剂”、“不同浓度的硫酸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等。通过这种作业形式,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真正使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展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杭州市的高三化学复习中,通过我们倡导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开拓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实施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进行扎实有效的习题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两种基本活动形式

    教研员需经常组织全地区的各年级的教研活动,如何安排这些频繁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形式是什么?常常是困扰教研员的一件事。在长期的组织活动过程中,我们将教研活动归结为两种基本活动形式。

(1)教学研究活动——常规型的教研活动

在教研员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大量的是年复一年的常规型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教研工作活动形式的基本框架。

①常规活动要建立常规,形成系列

有的教研员经常为开展什么教研活动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其实教研活动建立了常规,形成了系列,就可使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序、成熟。杭州市高中化学的部分常规教研活动见下表。

杭州市高中化学部分常规教活动安排表

项目

说明

杭州地区高考复习研讨会

每学期一次。参加人员为全市高三化学教师,主要活动内容为: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评课、高考试卷分析、复习经验交流等。

杭州地区化学优质课评比

隔年一次。在市区和各县、区层层选拔的基础上举行全地区的评比,推选出最优者参加省优质课评比。

市级教坛新秀评比

隔年一次。评比的内容有师德考核、课堂教学考核、实验技能考核、命题技术考核、教学实绩考核等。

化学教学论文评比、交流

每年一次。以杭州市化学会名义组织,在评比的基础上,优秀论文在杭州市化学会年会上交流,所有获奖论文在教研网上发表。

化学教学案例评比

隔年一次。分初评和复评。初评入围者,将全地区教研活动中展示案例分析,当场评分。

杭州市中学化学实验调演

每年一次。先对参赛者寄送的实验方案进行初评,入围者在全地区活动中当场演示,现场打分。

杭州市中学生化学创新实验大赛

隔年一次。展示各校老师组织的化学课外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外实验成果。

很多常规教研活动是系列化的,如我们组织了杭州市优质高中课改成果展示活动。每学期选一至二所学校展示其化学教研组的课改成果,有课堂教学展示,专题学术讲座等内容。由于这些活动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展示学校教研组风貌,在校际之间形成了竞争,许多学校都积极要求能争取到展示的机会,使该活动的内容更为充实,新意迭出。

又如我们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竞赛的内容有学科专业知识竞赛、实验基本技能竞赛、说课比赛、试卷分析、课堂教学评比等。将这些内容分为两期,每学期一期,录取名次时既有单项奖,又有综合奖,扩大了获奖面,提高了青年教师参赛的积极性,也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起了促进作用。

②常规活动要富有新意

常规活动每年举行,难免会在程序上重复,但在活动内容中却要求不断创新,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新课改”实施后,高考复习研讨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新高考新在何处?我们总结了学科知识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新变化,分析了学生在新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化,发现了学生在化学知识体系有新的建构方式,研究了高考方案和考试大纲的新变化,由此寻找在高三复习中应采取的新策略。
    优质课的评比也是一项常规教研活动,历年来由于参赛教师较多,在安排上课内容、上课班级时常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各校教学进度不一,一旦确定评比时间,开课学校的有时不得不调整教学进度以满足开课需要,这对学校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如何确定开课的题题也是颇为令人头疼的事,一般按教科书上章节选择内容,而由于时间、年级的限制每年开课的课题总是这几个,而这些课题经反复试教,几个公认为较好的教学程序和素材常被几个参赛教师使用,使人感觉很难上出新意。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们在优质课评比的课题选择上采取了新的方法:不照教科书上的章节选择开课内容,而是根据学生在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缺陷来选择开课内容。如:我们选择的开课课题有“金属氧化物”、“在离子反应中酸式盐的化学行为”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些课题不受年级、教学进度的影响。这样的课题在各年级均可开设,只不过是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不同的认识结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就使开课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较为容易。由于这些课题没有现成的资料、教案、课件,需上课教师根据各自对学生认识结构的理解,组织材料、选择方法。从上课的实际情况看每位参赛教师切入的角度、选择的重点、采用的方法均不相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听课教师虽听了同一个课题的9节课,但仍兴致勃勃。有利于教学上的百家争鸣。由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到底应采用什么方法?组织哪些素材?确定哪些教学目标才最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益?引起了听课教师的思索和议论。为教师们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料,上课教师精心准备、集全组、全地区化学教师的智慧形成的课件、教案为化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地建构。上课课题涉及的问题,是隐性的,在教材中似乎找不到明确的出处,但它却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③常规活动中要挖掘人才,培养骨干

在常规教研活动中经常需物色开设公开课、研究课的合适人选,需开设各种专题讲座,教研员理应是不二人选,但显然光靠教研员一人是根本无法满足教研活动需要的,这就需要教研员经常和广大教师交朋友,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广大老师的学术特长,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的平台,挖掘人才,培养骨干。杭州市有化学教研大组,其组成成员均为本市学科教学骨干,杭州市有十几位化学特级教师,近年来杭州又不断评选出学科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这就为学科教研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人才资源库。我们在全市的教研活动中请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根据各种人才的不同教学特长开设不同类型的讲座,由于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优势,这些活动的学术水平较高,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活动中我们还注意到给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让有更多的青年有机会得到锻炼,使他们能早日崭露头角。

(2)教学科学研究——提高型的教研活动

   这类活动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统领全局

涉及本学科全地区的的重大问题,需教研员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取得经验,以点带面,在全地区推广。

“新课改”实施之初,我们感觉到新课程确实引入了一股教学改革的清新之风,课程目标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等,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具特色的亮点。但我们也看到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和困惑,特别是高一的化学教学中出现了“多、难、重”现象成为扼制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瓶颈。

“多”意指高一化学增加课时多。按课标要求,高一必修模块每学期周课时数为2,而实际上全市学校几乎至少为每周3课时,有的学校还利用课余、双休日补课等再增加课时,以至有的学校可高达到5-6课时/周。

“难”意指学生感觉化学习题难做,化学考试难得分。调查情况表明,多数高一学生认为化学是高中最难学的科目之一。以至出现请化学家教风盛行,高中文、理分班时,文科班报名人数创下新高。

“重”意指高一学生化学学科学习负担过重。

在出现“多、难、重”现象的同时,也伴随着“少、单、乏”问题的发生。即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少;学生化学学习途径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

由于教师觉得在正常的教学课时中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化学实验又费时、费力,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很大的冲击,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老师的演示实验均比以前有大幅减少。有的学校一个学期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不足两次,甚至连演示实验也被“黑板实验”、“叙述实验”所代替了。

实验活动被大幅削减,课余学习时间几乎被解题所占据,使学生学习化学的途径极为单一。化学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等只能是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如学生烧制海带的时间都没有)。

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行进在单一的学习途径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成为必然。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促使我们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来自学生

    学生不适应从“科学”→“化学”的转换。由于初中没有“化学”只有“科学”,初中使用的《科学》教材,淡化了理、化、生学科特色,强调合科,强调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生缺乏化学学科的最基本思想,不善于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物质世界。学生不适应从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向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转换。这是一个老话题,初中和高中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学生一时不适应这种转变。化学学习初期的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的思维定势很容易在高中化学中顽固的延续。

二是来自教材

新教材虽图文并茂,但却不是按“说明文”的形式编写的,使学生拿到课本无法通过阅读了解知识,更无法自学。教材知识呈现是编写者依据对学生认知思维的把握而非知识本系的逻辑体系。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要满足这样三个维度:一是概括性高;二是巩固度好;三是对比度清晰。新教材由于受到模块的限制,使学科知识的本质联系削弱了。如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缺少化学理论的支撑,使化学变成不说理的理科。

    三是来自教师

新教材的课文由较多的小栏目组成,这些栏目是否算正文内容?是否体现了真正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一竿子到底”现象。教师对8套教材缺乏完整了解和认识,不清楚某个知识块的前后联系,按以往的对某个知识点教学要求的理解上课。教师不能帮学生构建新的认知体系。由于教材出现较大的改动,学生学习新知先后顺序变了,教师还不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如新教材的必修内容强调元素观、物质观,淡化了族的关系,但如何研究元素的性质?教材缺乏一般的规律和思路,这就使学生在众多的元素知识的学习中很难从零乱的物质性质的学习中找到一条基本的思路和一般的方法。由于对“新课改”的片面理解,教学中还存在,伪探究、假活动现象。一些教师对“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存在伪探究和假活动,空耗时间。

此外还有来自其它方面的一些客观原因也如实验室、实验教师严重不足,实验仪器、药品也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教辅资料不配套,甚至起干扰作用。

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后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切实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其中包括从“科学”→“化学”的衔接、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等。

二是教学中构建两条“新主线”,使化学有“理”可说。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内容的一个重点,应尽快地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以规律为主线,逐步建立起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所谓两条“主线”是指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一条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教师在元素知识的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贯穿两条的主线的意识,使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构成网络。

三是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特点,灵活确定教学要求和目标。

在使用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结构,而偏重于学生可能的认知结构而编写的教科书时,就必须更认真了解自已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这样才能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重难点,才能创造性地呈现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才能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次课改真正具有特色和特点的恰恰在于其“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基础、能力、兴趣、爱好不同)学“不同的化学”(不同的模块选择),高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要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高一的化学教学使高一年级的学生非常热爱你所教的化学学科,是高一教学的重要目标。

四是打破模块、教材的束缚,合理整合、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师不要将教材奉为经典,可大胆处理。使知识的呈现更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如可将《化学2》中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等内容移至《化学1》中来。穿插物质结构理论知识,增强化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功能。也可将不同模块内容的整合甚至作跨学年调整。如建议将《化学2》中有机化学内容调整到高二第一学期,并和《有机化学基础》整合。《实验化学》模块部分内容前移和后移,该模块不宜集中上,分散为宜,早作安排。

五是增强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稳定试题结构和难度给广大教师服下“定心丸”。命题时处理好必修模块中知识和后续模块的关系,体现知识掌握的分步要求。在试题中强化实验的考查。想通过一定的考试的导向作用来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②引领方向

“新课改”实施后,杭州市成立了评价研究小组,由杭州最著名的一级重点中学的化学特级教师组成,第一期研究活动08年初结束,主要研究了如何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合理的课程计划与课程内容调整方案,为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性意见。研究高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特别是新课程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组织研究浙江省新高考考试大纲,着重把握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课堂教学合理取舍提供导向性依据。进行新老高考比较研究,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新导向,为我市尽快适应新高考服务。目前评价研究小组已进入第二期的研究,主要从考试评价研究转入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程评价。提出了高一年级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和如何进行学习目标达成检测的方法和指标。

   ③释疑解难

“新课改”中,浙江省首次在全省开设“实验化学”课程,教材中许多化学实验是中学老师从未做过的,对于实验的实际效果和实验操作的经验一无所知,对于实验硬件条件是否具备?实验药品是否能满足实验要求等均不得而知。为此我们于“实验化学”课程开设前一年半,成立了杭州市实验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工作目标是对《实验化学》模块中的实验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在杭州市推广,为高中新课程中即将开设的《实验化学》模块的教师提供帮助。研究小组的研究内容是《实验化学》中的课题实验和拓展课题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对该实验的原理、过程、方法、操作技巧、实验的改进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积累经验,提出该实验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研究的模式是以个人研究和小组研究相结合,个人研究为主,定期召开小组研究成果交流会,个人研究中的困难可提交小组共同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小组近一年半的研究,对《实验化学》中各实验的原理、过程、方法、操作技巧、实验的改进等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呈现,配有相应的照片和必要的装置图。对一些有特殊技巧的操作还有录像。其成果在本市的教学培训进行推广,部分成果在全省的教学培训中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