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尊重依照风俗习惯来为人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0-30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1之,曰:‘思无邪2’。”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可以说:‘其思想没有邪念’”。

【说明】讲“为政”,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到《诗经》了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夏、商时期是没有任何成册的书籍、典籍留传下来的,而周朝,只留下了一部《周易》;但人们一直认为《周易》是用来占卜的书(何况其一直深藏在周王朝内部),因此没有将它看为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政论书籍。故而,怎样治理一个国家,在春秋时期的各个君王们只好依靠人们的口头流传,加上父辈的教训及自己的经验,来作为统治的理论基础。因此,君王们多派人到各地去“采诗”,收集民间百姓对统治者的意见以及借诗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因此,《诗经》作为一个民间诗歌的总集被汇编起来以后,就成为了统治者按各地风俗去“为政”的理论依据。因此,孔子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依据《诗经》,基本上就可以“为政”了,用不着再去想另外一些歪门邪道了。因为《诗经》本身的内容就没有不正当的。那么,《诗经》到底是讲什么的呢?有为政的理论依据吗?用现代话说,《诗经》不是管理学,不是为政学,而是民俗学。有人不禁要问,学民俗学就能为政了吗?孔子说,是的!民俗学就是各地的风俗习惯,懂得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就能够有依据地治理各地区人民。这其实也是现代的多元化管理之意,统治、管理人民,不能只有一个方法,而是要依据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理。这是因为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人们的信仰不同,因此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就不能用一种方法进行治理。

这其实也是“学而时习之”的延伸,学习,而且经常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的风俗习惯。思想中没有邪恶,也就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了,“为政”才可以为好,“为人”才可以为好!

——————————————————

【注释】1.蔽:(bì币)《书·大禹谟》:“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书·康诰》:“丕蔽要囚。”《老子·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里用为概括之意。

2.邪:《书·大禹谟》:“任贤勿二,去邪勿疑。”《诗·鲁颂·駉》:“思无邪,思马斯徂。”《周书·王佩》:“亡正处邪。”《礼记·祭义》:“虽有奇邪而不治者。”这里用为邪念之意,也就是不正当、不正派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