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帖

 墨海雅客 2010-11-01

关于王献之《中秋帖》断句及释义的猜想

 

      姜岩

 

    我曾在《书法圆舞曲之王——王献之》一文中重点阐述了《鸭头丸帖》和《中秋帖》。并提出了《中秋帖》名列三希,但很明显是米芾的临本,惟一可能是真迹的便是《鸭头丸帖》。有朋友问《中秋帖》的断句及释义,现回答如下: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现存故宫博物院。

宋米芾在《书史》中称赞《中秋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但是,此帖有三大疑点:一是纸,该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二是笔,从行笔看出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三是气韵略显粗俗,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米芾临摹功底很深,常常能以假乱真,是一台超级智能复印机。米老自称此帖由王献之《十二月帖》剪切而成。很多人认为,《中秋帖》是以《十二月帖》笔意,临写出来的。

    凡喜欢写字的人常有这样的体会,临习书法时有时会随意写去,并不太关心字句的实际意义,在纸上往往会留下半通不通的几行字。老米是小王的正宗传人,估计他老人家临习《十二月帖》时高兴了,信手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鸭头丸帖》是有具体含义的,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说的是:"鸭头牌墨丸本来就不怎么样,(只能将就着用吧),明天有个聚会,(我也计划参加),应当有机会与您见面(到时我们再聊吧)。"此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而《中秋帖》有些狗屁不通,没有文采。但现代心理学认为,随手写的字实际是当时心理活动的反映。以此推测,老米那时要表达的思想有这么几个原因:1、中秋到了或快到了,有思念之情,有团圆之情;2、他自己,或他的亲人、朋友可能正在战争中,也可能正在人生的争斗中,有些挂念和担心;3、他对这些现象感到很矛盾,需要排解。于是有了《中秋帖》的这22个后人看不懂的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怎样断句呢?按用笔可断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表达的含义胡乱推测如下:中秋节到了!你要是不回应我,你就别回来了。做就做了,想想又怎么样呢?就是胜利了,打败了对手,又怎么样呢?还要搞盛大的庆祝活动吗?浩浩荡荡的军队还要得胜还朝吗?脑子真***乱呀!

    这样看来,《中秋帖》是一篇非常意识流的作品——仅供大家一笑:)

 

书法圆舞曲之王——王献之

 

                         姜岩

 

   说到书法,就根本无法回避二王这两座高峰。在唐太宗以前,小王名气胜过大王,唐太宗以后大王胜过小王。二王的法帖收集到的我都尝试临过,王羲之的兰亭、圣教两序是我学行书入门时的指定教材,因此开始时喜欢大王的字更多一些,只不过有一次一位老先生忽然对我说,你的笔性像小王,不妨转向王献之试试,不要吊在大王一棵树上。于是我便开始进入小王的天地,这一进就越发感到异常的熟悉。我年轻时练过国标舞,简单地说,大王像华尔兹,也就是俗称的慢三,而小王像维也纳华尔兹,也就是快三。圆舞曲之王当属王献之。

  小王留存的东西不多,小楷玉版十三行是刻本,《中秋帖》名列三希,但很明显是米芾的临本,惟一可能是真迹的便是《鸭头丸帖》。此帖为绢本行草书,纵26.1厘米,横26.9厘米。其用笔开拓跌宕,情驰神纵,流美清秀,无一点尘俗之气。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此帖共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说的是:鸭头牌墨丸本来就不怎么样,(只能将就着用吧),明天有个聚会,(我也计划参加),应当有机会与您见面(到时我们再聊吧)。此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关于此帖也有争论,一说是与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并列的几种晋人真迹,一说是唐摹本,一说是米芾的临本。此帖写在绢本之上,分两次着墨而就,摹本极不可能,而米芾的气韵尚不能达到到此帖的高度,因此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坚定地认为这应当是小王的真迹。

  《鸭头丸帖》的第一好便是活的。墨色的变化代表了用笔的生老病死。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兰亭很好,但见到的只是摹本,摹得再好,也只是照片,但没有真人的生动,你娶媳妇总不会娶一张美丽的照片吧。

  《鸭头丸帖》的第二好便是大家熟知的一笔书。该帖笔丝上下相连,气势连贯,笔断意不断,可谓一气呵成。米芾称之为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这也正是小王书法的特色之一,他将张芝和其父王羲之的书法结合,并在其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发展,自创一格。一笔书真像圆舞曲,看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舞蹈吧,太像了。临此帖如同与一位技艺高超,又气质脱俗的美女共舞。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位老先生的话来——“比喜欢美女还喜欢书法。此话并不是男人的专利,男人喜欢美女,女人可能更喜欢美女,所以世界各地的杂志封面几乎都是美女,而女孩子从小喜欢玩巴获娃娃,从来不玩帅哥娃娃。有一位生物学家曾说所有女人都是双性恋者,所以两位女士在一起手拉拉逛街没人大惊小怪,但两位大老爷们这样就会引人侧目了。

  《鸭头丸帖》的第三好便是气韵了。气韵这事很难说清楚,但就像有的女孩一看很漂亮,但越看越俗,而有的女孩第一眼看就很美,越看越美。这就叫气韵了。米老尽管功底很强,集古字是他的本领——一台高级的智能复印机!但他的气韵却达不到小王的高度。拿他临的《中秋帖》比较一下《鸭头丸帖》就会得出这一结论。所谓古法就在于此了。

  王献之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着白衣、骑白马,在天上飘过的流星。史书记载,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为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幼年学书于父,后又习张芝草书,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为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齐名,时称二王。王献之善楷、行、草等各体,尤以行草出名。王献之几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正好处于魏晋末期,为他博采众长提供了绝好的时机。王献之极有灵气,只可惜老天爷太妒其才,他去世时才42岁,因此我常想,如果小王活到60,甚至70岁,书圣的地位是否还是王羲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