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聊聊王献之、米芾与中秋节的书法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

 昵称48074306 2017-10-04

《中秋帖》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无署款。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为什么说《中秋帖》不是王献之写的,而是米芾的临本?

《中秋帖》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可见《中秋帖》王献之书是乾隆下的结论。

中秋节聊聊王献之、米芾与中秋节的书法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

《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

释文为: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反即甚如何然胜人何庆等

《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

代表着王献之行草书中独创风格的典型作品是《十二月帖》。此帖开笔的'十二月'三字作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属。最得王献之笔法、笔意并发扬光大、卓然成为大家的米芾认为《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据米芾《书史》记载,王献之《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为黄麻纸本。清人拓本的《十二月割帖》的文辞与米芾《书史》所记一致,曰:“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凡三十二字。虽然从文意上说未全,但是将此本与《中秋帖》相较,不难发现,《中秋帖》帖文全从《十二月帖》临出,只是略去《十二月帖》第一句“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其后又分别缺漏“未复”、“恸理”四字,凡十字“反”因草书形近“为”,有时还被误临成“为”字。如此可以断定,米芾所藏《十二月割帖》墨迹本,乃《中秋帖》的底本。

据此可知,《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

中秋节聊聊王献之、米芾与中秋节的书法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

《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翻墨本

《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宝晋斋法帖》留下了《十二月割帖》的刻本,世间留下了米芾的临本《中秋帖》,《中秋帖》真迹不知所终,这是历史的遗憾。

中秋节欣赏米芾的《中秋诗帖》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中秋节聊聊王献之、米芾与中秋节的书法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

宋米芾中秋诗帖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纸本, 草书,纵25.2厘米, 横36厘米

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

在帖中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中间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米芾对书法求好的态度。

由此可见,流传下来的古人经典法帖并不全是一挥而就的,那时候没有微信,没有电视,没有扣扣,文人聚会不是秀诗文就是秀书法,不好好写还真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